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讀本學習輔導(網友來稿)
唐國富
受戒
【助讀指要】
1、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現、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深受教寫作課的沈從文的影響。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 1943年大學畢業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學國文教員和歷史博物館職員。1946年起在《文學雜志》、《文藝復興》和《文藝春秋》上發表《戴車匠》、《復仇》、《綠貓》、《雞鴨名家》等短篇小說,引起文壇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聯、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和《民間文學》等刊物。1962年調北京京劇團(后改北京京劇院)任編劇。著有小說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寂寞與溫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以及《汪曾祺自選集》等。另有一些京劇劇本。1980年后發表的短篇《受戒》和《大淖紀事》是其代表作,也是他的獲獎小說。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他以散文筆調寫小說,寫出了家鄉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受戒》以小和尚明海受戒前后所見所感和與小英子天真純樸的友情為線索,展現了南方水鄉的風物習俗和人情之美。
2、“尋根文學”簡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我國很多作家熱衷于橫向移植、借鑒西方現代派表現手法的同時,有一部分作家進行了“文學尋根”的探討。湖南作家韓少功在《作家》1 9 8 5 年第四期發表了《文學的“根”》一文,提出了“文學尋根”的主張,同年7 月,《文藝報》開辟了“關于文學尋根問題的討論”專欄,其他一些報刊也相應開展了討論,于是形成了一股“文學尋根”熱。
其實在創作實踐上,一種具有文化品格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早已出現和逐漸形成一種流派。我國新時期文學的尋根,首先是從強調表現民俗開始的。以描寫民俗而著稱的沈從文在銷聲匿跡3 0 多年后,他的風俗畫般的小說《邊城》重新出版、拍成電影,并得到高度評價。接著有老作家汪曾祺的風俗小說問世,他以《受戒》、《異秉》、《大淖紀事》、《歲寒三友》等,著意渲染水鄉小城的風俗民情。北京作家鄧友梅接連發表了《尋訪畫兒韓》、《那五》、《煙壺》等以北京市民生活為題材的民俗小說,天津作家馮驥才發表了《神鞭》等津味小說。由此而延及其他,諸如,賈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說《商州》、《商州初錄》、《商州世事》等表現秦漢文化固有粗獷質樸風格的作品,陸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等表現吳越文化的小說,劉心武的《鐘鼓樓》、阿城的《棋王》等開掘燕趙文化的小說,這些文學創作的實踐,不同程度地體現了“文化尋根”派的某種文學主張和文學特色。
盡管各自的題材和風格有所差異,但就其總體特點來說,有許多共同之處,主要是:
一、他們主張并在創作實踐上表現我們這個民族古老的文化積淀以及對我國文化的歷史與現狀的重新思考,從源遠流長的傳統中,尋找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開始從文化的角度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進行審視,對于傳統文化中以儒、釋、道為核心內容的哲學觀念以及由傳統文化長期積淀而形成的民族心理進行解剖與反省。
二、對于地域特色的強調。每一個作家幾乎都擁有自己的一方題材領域,或者是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的故土,或者是他們熟悉的環境,這些都是他們文學的“家園”,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特定地域的鄉土風光、民俗民情以及文化風俗,并且又自覺地超越地域特點進行更深層次的哲理思考。
三、其中有許多作家著意于對原始生命力的張揚。特別是一些描寫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西部不發達地區,寫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們在草原牧場、原始森林、西藏高原、荒原大漠的生存狀態以及他們如何在那里繁衍生息。對于這種張揚原始生命力的文學作品,雖然有些爭議,但作為尋根文學的一種特色是人們認同的。
3、本文學習重點:欣賞本文優美的語言,仔細玩味對話中所體現的人物語言個性。
【略讀導悟】
4、作者說:“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請說說《受戒》一文中是怎樣體現作者的這一主張的?
