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論兩則
【教學目的】
1.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兩篇文章的觀點、材料和論證方法。
2.學習作者不囿于陳說,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積極搜尋材料加以佐證的精神。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詞語解釋:
遺憾:遺恨;由無法控制的或無力補救的情況所引起的后悔。
誣陷:捏造罪狀以陷害他人。
惋惜:表示同情、可惜。
煢獨棲惶:
遭罹:遭受苦難。
接踵而來:也形容事情接連不斷發(fā)生。
誹謗:說人壞話,詆毀和破壞他人名譽。誹是背地議論,謗是公開指責。
流離顛沛:謂人事的拂逆、挫折之多。形容生活窮困,到處流浪。
(二)課文講析:
讀了《李清照再嫁之謎》之后,再來讀就更有意思了。教學時可以要求學生采用對照、比較的方法,自讀這兩篇文章。
這兩篇文章的觀點截然相反,閱讀時首先要弄清兩位作者分別提出了什么觀點,闡述了哪些理由,然后重點研究他們各自選擇了哪些材料來支撐自己的觀點的。下邊的表格可供參考。
觀點
材料
理由
“未改嫁”說
李清照并未改嫁
①盧見曾刻《金石錄》所作序(文中引謝及《四六談麈》所記材料)
②況周頤對李清照、張汝舟二人行蹤的排比
①如改嫁,李清照就不會撰寫《〈金石錄〉后序》
②李清照抨擊南宋投降集團,所以受到“改嫁被辱”的誣陷
“改嫁”說
李清照確曾改嫁
①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的記載
②洪適《隸釋》的記載
③李清照在《投內(nèi)翰綦公宗禮啟》一文中的自述
①李心傳等七人都是李清照的同時代人,有的還是趙、李兩家的親戚或世交
②洪適推崇趙明誠,不會誣陷李清照
③宋代婦女改嫁并非十分不道德之事
在這個基礎(chǔ)上要求學生再讀課文,尋找兩篇文章在引用史料方面的共同之處,思考這些材料在不同的文章中分別起什么作用。學生稍加留心便可發(fā)現(xiàn),兩篇文章都提到了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以及李清照的《〈金石錄〉后序》,但一篇是以此作為“改嫁”說的立論依據(jù),一篇則是引此材料作為“辨誣”的反證材料。《李清照并未改嫁》一文引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是把文中的主要觀點列出作為“靶子”予以駁斥的,而《李清照確曾改嫁》一文引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是作為文章觀點的主要論據(jù)的。同樣的史料用在不同的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截然相反。同樣,李清照寫的《〈金石錄〉后序》,在《李清照并未改嫁》一文中用以證明“如果紹興二年,清照真有改嫁張汝舟之事,為世所譏,不能設(shè)想她又在紹興五年撰寫以悼念明誠為內(nèi)容的《〈金石錄〉后序》”之說;而《李清照確曾改嫁》一文則用它來證明李清照寫《〈金石錄〉后序》是“寄托哀思”,“改嫁并不等于與趙明誠割斷真摯的感情”。孰是孰非我們很難辨別,但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一是要不囿于前人的陳說,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二是要敢于發(fā)現(xiàn)前人之說的問題,并與之商榷,或予以否定甚至加以批判;三是要善于運用多種材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下一番考證、思索的功夫。
第三步要求學生把課文同《李清照再嫁之謎》一文放在一起比較閱讀,從觀點、材料,以及作者的思路、方法上對照、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這三篇文章都采用了引證法,引用大量史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李清照再嫁之謎》和《李清照確曾再嫁》兩篇文章都認為李清照是“再嫁”的,所引的材料有不少是相同的。如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洪適的《〈金石錄〉跋》,以及李清照的《投內(nèi)翰綦公宗禮啟》等。另外,兩篇文章都提到了與李清照同時代的一些文人學者的記載,如胡仔、王灼、晁公武等。《李清照并未改嫁》一文是持相反觀點的,作者以李清照撰寫的《〈金石錄〉后序》駁《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的記載,又在鋪列了明清及近代學者徐勃、盧見曾、朱彝尊、俞理初、況周頤、謝無量、夏承燾、唐圭璋等人的觀點后,重點引述盧見曾的記載和況周頤的考證材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從這個意義上說,三篇文章的論據(jù)是豐富的、充分的。
