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 > 五人墓碑記 教案

五人墓碑記 教案

五人墓碑記 教案



                                        
一、 教學目標 
(一) 學習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對比論述的方法。
(二) 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組織嚴密的特點。
(三) 認識五位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理解作者關于生死價值的闡述。
二、 難點、重點分析
(一) 作者構思這篇墓碑記的出發點是什么?
(二) 本文與其它墓碑記有什么不同?
(三) 在課文中劃出轉換行文角度的過渡句并說明它們的作用。
(四) 本文思想內容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五) 本文采用了哪些寫作手法?
三、 教學過程 設計
(一) 導入  新課:
在“鴻門宴”上,項羽因為害怕擔當“不義”之名,終于讓劉邦逃脫,放虎歸山,鑄成大錯。其實項羽真正注重的不過是一個名,他企圖“名正言順地爬上帝王的寶座。其人不可一概抹殺,其“義”卻不足為訓。
在我國歷史上,另外還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們舍生取義,為國為民,不務虛名,不圖私利,他們跟項羽有著很大不同。我們接著將要學習的《五人墓碑記》會加深我們對“義”的認識和理解。
(二) 給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讀課文。
閹yan旌jing湮yan皦jiao緹ti抶chi溷hun傫lei脰dou詈li逡qun冏jiong
(三) 簡要提供課文有關人物的材料
1、時代背景
    明朝萬歷年間,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況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國首富之區,情況更加惡劣。明神宗朱翊鈞連年發動對外戰爭,大事營建宮殿,為搜括財物,他大興礦稅,通都大邑,都設稅監,稅監又濫用群小,布滿城鄉,竭力榨取、掠奪。一時間農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發多次大規模群眾性的抗稅、反稅、懲治稅監的斗爭。
    當時江南地主階級中一部分知識分子為了政治清明,減少社會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議論朝政。因為他們的領袖顧憲成等

在江蘇無錫東林書院講學,所以這些知識分子就被稱為東林黨。對于當時反礦稅、反稅監的斗爭,他們不僅同情,而且積極支持并參加。(關于東林黨: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1594)顧憲成革職還鄉,于無錫東林書院講學,議論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團,世稱“東林黨”。)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賢受命為司禮秉筆太監,執掌要職;后來他又兼掌特務機關東廠,加緊鎮壓人民和官員中的反對派,實行閹黨專政。熹宗初年,東林黨人在朝任職的人還較多,他們一再上疏熹宗,反對魏忠賢,反對橫征暴斂,反對專制統治,要求任用賢能,關心民生,允許知識分子公開講學,議論朝政。這些主張是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東林黨人的斗爭都遭到失敗。在朝的東林黨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職、貶謫,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廣大人民深受閹黨之害,同情并支持東林黨人。因此,當閹黨在天啟六年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東林黨人周順昌時,一場廣大人民群眾反抗閹黨的暴動就爆發了。
    2、周順昌簡介
    周順昌(1584一1626),字景文,號蓼洲,蘇州吳縣人。萬歷四十一年中進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獄的官)。后來進入吏部,任文選司員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事),他雖掌管人事大權,但仍極清廉正直。后來離京回南方時,只有“行李一肩,都門嘆為稀有”。 他為人正直、清廉,關注民間疾苦。像他這樣的人,人民歡迎,閹黨不容,被魏忠賢列名《東林點將錄》(閹黨捕人的黑名單)。
    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過蘇州,當時請假家居的周順昌激于大義,竟與魏“周旋累日”,還把女兒許配魏的孫子。在談話中,切齒痛罵閹黨。這事被緹騎報告魏忠賢,周順昌終于被革職。
    周順昌被罷官后,閹黨仍不罷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蘇巡撫周起元被罷官時,周順昌曾為文送他,其中有贊美周起元,斥責閹黨的話。魏忠賢獲悉此事后,指使東廠特務羅織罪名,借機陷害。天啟六年三月周順昌被逮到北京,在獄中被拷打得體無完膚,仍痛罵魏忠賢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獄中,年四十三歲。到崇偵元年才得到昭雪,謚忠介。