〖答案提示〗小說《受戒》里描寫的環境是普提庵,人物是以明海為主人公主一幫和尚。然而,《受戒》中的菩提庵,在汪曾祺筆下,怎么也不象參禪凈土、修行圣堂。小說一開頭,即以充滿兒童情趣的“荸薺庵”名之,不但當地俗眾和小說敘事人這樣稱它,連本寺和尚也這樣稱它。“荸薺”這個世俗、卑微、充滿泥土氣息和溫馨回憶情調的意象,將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陰冷、死寂沖冼掉了一半。小說的敘事線索是少年明海的人生道路。他之進入此庵,沒有一絲宗教原因,而純粹是尋一條生路。讀者在這個謀生少年的引領下進入本寺時,不會太關心他的禪機僧道,而是更關心他俗世的機遇與命運。作者也正是如此。汪曾祺本來深有佛性,可在此毫無發揚佛光之意。荸薺庵整個地給他寫成了一個世俗世界。這里的領袖不叫方丈或住持,而叫“當家的”。當家的大師父仁山的主要任務即是料理三種帳務:經帳、租帳、債帳,幾成世俗的帳房先生。二師父仁海是有家眷的人,其妻每年來庵里住上幾個月,全庵嫂子長師娘短的叫喚聲充滿巷閭之氣。三師父仁渡聰明、漂亮、充滿活力,他是打牌高手,“飛鐃”行家,還會唱最俗最昵的安徽情歌。平常日子,各路生意人甚或偷雞摸狗之徒常來打牌聊夭,堂堂佛寺幾成娛樂場。逢年過節他們也殺豬吃肉,“殺豬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樣。”庵里惟一顯得干枯冷寂的人(老師叔普照)也以給即將升天之豬念“往生咒”的方式參與著這項殺生活動。作者還不失時機地提到各路和尚帶著大姑娘、小熄婦私奔的故事。總之,“這個庵里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對世俗生活和欲望的壓抑與戒棄本是佛教的主要規范,在此卻幾無蹤影可尋。
5、小說寫小和尚和農家少女的感情故事,敘述故事刻畫人物的文字不多,卻用半篇幅對生活情景和社會習俗的描繪,這是為什么?請你結合小說內容加以分析。
〖答案提示〗小說《受戒》里描寫普提庵這個環境(在上題已經有所敘說),這哪里是什么宗教禁地,這實在是一座美麗的桃花源。作者特地選擇混亂時代極為難得的“人不生病,牛不生災,也沒有大旱大水鬧蝗蟲,日子過得很興旺”的幾年時間,以促成這個桃花源的生成。明海正是在這樣的平安年頭,這樣寧靜澄明的桃花源中,由一個天真少年成為了一個同樣天真的青年。他有著三師父一樣的聰明、漂亮、活力和男性魅力,他光明而又清凈地站在小英子面前,站在這個世界面前,展開著他的富于世俗味和人情味的生活內容——以俗世謀生的態度參與著神圣的宗教儀式(比如受戒〉;以神圣而又清明的心靈體驗著世俗生活的歡樂(比如愛情)。明海雖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但從創作心理學而言,也可以說明海只是一個意象,一種理想。作者的本意不在于寫出人物形象或歷史真實之類,而在于借助這個意象,這片伊甸園,曲折含蓄地表達他對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性的向住與追求。總之,寫環境是為描寫人物服務的,沒有特定的環境就沒有特定人物性格的形成,也就沒有了作者特定思想感情寄托之所在。
【精讀訓練】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6——9題:
明子常搭趙家的船進城,給庵里買香燭,買油鹽。閑時是趙大伯劃船;忙時是小英子去,劃船的是明子。
從庵趙莊到縣城,當中要經過一片很大的蘆花蕩子。蘆葦長得密密的,當中一條水路,四邊不見人。劃到這里,明子總是無端端地覺得心里很緊張,他就使勁地劃槳。
小英子喊起來:
“明子!明子!你怎么啦?你發瘋啦?為什么劃得這么快?”
……
明海到善因寺去受戒。
“你真的要去燒戒疤呀?”
“真的。”
“好好的頭皮上燒十二個洞,那不疼死啦?”
“咬咬牙。舅舅說這是當和尚的一大關,總要過的。”“不受戒不行嗎?”
“不受戒的是野和尚。”
“受了戒有啥好處?”
“受了戒就可以到處云游,逢寺掛褡。”
“什么叫‘掛褡’?”
“就是在廟里住。有齋就吃。”
“不把錢?”
“不把錢。有法事,還得先盡外來的師父。”
“怪不得都說‘遠來的和尚會念經’。就憑頭上這幾個戒疤?”
“還要有一份戒牒。”
“鬧半天,受戒就是領一張和尚的合格文憑呀!”
“就是!”
