古代詩歌鑒賞教案一——鑒賞詩歌的形象
古代詩歌鑒賞教案一
——鑒賞詩歌的形象
一、能力要求
1、詩歌的形象往往指詩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蘊藉了作者的情感。準確分析形象意味著我們應該能分析詩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詩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確詩人所寫的景物對象,景物組合所體現的氛圍特征,再分析其相互關系和傳情效果,還要能分析寫景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則往往由整體界定和具體分析兩步組成。整體界定時要能有效地從原詩擷取信息,要對人物的年齡等外貌特征和身份性格等內部特征以及社會階級屬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具體分析則要求能結合原詩信息對整體界定中的定義來源作出闡釋。
2、正確理解詞句
回顧歷年高考,正確理解詞句一直是詩歌鑒賞的一項基礎要求。正確理解詞句首先要求把握“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語境、背景分析原則,其次要能正確分析句子結構和詞性,有時還要注意詞句的修辭。
3、鑒賞表現手法
這是一個龐大的閱讀知識系統,它包括詩歌的整體寫法結構和表達方式的具體運用情況,也包括修辭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聯想、想象、象征等藝術表現手法的識別等內容。這是對古詩寫作藝術技巧的賞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點。
二、鑒賞詩歌的形象
準確把握形象 明代詩人。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曾隱居吳淞江畔的青丘,因自號青丘子。明初受詔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給。后被朱元璋借蘇州知府魏觀一案腰斬于南京。高啟為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杰”。其詩雄健有力,富有才情,開始改變元末以來縟麗的詩風。學詩兼采眾家之長,無偏執之病。但從漢魏一直摹擬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鑄創造出獨立的風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詩質樸真切,富有生活氣息。吊古或抒寫懷抱之作寄托了較深的感慨,風格雄勁奔放。有詩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鳧藻集》,詞集《扣舷集》。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后,以教書治田自給。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梁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腰斬。
(2)賞析:梅具四德五福,又因風姿清峭孤高絕倫乃花中君子,文人騷客多清高自命與梅之品性暗合,故二者常相結緣。歷來詠梅詩句,何止萬千,自林和靖《山園小梅》后,吟詠基調已成,此后所作,多循定例,似難翻新。明初大家高青丘橫跨兩朝,文筆逸群才華橫溢,一洗元詩纖柔儂麗之習氣。此作以賦體詠梅鋪陳出新獨具一格,下筆飄逸絕綸,清雅超拔,實見梅之高韻,乃不可多得之佳作,實可傳誦千古也。
首句破空,不同凡響。瓊姿一詞狀極梅態。后一句反襯,疑中寓答,瑤臺仙姿何以謫落江南,用意并非詢疑解惑,而在于突出梅之仙靈氣骨。擬梅喻仙并非高之獨創,前人早有“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間品自奇”之句,但正犯直敘未免顯呆,青丘之妙,妙在手法靈活,故而引人入勝。律詩四聯起承轉合各有效用,首聯破題手法如何往往奠定了全篇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