    3、五義士簡介
    周順昌被捕時,群眾萬余人尾隨。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顏佩韋,高舉著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說話的,跟我來!”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順昌吃官司。市民馬杰也一路敲梆子,號召群眾。當閹黨爪牙緹騎威脅群眾時,馬杰破口大罵魏忠賢,楊念如、沈揚也上前仗義陳詞,不許東廠緹騎逮捕周順昌。緹騎惱羞成怒,拔出利劍,揚言要割掉馬杰的舌頭,聚觀的市民鼓噪起來,堤騎更加兇橫,首先舉劍撲擊沈揚、楊念如。這時周順昌的轎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奪取了緹騎的武器,同堤騎扭打起來,結果額頭受傷。聚觀的市民一見緹騎動武傷人,就一起鼓噪圍攻,嚇得緹騎們東逃西竄,有的爬上樹頂,有的躲到廁所里,有的逃上屋頂。其中兩個緹騎被群眾打死。
    顏佩韋等五人過去互不相識,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順昌也毫無交往,完全是激于義憤才自發參加斗爭的。
    五人被捕后,對自己的作為,理直氣壯,毫不隱諱。七月中,蘇州城里布滿警衛,戒備森嚴,就在閶門外吊橋上,五位壯士大罵魏忠賢及其親信毛一鷺,從容就義。臨刑時,幾萬市民含淚同五人訣別。
    事后,為了抗議殺害五人,蘇州市民曾倡議拒用天啟錢達十個月之久。群眾斗爭的威力,驚得氣焰囂張的魏忠賢“逡巡畏義”,從此“不敢復有株治”。十一個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賢失了靠山,畏罪自殺。蘇州人民倡議公葬五位義士,一夜之間,把毛一鷺為向魏忠賢獻媚而監造的魏忠賢生祠拆為平地,在它的廢基上修建了五義士的墓。
    4、作者簡介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明末太倉(現在江蘇省太倉縣)人。晚明政治活動家和文學家。張溥自幼勤學,所讀書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書房為“七錄齋”。溥青年時候正是魏忠賢閹黨專政,東林黨人受到殘酷鎮壓的時代。他懷著救國救民的強烈愿望,以繼承東林為己任,結納社會上有節氣,有操守,有學識的士大夫知識分子,重視發現和推舉有操守的學者,組織了愛國社團復社,成為復社的領袖。
    在文學上,針對當時士大夫空疏不學的弊病,他提出“興復古學”的主張,同時強調“居今之世”,必須“為今之言”,“各為有用”。他寫過不少抨擊時政的文章,內容充實,風格樸質。曾編輯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錄齋集》等。
(四) 講讀第一段
1、 誦讀。
2、 學生提出難詞難句,教師解答。
    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魏閹是對魏忠賢的貶稱。魏忠賢專權時,其黨羽阿諛奉承,在各地多有建生祠以媚者。魏忠賢死后,其生祠陸續被廢。“五人”即葬于已廢的魏閹生祠之址。
3、 學生翻譯。
    五(個)人,(是)周公蓼洲被(閹黨)逮捕時,為正義所激奮而死于這件事的。到了現在,(吳)郡的賢士大夫向當權的人請示,就清理魏閹已廢的生詞的舊址來安葬他們,并且在他們的墓門立碑,來表揚他們的事跡。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4、 教師小結。
本段寫五人死因及立碑緣起。先總述五人激于義而死,然后寫死后建墓立碑經過。段末以贊頌小結,突出此舉之盛。五人原來是市井細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們死后墓葬時,卻十分顯耀。清除權重一時的宦首魏忠賢生詞的原址為墓地,其身份顯赫可見;還要“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其為人所敬重由此可見。墓地之擇,立碑之舉,葬儀之隆,可謂“盛矣”。
(五) 講讀第二段
1、 誦讀。
2、 學生提出難詞難句,教師解答。
3、 學生翻譯。
    五人的犧牲,距離現在修墓安葬在這里,時間不過十一(個)月罷了。(在)十一個月當中,那些富貴的人,官運亨通的人,他們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沒不足稱道的,也太多了,何況(在)鄉間的沒有聲名的人呢?唯獨(這)五(個)人光明顯耀,什么緣故呢?
4、 教師小結。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 說明魏閹失敗之速。(2)以眾人之死與五人之死作對比,突出五人之偉大。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獨五人之皦皦,何也?”作者有幾方面的對比?有什么作用?以“眾”和五人的數量懸殊作比,以“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與野莽無聞之士比,以“湮沒”與“