“我劃船送你去。”
“好。”
小英子早早就把船劃到荸薺庵門前。不知是什么道理,她興奮得很。她充滿了好奇心,想去看看善因寺這座大廟,看看受戒是個啥樣子。
……
等把事情辦齊,晌午了。她又到廟里看了看,和尚正在吃粥。……竟然不出一點聲音!……管他禁止不禁止喧嘩,就大聲喊了一句:“我走啦!”……大搖大擺地走了。
……
又劃了一氣,看見那一片蘆花蕩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槳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邊,小聲地說:
“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說話呀!”
明子說:“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聲地說:“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聲說:“要——!”
“快點劃!”
英子跳到中艙,兩只槳飛快地劃起來,劃進了蘆花蕩。
6、閱讀上面幾段文字后,比照孫犁的小說《荷花淀》一文中幾個年輕婦女在探望丈夫的途中對話,說說這兩篇小說中人物對話在小說結構和內容上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案提示〗《荷花淀》中幾個年輕婦女的對話有兩個作用,一是揭示人物的性格特點,二是推動情節的發展。而《受戒》這篇小說作者淡化故事情節,注重通過對話體現人物的個性,體現人情味兒,因此本文中的對話作用中在揭示人物的性格。
7、船經過一片很大的蘆花蕩子,“明子總是無端地覺得心里很緊張,他就使勁地劃槳”。請問明子是“無端緊張”嗎?
〖答案提示〗并不是。明子很清醒很大的蘆花蕩意味著什么,他很了解機靈的小英子會說出什么樣的話、會做出什么樣的事情來,略帶害羞的他自然也就會緊張了。
8、明子要受戒,是為了甘愿接受清規戒律嗎?為什么?
〖答案提示〗明子要受戒并不是甘愿接受什么清規戒律,在他看來,“不受戒就是野和尚”,“受了戒就可以到處云游,逢寺掛搭”,“就是在廟里住。有齋就吃”,正如小英子所說“受戒就是領一張和尚的合格文憑”。
9、請你從上文中找出能體現小英子性格特點的語句,并簡單的加以分析。
〖答案提示〗“鬧半天,受戒就是領一張和尚的合格文憑呀!”——語言幽默,心直口快;“管他禁止不禁止喧嘩,就大聲喊了一句:‘我走啦!’……大搖大擺地走了。 ”——性情純真,無所顧忌;“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 ——性格直爽,敢于追求愛情。
(海安縣曲塘中學 唐國富)
從森林里來的孩子
【助讀指要】
1、作者簡介
張潔,1937年生于北京。196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1978年開始文學創作,為國家一級作家,并被國務院授予有特殊貢獻的作家。著有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散文集《在那綠草地上》,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1981年發表后引起強烈反響,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評論這是中國第一部擁護鄧小平路線的政治小說)等。《森林里來的孩子》、《誰生活得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分別獲1978、1979、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電視劇《有一個青年》獲全國優秀電視劇評一等獎。《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矛盾文學獎。她是中國第一個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三項國家獎的作家,并獲1989年度意大利馬拉帕蒂國際文學獎。1992年2月被美國文學藝術院選舉為該院榮譽院士。作品被譯為英、法、德、俄、丹麥、挪威、瑞典、芬蘭、荷蘭、意大利等十多種語言,近30部譯本。
張潔以“人”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她的許多小說意境含蓄深沉,文筆清新,富有散文的抒情,如同一幅幅“幽雅淡泊的潑墨山水畫,詩情畫意被罩于一層由溫柔的憂郁和纏綿所構成的朦朧薄霧之中,有點難以捉摸,卻又強烈地撥動讀者的心弦”(黃秋耘語)。
2、本文學習重點:把握“長笛”在小說中的作用。
【略讀導悟】
3、《從森林里來的孩子》這篇小說創作于十年動亂結束不久,當時文學創作上流行“傷痕文學”思潮,而本篇卻與之有所不同,請你閱讀全文后說說其不同點在哪里?
〖答案提示〗本文不同于“傷痕文學”,走的是一條詩化、散文化的道路。它沒有曲折的情節、離奇的故事和激烈的矛盾沖突,然而故事內在的凄美,人物偉大的人格力量和執著精神,如泣如歌的傾訴和樸素真純的描寫,卻能深深地感染讀者。
4、如何理解“長笛”在小說的作用?
