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記
二十六
張 溥
一、教學(xué)目的:
1.了解本文夾敘夾議、正反對照揭示主題的寫作方法;
2.了解詞的活用,區(qū)別感嘆句和疑問句;
3.了解明末蘇州人民反抗閹黨迫害的正義行為和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
二、教學(xué)重點(diǎn)、難點(diǎn):
1.重點(diǎn): 本文第三、第四兩部分。
2.難點(diǎn): 中心的表現(xiàn)及文言文的標(biāo)點(diǎn)。
三、教學(xué)時數(shù):
三課時
四、教學(xué)步驟 :
憙拑
第一課時
憗拕
字詞正音:
閹yān(指太監(jiān)) 湮yān(埋沒) 敫jiǎo(本指玉石潔白、顯耀、明亮)崐貲zī(同資) 緹騎tíjì(指明代錦衣衛(wèi)) 失chì(擊) hùn(廁所)
累lěi(累積、連續(xù)) 豆dòu(頸項(xiàng),這里指頭) 曷hé(同何) 繯huán(繩索崐的套子) 暴pù(同曝,顯露) 謚shì(死后追封的稱號) 牖yǒu(窗洞)
詈lì(罵) jǐong(光、明亮)
作者簡介: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明末文學(xué)家。崇禎初崐年,他組織“復(fù)社”,以繼承東林(顧憲成、高攀龍?jiān)跓o錫東林書院講學(xué),諷崐議朝政,閹黨稱他們?yōu)椤皷|林黨”,被殘酷鎮(zhèn)壓)傳統(tǒng)自居,進(jìn)行文學(xué)和政治崐活動,議論朝政,影響很大。張溥是知識分子中進(jìn)步階層的代表,他所領(lǐng)導(dǎo)的崐“復(fù)社”活動,在當(dāng)時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時代背景:
明王朝為維護(hù)其反動統(tǒng)治,設(shè)立了錦衣衛(wèi)等特務(wù)機(jī)構(gòu),在全國范圍內(nèi)由上崐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務(wù)統(tǒng)治。這些機(jī)構(gòu)的組織者,大多是皇上寵信的宦官。崐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達(dá)七年之久。此時,魏閹黨羽遍布天下,異己崐排斥殆盡。明神宗(萬歷帝)時,統(tǒng)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稅監(jiān)”加征稅賦。崐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多次進(jìn)行抗暴斗爭。本文所寫,就是其中一次。
解題:
應(yīng)天巡撫周起元得罪于魏閹而被免職。已削職鄉(xiāng)居的周順昌,同情周起元崐而當(dāng)眾辱罵魏閹,魏因此懷恨在心。天啟四年,蘇州絲綢工業(yè)不堪剝削而罷工。崐當(dāng)時,魏閹死黨、巡撫毛一鷺把“煽動”罷工的罪名強(qiáng)加于周順昌。天啟七年,崐魏閹用圣旨逮捕了周順昌,并趁機(jī)勒索,激起人民極大憤慨。于是趁毛一鷺等崐人逮捕周順昌之機(jī),群起反抗。他們毀官府,殺緹騎,毛一鷺躲進(jìn)廁所才免一崐死。這次斗爭被鎮(zhèn)壓后,朝庭在蘇州大肆捕人,顏佩韋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崐就義。不到一年,魏閹被明思宗貶往鳳陽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殺。周順昌崐冤案始得昭雪。蘇州鄉(xiāng)紳吳默等人收葬顏佩韋等五人尸體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崐──普惠祠內(nèi),并立了墓碑。
五 人者,蓋當(dāng)蓼洲周公⑴之被逮, 激于義 而死焉者也。
(這) 個 是 周蓼洲先生 逮捕的時候 為正義激發(fā) 于這件事的
蓋:發(fā)語詞 當(dāng):在……的時候 之,取獨(dú) 而:結(jié)果連詞 焉:于之
至于今,郡 之賢士大夫⑵請于當(dāng)?shù)愧牵?nbsp; 即 除⑷魏閹廢祠⑸之址 以
到現(xiàn)在 吳郡的 向執(zhí)政的人請示后 立即修整 的地址來
于:介詞
葬 之; 且 立石 于其 墓之門,以旌⑹其 所為。嗚呼,亦
安葬他們的遺體 并且樹立石碑在他們 門前 表揚(yáng)他們的行為 也
盛 矣哉⑺!
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簡析: 首句解釋,緊扣題目,概括交代死因!傲x”是本文的綱領(lǐng),下文崐敘事、議論都緊扣義字,用感嘆句贊頌五人身后的榮耀,收住敘事,轉(zhuǎn)入議論。
夫五人之死,去⑻今之墓⑼而葬 焉, 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⑽。夫十有
距離 修墓來埋葬他們 那時間只
墓:名作動,修墓 而:表順承 止通只 有通又
一月之中,凡 富貴之子,慷慨 得志 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⑾
所有 的人 意氣昂揚(yáng)躊躇滿志這類人 生病 埋沒
凡:任選 之:代詞 疾病:名作動,生病
而不足 道 者,亦已眾矣⑿,況 草野之無 聞 者歟⒀? 獨(dú) 五人之
值得再說的人 太多 何況鄉(xiāng)間 沒有聲名 唯獨(dú)這 死崐 之:取獨(dú)
⒁, 何 也⒂?