皦皦”比,充分顯示了“疾病而死”的無聲無息,不為人道,“激于義而死”者的名聲赫赫,萬民敬仰。(3)最后,作者以設問引起下文。
(六) 講讀第三段
1、 學生誦讀。
2、 學生提出難詞難句,教師解答。
(1)丁卯三月之望:“丁卯”即明天啟七年(1627),“三月之望”即三月十五日。按:此事當在天啟六年(丙寅,1626)三月,系作者誤記。此文刻碑時已改正。
(2)吾社之行為土先者:
    課本注解:“我們社(指復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為讀書人表率的人。”不少選本的注解都釋“吾社”指復社。有些選本的注解釋“吾社”指東林黨,謂張溥是東林黨后期組織復社首領之一,追述當年東林黨人反對魏閹的斗爭,故稱東林黨為吾社。
    按:張溥組織復社,在崇禎年間。崇禎初醞釀,崇禎六年(1633)在蘇州虎丘舉行大會。《五人墓碑記》作于天啟年間,復社尚未正式成立。張溥早年繼東林之志曾組織過愛國社團應社,后與郡中名士張采等聯合匡社、則社等眾文社,合并成為復社。故從廣義來說,“吾社”是有“東林黨”及“復社”性質;但如直接釋“吾社”為“復社”或“東林黨”,似為不妥。
    關于“復社”,吳偉業有《復社記事》一文,記張溥、張采及社中諸人活動。至復社之名則取興復絕學之義。
(3)緹騎:
緹(ti),帛桔紅色。緹騎,服桔紅色服的騎士,本為皇帝(及貴官)出行時的前導或隨從,擔任警備,后來用為逮捕犯人的禁衛吏役的通稱,如明錦衣衛校尉,清步兵衙門番役皆是。
按:秦設中尉,掌京師治安,皇帝出行,在駕前先導,戒備非常。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下有緹騎二百人,后漢相承。以服桔紅色,乘馬,故稱緹騎。此文中指魏閹捕人的差役。
(4)以大中丞撫吳者:
    指以大中丞的身分巡撫吳郡的人。巡撫,官名。句中“撫”字作動詞用。中丞,本漢官職名。漢御史大夫下設兩丞,一稱御史丞,一稱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為名。東漢以來,御史大夫轉為大司空,以中丞為御史臺長官。明初設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職位相當御史中丞

,并常以副都御史或亷都御史官銜出任巡撫。此文中指應天巡撫毛一鷺。按:課本注釋云:“以大中丞職銜做江蘇巡撫的人,指毛一鷺。”查清初置江南省,后分置江蘇省,“江蘇”建省始于康熙年間,以江寧、蘇州兩地首字得名。是明代尚無江蘇省之名,當無“江蘇巡撫”之設。注文稱“江蘇巡撫”不妥。
(5)傫然:
    課本注解為;“聚集的樣子,一說重迭相連的樣子。”其他選本注解,或作“聚集的樣子”,或作“依次重迭相連之貌”,或作“憑高聚立貌”。有一選本注為:“頹喪貌,此指無聲息,無知覺。”
    “憑高聚立”,形容“墓”為宜,而此文中“傫然在墓”應指墓中人。“無聲息,無知覺”是從“頹喪”轉化而來,又似不合墓中人當初慷慨就義氣氛。“五人墓”為五人并葬,想必依次相連,而非重迭堆積。故釋為“依次重迭相連之貌”為宜。
3、 學生翻譯。
    我還記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們(復)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為讀書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張正義,募集錢財送他起行,哭聲震天動地。(閉黨爪牙)紅衣馬隊按著劍把上前,問道:“誰在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們打倒(在地上)。這時以大中丞官銜作蘇州巡撫的是魏閹的私黨,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蘇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嚴厲地高聲呵叱(的時候),就呼叫著追趕(他)。中丞躲到廁所里才逃脫了。不久,(他)以蘇州老百姓暴動(的罪名)向朝廷請示,追究(這件事),斬了(這)五(個)人,(他們名)叫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就是現在并埋在墳墓里的人。
4、 教師小結。
    本段追述五人為周順昌聲義及死難經過。點明起事時間,著重描敘斗爭情況。由閹黨兇殘激起群情憤怒,痛擊緹騎;當權者捕殺為首的五人,并點出死難者五人的姓名。
(七) 講讀第四段
1、 學生誦讀。
2、 學生提出疑難詞句,教師解答。
3、 學生翻譯。
    然而,(這)五(個)人受斬刑的時候,神情昂然,喊著巡撫的名字而罵他,談笑著死去。(被)砍下的首級放在城上,臉色沒有一點改變。

