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學設計2
道 士 塔
余秋雨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關知識;閱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意,整體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內涵。
2、過程與方法:師生查閱有關資料并進行交流,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關知識;朗讀課文,對文章形成整體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課文,具體了解中國現代史,初步理解作者憤懣的情感。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關知識;閱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意。
[教學難點 ]
理解作者憤懣的情感。
[媒體設計]
計算機或幻燈機和錄音機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一、談話導入
我們談起中國屈辱的現代史,總是對列強產生切齒的痛恨,因為他們曾踐踏我們的家園,曾欺凌我們的人民,曾侵占我們的經濟,曾掠奪我們的文化……時至今日,我們似乎應該痛定思痛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就是從文化人的角度對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所遭受的災難進行了剖析。
二、作者簡介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余姚人,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歷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在海內外出版過史論專著多部,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近年來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中國臺灣聯合報讀書最佳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等。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戲劇理論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獲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十年后獲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戲劇審美心理學》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因《行者無疆》獲得2002年度中國臺灣白金作家獎。
三、關于敦煌
師生查閱資料,關在課堂進行交流。(材料附后)
四、誦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⑴找出作者批判的對象。
王圓箓、中國的官員、外國侵略者
⑵試概括各部分大意。
㈠圓箓其人。
㈡道士宅院。
㈢敦煌劫難。
㈣專家之恨。
2、學生自讀課文,完成下列任務:
⑴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把握作者評議的歷史事實。
⑵選取你感興趣的段落作深入研讀,并把你的感受說給同學們聽。
3、師生同共同明確敦煌文物的遺失情況:
⑴1900年王圓箓發現藏經洞內藏寫經、文書等文物4萬多件。
⑵1907年英國斯坦因掠走寫本、文書24箱,繪、繡佛畫5箱。
⑶1914年斯坦因再次掠走寫本5箱。
⑷1908年法國伯希和掠走精品5000件。
⑸1911年日本橘瑞超、吉川小一郎掠走約600件經卷。
⑹1914年俄國奧爾登堡掠走一批經卷,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
⑺1924年美國華爾納粘揭盜壁畫26塊。
五、課堂小結
經過這節課學習,我們初步掌握了敦煌莫高窟的基本情況、王圓箓和莫高窟的關系、莫高窟被劫經過,這是課文的史實部分。作者對這些內容的敘述沒有一氣說完,而是根據不同需要將其切成若干相對獨立的小集體,彼此相連又各具獨立性,隨敘述的展開,不斷推進感情的深化。可見,作者的感情、觀點才是文章的關鍵所在——這是我們下節課要重點研討的內容。
作業 布置
鞏固作業 :熟讀課文,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預習作業 :根據課后練習二,品味文章語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 書 設 計
道士塔
余秋雨
一、作者簡介 二、關于敦煌 三、課文感知
㈠圓箓其人。
(課件) (課件) ㈡道士宅院。
㈢敦煌劫難。
㈣專家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