〖答案提示〗小說中的長笛,不僅僅是結構的線索和情節發展所必需的導具,還具有象征意義。就線索而言,是笛音吸引了孫長寧的注意,是笛子傾注了梁老師的感情,是笛子緊緊聯系了師生情,是笛子引起了傅濤教授深深地回憶,是笛子在考場上奏出了美妙的音樂,是笛音打動了老師們的心。不僅如此,長笛更是一種精神寄托,也體現了黨對青年的關懷。
【精讀訓練】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5——7題:
①森林啊,森林,它是孫長寧的樂園:他的嘴巴被野生的漿果染紅了;口袋被各種野果塞滿了;額發被汗水打濕了;心被森林里的音樂陶醉了。
②陳年的腐葉在他的腳下沙沙地響著;風兒在樹夜間颯颯地吹著;蝴蝶飛著,甲蟲和蜂子嚶嚶地哼著;啄木鳥篤篤地敲著。一只不知名的鳥兒叫了一聲,又停了下來,從森林的深處傳來了另一只鳥兒微弱的啼鳴,好像是在回答這只鳥兒的呼喚。接著,它們像對歌似的一聲迭一聲地叫了起來。引起了許許多多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鳥兒的啼鳴,像有著許多聲部的混聲合唱。遠處,時不時地響著伐木工人放倒樹木的呼聲:“順山倒——”;“橫山倒——”。這聲音像河水里的波浪似的蕩漾開去:“順——山——倒——”;“橫——山——倒——”。悠遠而遼闊。森林里一片樂聲……
③……
④突然,他聽見了一種奇怪的聲音。它既不像鳥兒的啼鳴繚繞,也不像敲打著綠葉的一陣急雨;它既不像遠處隱隱約約的伐木工人那拖長了的呼聲,也不像風兒掀起的林濤,可是它又像這許許多多的、他自小就那么熟悉的、大森林里的一切聲響。朦朧而含混,像一個新艷、愉快而美麗的夢。
⑤他順著這引路的聲音找去,找哇、找哇,在一片已經伐倒了不少樹木的林間空地上,坐著正在休息的伐木工人。和爸爸住在一個帳篷里的梁老師在吹一根長長的、閃閃發亮的東西。所有的人,沒有一點聲息地傾聽著飄蕩在渾厚的林濤之上的、清澈而迷人的旋律。這旋律在他的面前展現了一個他從來未見過的奇異的世界。在這以前,他從不知道,除了大森林,世界上還有這么美好的東西。
⑥那是什么呢?它是童話里的那支魔笛馬?
5、第②段寫森林是孫長寧的樂園,從哪個角度去寫(動景還是靜景)?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出了什么特點?
〖答案提示〗這一段寫森林是孫長寧的樂園是從動景角度去寫的,抓住了自然界的聲響和人的活動,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森林是一片樂聲,充滿了和諧。
6、第④段連用兩個“既不像……也不像”在內容和結構安排上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連用兩個“既不像……也不像”,留下懸念,令人思考,更讓人急切想知道答案,突出笛聲美妙如夢。
7、請你說說④⑤⑥三段是從哪些角度去描寫笛聲的?
