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
[教學目的]①.初步了解《史記》描寫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通過梳理矛盾沖突,品味人物語言和體會對比手法來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教學重點]
設問啟發學生梳理故事“完璧歸趙”的矛盾沖突的發展過程;品讀體會故事“澠池之會”的語言藝術;琢磨感悟“將相合歡”的對比深度。
[教學設想]
①.超越常規字詞教學,引導學生品鑒《史記》的文學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開啟心智,提高賞析,評價的文學素養。
②.立足于課文三個故事,各自確定一個教學重點,連點成線,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豐富性;定點深化,集中突破,深化學生對人物描寫藝術手法的理解,
③.通過引導學生對《史記》名篇的品讀鑒賞,達到掌握方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教學課型、課時]
品讀——鑒賞課 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中國空前強盛的西漢王朝誕生了一部偉大的著作——史馬遷的《史記》。《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體例嚴謹,脈絡分明,全書五十二萬六千多字,分為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個部分,成為后世歷朝修史的范本,史學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是一部杰出的文學巨著,它開創了中國傳記文學的傳統,把中國的歷史散文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它記錄歷史事件完整準確性,語言運用平易簡潔,極富表現力,描繪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注重在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刻繪人物,注重在人物的對比反襯中塑造人物。其后的文學家們無不熟讀《史記》,把它當作文章的典范。魯迅先生贊譽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在我們一起來學習選自《史記》的傳統名篇《廉頗藺相如列傳》,通過梳理情節,把握矛盾,品味語言感悟思想來領會《史記》的文學魅力。
二、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節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傳全文記敘了戰國時代趙國的四個重要人物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的事跡。課文節選的是第一部分,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故事,描繪了藺相如智勇雙全、能言善辨、顧全大局、維護團結的思想上性格,以及廉頗粗豪坦蕩、知錯必改的可貴品質,歌頌了文臣武將竭盡忠智,國難當頭,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愛國精神。
三、完璧歸趙: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問題]:①.課文是怎樣描寫藺相如出場的?
②.藺相如出使秦國連寫后,與秦國繞著和氏璧展開了一場怎樣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較量?由此可見藺相如怎樣的思想性格?
[明確] ①.相如是在秦國威逼利誘,趙國君臣束手無策左右為難的矛盾中出場的。課文先寫趙國君臣面臨的“三難”:秦王求璧,貪婪霸道,一難趙王。面對秦王的易成求璧,趙國君臣深感“矛”或“勿予”兩難,才有“求人”報秦之議,繆賢薦才之舉,趙王召見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詐騙多,趙王為難,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銳,愈能顯示相如化“兩難”為“兩全”的智勇。
②.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顯示了他成竹在胸,從容應對的大智大勇,矛盾雙方圍繞“保璧”與“騙璧”展開了三個回合的較量:第一個回合獻璧取璧。獻璧之后,相如敏銳地覺察到秦王“無意”償趙城。章臺接見,美人相伴,狂呼萬歲,君臣上下,沒有一點迎見外臣的禮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計,收回璧玉,然后,對比趙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責秦王無理無償,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來威脅對方,利用秦王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辭謝”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