有幾位賢士大夫拿出五十兩銀子,買了五人的首級,用匣子盛好,終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現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個)人。
4、 教師小結。
    第四段:記敘五人慷慨就義時壯烈情景,并補述由死難到墓葬的情況,突出了五人剛毅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
(八)講讀第五段。
1、 學生誦讀。
2、 學生提出疑難詞句,教師解答
(1)縉紳紳而能易其志者……
    縉紳,指官宦。作者認為縉紳是知書達理者,應能抵制“大閹之亂”,然能如此者為數甚少,故慨嘆“縉紳而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并以之與“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的“五人”相比,以突出“五人”之難能可貴。
    縉紳:士大夫,做官的人。古代做官的人上朝時要把笏(hu,記事手板)插在腰帶上。縉,插;紳,大帶。所以稱做官的人為縉紳。縉紳,名詞作動詞。
(2)五人生于編伍之間:
    古時編制戶籍以五家為伍。編入戶籍之民,亦稱編戶。古時平民編戶,貴族不編戶,故以編伍之民(亦稱編戶之民或編人、編氓)指平民百姓。“五人生于編伍之間”意指五人為普通平民,是“草野之無聞者”,其身分非“縉紳”。
又“伍”亦為古代軍隊編制單位,五人為伍。此文中的“編伍”指戶籍,非軍隊。
(3)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 
      矯詔,假托君命,發布詔書、命令。此種情況古代常有。閹黨捕殺異己時常詐稱君命。
      鉤黨,指相牽連的同黨。明末閹黨對忤己者,動輒誣之為東林黨,加以迫害,故云“鉤黨之捕”。
(4)不敢復有株治
    株,株連,因一人犯罪而牽連多人。株冶,株連治罪。當時閹黨捕人株連甚廣。由于“五人”事起,有所斂跡。
(5)大閹亦逡巡畏義……
    逡巡畏義,課本注解為;‘遲疑不決,畏懼正義”。按:逡,退卻。逡巡為遲疑徘徊,欲行又止貌。逡巡畏義指因畏懼正義,故欲陰謀篡位而