〖答案提示〗第④段是從孫長寧的心理想象角度,運用兩個并列句式寫出笛聲的美妙如夢;第⑤段從視覺角度和聽覺角度加以描繪,“閃亮發光”是視覺,“沒有一點聲息地傾聽”是聽覺,“清澈而迷人”是通感;第⑥段又是從想象角度去寫,把笛子想象成童話里的“魔笛”。總之,這些對笛子的描寫都是為下文情節的展開服務的。
(海安縣曲塘中學 唐國富)
棋王
【助讀指要】
1、作者簡介
阿城,原名鐘阿城(1949— ),中國當代作家。北京人,出生于1949年清明節。十二三歲時就已遍覽曹雪芹、羅貫中、施耐庵、托爾斯泰、巴爾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雨果等中外文學名著。中學未讀完,“文化大革命”開始,去山西農村插隊,此時開始習畫。為到草原寫生,轉往內蒙,而后去云南建設兵團農場落戶。在云南時,與著名畫家范曾結識,兩人超過“代溝”而成莫逆之交。“文革”后,經范曾推薦,《世界圖書》編輯部破格錄用阿城,作者重返北京。
阿城于1984年開始創作。在處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現出自己的哲學:“普遍認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準低下的貧民階層看來,也許是物質上升了一級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為常常是歷史的縮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種被迫的情況下,煥發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復歸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過的行為所驚嚇,因此,從個人來說,常常是從零開始,復歸為零,而歷史由此便進一步。”小說一發表,便震驚文壇,先后獲 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說選刊》評選優秀作品獎和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此后又有作品接連問世,并寫有雜論《文化制約著人類》。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為“文學新星叢書第一輯”出版,共包括三個中篇《棋王》、《樹王》、《孩子王》和六個短篇《會餐》、《樹樁》、《周轉》、《臥鋪》、《傻子》和《迷路》。
阿城的《棋王》被稱為“尋根文學”的扛鼎之作。
本文選自《棋王》第四章。
2、《棋王》簡評
一部《棋王》,實際上寫了兩個字,一個是“匙”,一個是“棋”。阿城津津樂道地寫王一生們的“吃”,既有社會意義,更有生命意義,因為吃乃生存之必需。而下棋是精神之必需,是對自身的一種精神修煉。像王一生這樣天生柔弱的人生,要在政治風浪中站穩腳跟,獲得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惟有保持自身的平衡,而下棋正是保持內心平衡,適應外界各種變異的一種方式。即是使他的步行旅行,也不是為了征服或超越自然,而僅僅是為了與自然交朋友,獲得一種內心感受。他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顯示了內在的充分自由性,對自由境界的自覺追求,折射出現代人所面臨的精神困惑與自覺超脫的意向。有意味的是,王一生看似孱弱無能、不堪一擊,卻在無所作為中積蓄內在的力量,陰極而陽復,獲得九局連環的勝利。這種人生哲學,恰是中國文化精神的一種體現。(《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
3、本文學習重點:理解本文創作上“用純然的白描刻畫人物,敘事狀物惜墨如金”的我國傳統文學創作特點。
學習難點:主人公王一生身上怎樣體現道家“無為而不為”思想精神。
【略讀導悟】
4、閱讀全文,寫出本文的故事梗概。
〖示例〗腳卵用一副祖傳的明朝烏木棋和幾幅字畫打通了地區管文教的書記的關節,為王一生爭取了參賽機會。但王一生不同意,說:“這樣賽,被人戳脊梁骨。要下,就與地區前三名下。”經腳卵出面組織,第三天,王一生便與包括地區前三名的九人在棋場下盲棋。冠軍只在家里,命人傳棋。場外竟有數千人圍觀。王一生獨自坐在場當中一個靠背椅上,一頭一臉都是土。他低低地對我說:“事情鬧大了。書包你拿著,不管怎么樣,書包不能丟,書包里有我媽的無字棋。”我知道這是他媽世前用牙刷把磨成的棋,他一直生命一樣存著。