三篇文章都注意到了李清照曾否改嫁之爭背后的問題,即用什么樣的價值觀來看待“改嫁”的問題。《李清照并未改嫁》一文由李清照改嫁之爭聯(lián)想到北宋時期的黨爭之禍,李清照父親得罪權(quán)奸,禍及其女,而她也在建炎年間作《夏日絕句》,矛頭指向高宗趙構(gòu)及其親信逃跑集團,因而李清照改嫁之說是當時的人對她的誣蔑。這種推斷從另一角度替李清照“辨誣”,有一定的說服力。《李清照確曾改嫁》一文則從另一面看待李清照改嫁的的問題,認為“明、清以前,雖認為婦女改嫁是失節(jié),但并沒有把此事看成十分不道德”,并以范仲淹、賈似道等人的母親都曾改過嫁為例證,由此斷定,“宋人沒有必要在清照頭上強加‘改嫁’二字”。在這個問題上,《李清照再嫁之謎》一文的論述是很到位的。文章的重點不僅僅在引用史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在于引證之后層層深入的分析,即對李清照這一歷史人物感情遭遇和個性心理的剖析,以及對封建理倫理道德觀念觀照下的“改嫁”之說的剖析。入情入理的分析,使文章的觀點更有說服力了。
三篇文章的語言風格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其特點是明顯的。一是語言簡練、明確,毫不含糊。三篇文章均以短句為主,很少使用修飾性的語言,語意的表達直截了當,給人以干脆利落的感覺。二是以理服人。文章沒有絲毫的語言的霸氣,絕不用強加于人的語言來教訓別人,而是以史料為據(jù),以理服人,著眼于史料的分析和理性的闡述,顯得十分自然。
三、作業(yè) :
課后練習一、二、三。
- 推薦閱讀:
- 短論兩則(精選2篇)
- 再別康橋
- 《死水》
-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教學目的和任務(wù):1. 了解中國新詩朦朧詩的特點;2. 學習詩歌的欣賞技巧之一:朗讀。教學重點和難點:1. 本課教學的重點在于對詩歌感情的把握和朗讀的方法;2. 本課教學的難點在于朦朧詩的寫作特點。課型:講讀課。課時安排:一課時。...
- 中國當代詩四首
教學目標:1.理解詩中多種意象所表達獻身祖國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熱愛秋天風光的感情。2.掌握詩行間意象轉(zhuǎn)換和詩意跳躍的朗讀節(jié)奏,以表達全詩的主旨和各節(jié)的要義。...
- 《山民》
自讀導言 同學們,有一部古書叫《列子》,其中的《湯問》里有一個故事叫《愚公移山》,誰能背一背這個故事的關(guān)鍵的幾句話?誰能創(chuàng)造性地講一講這個故事?有所依托地借鑒,在借鑒的基礎(chǔ)上出新,是創(chuàng)造的一種方法。...
-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教學目的:了解作者 理解作者在詩歌中體現(xiàn)的感情。 理解詩歌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關(guān)于作者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懷寧縣高河查灣,在農(nóng)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
- 登高
教學目標: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2.初步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shù)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 登 泰 山 記
登 泰 山 記教學目標:⒈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⒉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教學時數(shù):1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二、解題介紹作者和“桐城派”三、整體感知⒈聽課文錄音,跟讀課文⒉質(zhì)疑解難,并歸...
-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標:】1、把握文章大的結(jié)構(gòu) 2、把握作者的設(shè)計理念 3、依托文字去發(fā)揮想像【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教學過程】一、關(guān)于作者:俞孔堅:美國哈佛大學設(shè)計學博士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景觀設(shè)計學研究院院長 ,北京土人景...
- 書憤教案(精選12篇)
一、關(guān)于陸游陸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務(wù)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宋高宗時,試禮部,名在前到,因觸怒秦檜,被罷免,孝宗時,賜進士出身,歷官隆興,夔州通判,并參王炎,范成大幕府,提舉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監(jiān)公事...
- 長亭送別學案(精選2篇)
教學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shù)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 教學難點: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一、課前預習:熟悉課文 1、對照注解和課前提示,通讀全文。...
- 高二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