未敢行動。如僅釋逡巡為遲疑不決,未全盡意。
3、 學生翻譯。
    唉!在魏閹亂政的時候,當官而能夠不改變自己的志節的,(在)全國(這樣)的廣大地域,有幾(個)人呢?而(這)五(個)人生在民間,平時沒有受到過詩書的教誨,卻能為大義所激勵,踏上死地而不反顧,(這)又(是)什么緣故呢?況且(當時)假傳的圣旨紛紛發出,對有牽連的(東林)黨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終于因為我們蘇州(人民)的發憤一擊,(閹黨就)不敢再有牽連治罪(的暴行了);魏閹也猶疑不決,畏懼正義,篡位的陰謀難于立刻發動,(后來)等到當今皇帝即位,(魏閹)就吊死(在)路上,(這)不能說不是(這)五(個)人的功勞呀!
4、 教師小結。
    這一段作者層層深入地高度評價五人之死的重大意義。
(1)指出五人的行為非同一般。閹黨橫行,冤獄遍地,“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普天之下能有幾個縉紳能抗暴斗虐,矢志不移!而五人卻能不畏強權,不避刀槍,從容就義,談笑而死,從對比中顯出他們的皓皓之志,錚錚之骨。
(2)用對比說明五人之為死而義難能可貴。他們生于編伍之間,屬平民百姓,“素不聞詩書之訓”,雖然沒有受過禮義教育,可是卻能“激昂大義,蹈死不顧”,和那班飽讀詩書縉紳之流相比,判然不同,因其難能,益覺可貴。
(3)用雙重否定句作結,說明五人的斗爭作用巨大。由于他們的“發憤一擊”,使得即使在刑網森嚴的情況下,也“不敢復有株冶”,甚至連宦官頭兒魏忠賢也畏罪自殺了。五人的斗爭和犧牲,對閹黨的專橫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對社會實是莫大的貢獻。
(九) 講讀第六段
1、 學生誦讀。
2、 學生提出疑難詞句,教師解答。
(1)贈謚美顯:
    贈,指死后封官。歷代朝廷賜給誥敕,生前曰封,死后曰贈。謚(shi),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跡給予的稱號。
(2)扼腕墓道:
    在墓門前扼腕,表示激動、悲憤、惋惜。扼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腕,人在激動、憤怒、振奮或惋惜時常有此動

作。
(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立社立稷以祭,后遂以“社稷”為國家的代稱。如《禮記·檀弓》“能執干戈以衛社稷。”此文中作者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作全文總結,說明五人之死對國家安危起重大作用,有社會意義。
3、 學生翻譯。
    由此看來,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顯赫的高官一旦犯罪應受懲治(時),有的脫身逃跑,不能被遠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發為僧,閉門不出,或假裝瘋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們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為,比起(這)五(個)人的死來,(意義)輕重到底怎樣呢?因此周公蓼洲,忠義顯露在朝廷,贈賜的官爵溢號美好而光榮,在死后(非常)榮耀;而(這)五(個)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們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經過(五人墓時),沒有不跪拜而且流淚的,這真(是)百代(難得)的際遇呀!不這樣(的話),假令(這)五(個)人保全他們的頭顱老死在家里.那么,(雖然)享盡他們的天然年壽,但人人都可以把他們當做仆役來使喚,怎么能夠使英雄豪杰們拜倒(墓前),在(他們的)墓道上緊握手腕表示非常憤慨,抒發他們作為有志之士的悲嘆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這(座)墳墓空有那(塊)石碑,就替它寫了這(篇)碑記,也借以說明死生的重大(意義),平民(一死),關系國家(興亡
非常)重大啊。
4、 教師小結。
本段進一步贊揚五人之死的重大作用及其影響。作者對此又通過對比加以說明:
一是和高爵顯位者的“辱人賤行”比,那些人雖然官高爵顯,可是“一旦抵罪”,有的脫身逃跑,有的遁入空門,有的裝瘋賣傻,而五人卻意氣揚揚,談笑自若,色不少變,從容就死,可見死得壯烈,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潔和死的意義的重大。
二是假設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與現在的為人景仰,“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 作對比,突出五人“榮于身后”的顯耀。假如五人為了保全性命,不敢進行斗爭,或后來屈膝求命,那雖可以不如此死,得盡天年,那便“人皆得以隸使之”,受人奴役,為人驅使,又有什么意思呢!。


    通過這兩方面的對比,揭示出全文的中心: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十) 第七段:最后交代主持墓葬者的姓名、官職。
重點詞句:
(1)冏卿因之吳公:
    吳默,字因之,任太仆寺卿。太仆寺為掌輿馬畜牧等事的官府。后世因以“冏卿”指代太仆寺卿官名。
(2)太史文起文公:
    文震孟,字文起,任翰林修撰。太史,官名。明清多以翰林任史館事,故以太史為在翰林院任職官員的通稱。
(3)孟長姚公:
    姚希孟,字孟長。曾作《開讀始末》記吳民反閹黨事。《明史》卷二一六有傳。
翻譯:前面提到的賢士大夫(是):太仆卿吳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益長。