太陽落下去了,這時已有兩個棋手“甘拜下風”。天黑后,山民打起了松枝火把。場上只剩下一盤,恰是與冠軍的那一盤。但冠軍的紅子兒半天不動。忽然人群亂了起來,紛紛閃開。一老者由人攙著,看完八張定局殘子,便進了棋場。只見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雙手支在膝上,鐵鑄一個細樹樁,似無所見,似無所聞。老者朗聲叫道:“后生,你小小年紀,就有這般棋道,匯道禪于一爐,古今儒將,不過如此。中華棋道,畢竟不頹。老朽這盤棋下到這里,權做賞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給老朽一點面子?”王一生連掙兩下,仍起不來。腳卵便用大手在他身上、臉上、脖上緩緩地用力揉。半晌,王一生的身子才軟下來,靠在我們手上,嗚嗚地說:“和了吧。”
我們一行回到文化館,我張手給王一生看攥著的那個無字棋。他呆呆地盯著,似乎不記得,猛然聲淚俱下,說:“媽,兒今天明白事兒了,人還要有點兒東西,才叫活著。”這才將滯氣調理過來。
5、舉例分析本文創作上“用純然的白描刻畫人物,敘事狀物惜墨如金”的我國傳統文學創作特點。
〖答案提示〗
這篇小說創作上體現了我國小說“用純然的白描刻畫人物,敘事狀物惜墨如金”的特點,于樸素中見本性、見深義,例如寫數千人跟隨上棋場的情景,僅有“只見一街人頭攢動”是直接寫人,而幾次寫場地上空塵土飛揚喧鬧的景象 ,只用“許久落不下來”“數千人鬧鬧嚷嚷,街上像半空響著悶雷”“嗡嗡地響成一片”寥寥數語,寫王一生獲勝后一時難以恢復常態,作者只用一些短句,毫不渲染,然而也就是這些簡潔的文字,讀者已經從中窺見王一生瘦弱的外表下顯現的高大形象。
6、用簡短的文字概括主人公王一生的形象。
〖答案提示〗王一生是文革中一位下放知青,他天性柔弱,他對“吃”高度重視,但下棋卻是他人生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的棋道精神是中國道家文化的集中體現,與其說王一生是一個具體的人,倒不如說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征。
【精讀訓練】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7——10題:
棋開始了。…………
(a)我心里忽然有一種很古的東西涌上來,喉嚨緊緊地往上走。讀過的書,有的近了,有的遠了,模糊了。平時十分佩服的項羽、劉邦都目瞪口呆,倒是尸橫遍野的那些黑臉士兵,從地下爬起來,啞了喉嚨,慢慢移動。一個樵夫,提了斧在野唱。忽然又仿佛見了呆子的母親,用一雙弱手一張一張地折書頁。
我不由伸手到王一生書包里去掏摸,捏到一個小布包兒,拽出來一看,是個舊藍斜紋布的小口袋,上面繡了一只蝙蝠,布的四邊兒都用線做了圈口,針腳很是細密。取出一個棋子,確實很小,在太陽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是一只眼睛,正柔和地瞧著。我把它攥在手里。
……
忽然人群發一聲喊。我回頭一看,原來只剩了一盤,恰是與冠軍的那一盤。盤上只有不多幾個子兒。王一生的黑子兒遠遠近近地峙在對方棋營格里,后方老帥穩穩地呆著,尚有一\"士\"伴著,好像帝王與近侍在聊天兒,等著前方將士得勝回朝;又似乎隱隱看見有人在伺候酒宴,點起尺把長的紅蠟燭,有人在悄悄地調整管弦,單等有人跪奏捷報,鼓樂齊鳴。我的肚子拖長了音兒在響,腳下覺得軟了,就揀個地方坐下,仰頭看最后的圍獵,生怕有什么差池。
紅子兒半天不動,大家不耐煩了,紛紛看騎車的人來沒有,嗡嗡地響成一片。忽然人群亂起來,紛紛閃開。只見一老者,精光頭皮,由旁人攙著,慢慢走出來,嘴嚼動著,上上下下看著八張定局殘子。眾人紛紛傳著,這就是本屆地區冠軍,是這個山區的一個世家后人,這次\"出山\"玩玩兒棋,,不想就奪了頭把交椅,評了這次比賽的大勢,直嘆棋道不興。老者看完了棋,輕輕抻一抻衣衫,跺一跺土,昂了頭,由人攙進棋場。眾人都一擁而起。我急忙搶進了大門,跟在后面。只見老者進了大門,立定,往前看去。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著我們,雙手支在膝上,鐵鑄一個細樹椿,似無所見,似無所聞。高高的一盞電燈,暗暗地照在他臉上,眼睛深陷進去,黑黑的似俯視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頭亂發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彌漫開來,灼得人臉熱。眾人都呆了,都不說話。外面傳了半天,眼前卻是一個瘦小黑魂,靜靜地坐著,眾人都不禁吸了一口涼氣。
半晌,老者咳嗽一下,底氣很足,十分洪亮,在屋里蕩來蕩去。王一生忽然目光短了,發覺了眾人,輕輕地掙了一下,卻動不了。老者推開攙的人,向前邁了幾步,立定,雙手合在腹前摩挲了一下,朗聲叫道:\"后生,老朽身有不便,不能親赴沙場。命人傳棋,實出無奈。你小小年紀,就有這般棋道,我看了,匯道禪于一爐,神機妙算,先聲有勢,后發制人,遣龍治水,氣貫陰陽,古今儒將,不過如此。老朽有幸與你接手,感觸不少,中華棋道,畢竟不頹,愿與你做個忘年之交。老朽這盤棋下到這里,權做賞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給老朽一點面子?\"
王一生再掙了一下,仍起不來。我和腳卵急忙過去,托住他的腋下,提他起來。他的腿仍是坐著的樣子,直不了,半空懸著。我感到手里好像只有幾斤的份量,就暗示腳卵把王一生放下,用手去揉他的雙腿。大家都擁過來,老者搖頭嘆息著。腳卵用大手在王一生身上,臉上,脖子上緩緩地用力揉。半晌,王一生的身子軟下來,靠在我們手上,喉嚨嘶嘶地響著,慢慢把嘴張開,又合上,再張開,\"啊啊\"著。很久,才嗚嗚地說:\"和了吧。\"
老者很感動的樣子,說:\"今晚你是不是就在我那兒歇了?養息兩天,我們談談棋?\"王一生搖搖頭,輕輕地說:\"不了,我還有朋友。大家一起來的,還是大家在一起吧。我們到、到文化館去,那里有個朋友。\"畫家就在人叢里喊:\"走吧,到我那里去,我已經買好了吃的,你們幾個一起去。真不容易啊。\"大家慢慢擁了我們出來,火把一團兒照著。山民和地區的人層層團了,爭睹棋王風采,又都點頭兒嘆息。
我攙了王一生慢慢走,光亮一直隨著。進了文化館,到了畫家的屋子,雖然有人幫著勸散,窗上還是擠滿了人,慌得畫家急忙把一些畫兒藏了。
人漸漸散了,王一生還有一些木。我忽然覺出左手還攥著那個棋子,就張了手給王一生看。王一生呆呆地盯著,似乎不認得,可喉嚨里就有了響聲,猛然\"哇\"地一聲兒吐出一些粘液,眼淚就流了下來,嗚嗚地哭著說:\"媽,兒今天明白事兒了。人還要有點兒東西,才叫活著。媽——\"大家都有些酸,掃了地下,打來水,勸了。王一生哭過,滯氣調理過來,有了精神,就一起吃飯。畫家竟喝得大醉,也不管大家,一個人倒在木床上睡去。電工領了我們,腳卵也跟著,一齊到禮堂臺上去睡。
夜黑黑的,伸手不見五指。王一生已經睡死。我卻還似乎耳邊人聲嚷動,眼前火把通明,山民們鐵了臉,肩著柴禾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來,想:不做俗人,哪兒會知道這般樂趣?家破人亡,平了頭每日荷鋤,卻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識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于還不太像人。倦意漸漸上來,就擁了幕布,沉沉睡去。
7、請你從人物描寫角度說說a語段屬于什么描寫,寫了什么內容,在情節安排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此段屬于人物心理描寫,描寫了“我”在開賽時緊張心情,為王一生能不能取得勝利而擔憂,在情節結構上起渲染鋪墊作用。
8、文中兩次描寫“我”手攥王一生媽媽臨死前交給他的無字棋子兒,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提示〗兩次描寫這個細節,是為下文揭示王一生的精神世界服務的,在文中起一個鋪墊作用。
9、“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著我們,雙手支在膝上,鐵鑄一個細樹椿,似無所見,似無所聞。高高的一盞電燈,暗暗地照在他臉上,眼睛深陷進去,黑黑的似俯視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頭亂發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彌漫開來,灼得人臉熱。”請你就以上人物描寫的文字進行簡要分析。
〖答案提示〗這段白描式的人物肖像描寫,把王一生的生命之光和盤托出,與茫茫宇宙氣息相貫通,實現了人格力量的充分展示,也完成了傳統文化精神在個體身上的再造和復活。
10、文章最后兩段在全文中起什么樣的作用,試作簡要分析。
〖答案提示〗文章最后兩段是王一生內心精神的揭示,\"媽,兒今天明白事兒了。人還要有點兒東西,才叫活著。媽——\"道出了王一生內心話,是一種精神在支撐著他。最后一段,作者借王一生下棋這件事揭示了這篇小創作的主題,也體現了“尋根文學”在創作實踐上表現我們這個民族古老的文化積淀以及對我國文化的歷史與現狀的重新思考,尋找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對于傳統文化中以儒、釋、道為核心內容的哲學觀念以及由傳統文化長期積淀而形成的民族心理進行解剖與反省。
(海安縣曲塘中學 唐國富)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