(十一) 歸納中心思想。
1、 找出課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2、 五人精神的核心是:“義”。這也是全篇的綱領,全文除了結尾一段補敘賢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緊“義”字展開的。(完成思考和練習一第1題)假如從思想內容的角度劃分段落層次,即可如下所示:
“五人者,……激  1、2自然段:身后哀榮,義薄云天
于義而死焉者也。” 3、4自然段:勇蹈死地,義無反顧
  (全文綱領)    5、6自然段:五人死義,義重泰山
所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可歸納為:歌頌五義士“激于義而死”的斗爭精神。(但這樣歸納還不全面。)
3、五義士的義舉是在蘇州人民反閹斗爭的大背景下發生的。文章除了寫五義士的義舉外,還全面記敘了當時蘇州人民反對閹黨的暴動。所以歸納中心思想時還要加上一句:反映、歌頌了群眾的偉大斗爭和巨大力量。
4、除此之外,對于甘心依附閹黨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徑,作者是持批判態度的。所以,中心思想還要加上一句:批判甘心依附閹黨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徑。(完成思考和練習一第4小題。)
(十二) 本文思想內容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1、 進步性:作者站在反對閹黨,支持群眾抗暴斗爭的政治立場,歌頌了五義士“激于義而死”的斗爭精神,同時也看到了群眾斗爭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頌群眾的偉大斗爭,這是很可貴的。
2、 時代局限性:
(1) 作者所主張的“義”,是站在反閹斗爭的立場上,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為人民的事業奉獻一切的“正義”不可相提并論。
(2) 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敗覆亡的趨勢,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瀾,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3) 作者推崇五義士的義舉,卻也流露出對“生于編伍”、“素不聞詩書之訓”、“人人得以隸使之”的輕視態度,這種門第等級觀念,表現了封建士大夫知識分子的思想局限,這又是那個時代造成的。

十三) 本文的寫作特點
    1、本文內容豐富,涉及面較廣,但均能緊扣題意著筆。第一段以“且立石于其墓之門”,點出墓碑;第二段寫“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再次提及五人墓葬;第三段寫吳民抗暴及五人受誅,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收結全段,極其巧妙地將筆鋒轉到題面上來;第四段寫五人臨刑的“意氣揚揚”、“斷頭置城上”、“卒與尸合”,末句以“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十分自然地將文意鉤回到題面上來。五、六兩段,分別以“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和“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作進一步的點題。全文緊扣題目,前后環應,逐層深人,值得借鑒。
    2、本文成功地運用了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手法。(如果按表達方式劃分段落,文章可分兩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開頭至第四段)主要是記敘,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結尾)主要是議論。但在記敘中又夾著議論,在議論中又夾著記敘。第一段在扼要記述五人的死因及樹立墓碑的緣由之后,發出了“嗚呼,亦盛矣哉”的感慨和贊嘆,由記敘而帶出議論,十分自然地過渡到第二段對五人之死的評價:五人死得不同凡俗.死得大義凜然。然后追敘五人死難的經過(第三段)和英勇就義的情景(第四段)。在前文充分記事的基礎上,文章的五、六兩段,分別以“嗟夫”、“由是觀之”開頭,發起議論,對五人死難的意義和影響作出了有力的正確的論述,盡情地抒發了作者對問黨的憎惡、對不堅定的縉紳的貶斥和對五人的敬仰之情。這兩段主要是由作者直接發表議論,但在議論中又帶有記敘的成分。例如,第五段寫魏忠賢“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既說明了五人死于義的重大作用,又記敘了這個閹黨魁首的可恥下場。又如第六段寫“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不過而拜旦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既論述五人之死所產生的影響,又記敘了五人身后的榮耀。記敘和議論水乳交融,渾然一體。本? 

,兩者緊密相連。)
    3、這篇文章還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來加強藝術效果。第一、二兩段以“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沒不足道者”和“‘草野之無聞者”同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族其所為”對比;第五段以縉紳的改變初志、趨炎附勢同五人的大義凜然、蹈死不顧對比;第四、六段以高爵顯位者一旦抵罪后的卑賤行徑同五人的英勇就義,談笑以死對比;第六段以五人“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同假若五人“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人皆得以隸使之”對比,處處反襯出五義士美好高尚的內心世界。
    

   



五人墓碑記 教案 相關內容:
  • 第三冊五人墓碑記(精選2篇)

    、教學目標(一)學習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對比論述的方法。(二)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組織嚴密的特點。(三)認識五位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理解作者關于生死價值的闡述。...

  • 五人墓碑記(通用13篇)

    教學目標1.學習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對比論述的方法。2.通過評點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組織嚴密的特點。3.認識五位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理解作者關于生死價值的闡述。...

  • 《五人墓碑記》教學設計(精選12篇)

    冉祥明文言文的教學,最大的困難就在于文章年代久遠,與現實聯系又不大,學生普遍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因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乃是文言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起來了,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一半了。...

  • 《五人墓碑記》教學材料(精選11篇)

    目的要求1.學習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和運用對比表現中心思想的方法。2.認識五位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理解作者關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論述。...

  • 五 人 墓 碑 記(通用16篇)

    2—22教學設計-------版權屬于原來所有作者教學目標(一)學習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對比論述的方法。(二)通過評點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組織嚴密的特點。...

  • 五人墓碑記教學設計(精選7篇)

    一、教學目的: 1.了解本文夾敘夾議、正反對照揭示主題的寫作方法; 2.了解詞的活用,區別感嘆句和疑問句; 3.了解明末蘇州人民反抗閹黨迫害的正義行為和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本文第三、第四兩部分。...

  • 《五人墓碑記》學案

    一、學習目標1、掌握重要文言字詞,了解一些文言句式。結合語境揣摩語言,體會其中蘊含的作者的感情。2、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組織嚴密的特點。體會記敘、議論、抒情三者有機結合的特色。...

  • 五人墓碑記 (蘇教版)

    【教學目標】1.學習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對比論述的方法。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組織嚴密的特點。3.認識五位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理解作者關于生死價值的闡述。...

  • 高二語文五人墓碑記教案

    教學目的(1)了解寫作背景,正確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題; (2)體味本文組織嚴謹、渾然一體的結構特色; (3)學習本文夾敘夾議、敘議結合及巧用對比的寫法; (4)積累字詞句知識。...

  • 高中語文說課稿:五人墓碑記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叫魏清君,來自臨洮中學。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張溥的《五人墓碑記》。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師生活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 五人墓碑記教學設計

    冉祥明文言文的教學,最大的困難就在于文章年代久遠,與現實聯系又不大,學生普遍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因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乃是文言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起來了,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一半了。...

  • 五 人 墓 碑 記

    張溥

  • 五人墓碑記 張溥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

  • 《五人墓碑記》:“誰為哀者?”到底該如何理解

    江蘇金壇直溪高中 武新光本人在執教《五人墓碑記》一文時,發現人教版教參將“誰為哀者?”一句在譯文中譯為“在為睡悲痛?”,筆者頗感疑惑。...

  • 《五人墓碑記》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1)了解寫作背景,正確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題; (2)體味本文組織嚴謹、渾然一體的結構特色; (3)學習本文夾敘夾議、敘議結合及巧用對比的寫法; (4)積累字詞句知識。...

  • 高二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南市| 东光县| 渝中区| 浏阳市| 苗栗市| 曲靖市| 儋州市| 鹰潭市| 曲周县| 获嘉县| 镇安县| 彩票| 东乌珠穆沁旗| 丰台区| 彰化县| 定安县| 黑山县| 涞水县| 曲沃县| 马公市| 泾源县| 衡水市| 台湾省| 玛沁县| 西林县| 神农架林区| 张家港市| 唐海县| 咸宁市| 罗源县| 西贡区| 大名县| 鲁山县| 长泰县| 全南县| 肥乡县| 和平县| 修武县| 陇川县| 宝丰县| 南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