得光榮顯耀呢 是什么原因呢
簡析: 寫出時間之短,變化之大,聯(lián)想到有錢人家的子弟和鄉(xiāng)間默默無聞崐的人,都不值得提,用對比的手法,突出五人與眾不同,用“何也”發(fā)人深思,崐引起下文。
一、交代五人墓的緣起,指出五人的死不同尋常。
憙拑
第二課時
憗拕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 在丁卯⒃三月之望⒄。吾社之 行 為 士
是 年三月十五日 那些道德品行可作為讀
之:取獨(dú)
先 者⑴,為之聲 義⑵,斂 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⑶
書人表率的人 替他聲張正義 募集錢財來為他送行 穿紅衣服
之:代周順昌 貲通資
按 劍而前,問“誰為哀 者? ”眾不能堪, 而仆之⑷。
的馬隊(duì)握著 上前 是同情的人 忍受 (把他們)打倒在地上
而:表修飾 仆:使動,使……倒下
是時以大中丞 撫吳 者⑸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⑹也;吳之
這時用 身份擔(dān)任吳郡巡撫的人是 心腹 是由他主使的
所由:由所,介賓倒裝
民方 痛心⑺焉, 于是乘其厲 聲以呵⑻, 則噪 而相逐。中丞匿于
正在痛恨 這件事 趁他嚴(yán)厲地高聲呵叱的時候 喊叫著追逐他 躲在
以同而 相:一方對一方,相當(dāng)于他
藩⑼以免。 既而 以吳民之亂 請于朝⑽, 按 誅
廁所里才逃脫 不久(他)用 暴亂的罪名向朝庭請示 追究這件事斬了這
以相當(dāng)于而 按通案,查究、追究
五人⑾, 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yáng)、周文元,即 今之
(他們的名字)叫 就是 聚
然⑿在 墓者也。
集 埋在 的人
簡析: 這一段以簡括的筆墨,敘述了抗暴斗爭的時間、經(jīng)過,揭示了起因,崐敘述“激于義而死”的經(jīng)過,體現(xiàn)五人之“ ”。
然五人之當(dāng) 刑⒀也, 意 氣 揚(yáng)揚(yáng), 呼 中丞之名而詈⒁之;
接受斬刑的時候 神態(tài)氣勢昂然自若 喊著 罵
之,取獨(dú) 而:表修飾
談笑以死, 斷頭 置(于)城 上,顏色不 少 變。有賢 士大夫發(fā) 五
著死去 砍下的頭懸掛在城墻 臉色沒有一點(diǎn)改變 賢明紳士 拿出
十金⒂,買五人之 ⒃而函⒄之, 卒 與尸合⒅, 故今 之墓中
銀子 用木匣裝起來(頭)終于和身合在一起 現(xiàn)在的 是
函:名作動 之:代頭
全乎 為五人也。
完整的
簡析: 這一自然段追敘五人犧牲的壯烈情景。寫出他們慷慨激昂、橫眉冷崐對閹黨、視死如歸的氣慨,再寫賢士大夫的義舉,足見五人死義感人之深,最崐后照應(yīng)“墓而葬焉”。
第二部分: 追敘五人與閹黨斗爭的經(jīng)過與慷慨就義的情景。
嗟夫!大閹之亂⑴, 縉紳⑵ 而能不易 其 志者,四海之 大,
魏忠賢專權(quán)作亂的時候 做官的人 改變自己志向 全國這么大崐 而……者:定語后置標(biāo)志 之:代詞,這么崐
有幾人歟? 而五人生于編伍⑶之間,素 不 聞 詩書⑷之訓(xùn), 激昂(于)大
呢 在民間 平素沒有聽到經(jīng)書 教誨 被大義所激崐
義⑸,蹈 死⑹不顧, 亦 曷⑺故 哉? 且 矯詔⑻ 紛 出,
勵 踏上死地不回頭(這)又是什么緣故呢 并且假托皇帝的命令紛紛發(fā)出來
曷通何
鉤黨之捕⑼ 遍于天下,卒 以 吾郡 之發(fā) 憤 一 擊, 不
逮捕同黨的人 及全國 終于因?yàn)閰强さ娜嗣?nbsp; 發(fā)出憤怒地一次痛擊(閹黨)
鉤黨:有牽連的黨人 之,取獨(dú)
敢復(fù)有株 治⑽;大閹亦逡巡 畏 義⑾,非常之謀⑿ 難于猝 發(fā),
再 牽連治罪 猶豫不決畏懼正義 篡奪帝位的陰謀 立即發(fā)動
待 圣人 之出⒀而投繯(于)道路⒁,不可謂非 五人之力也。
等到當(dāng)今皇上 即位就 能說不是 功勞
簡析: 本段由記敘轉(zhuǎn)入議論,反面揭示出縉紳的阿諛奉承的無恥行徑,和崐五義士高尚情操形成鮮明對比,顯出五人死義的可歌可泣!扒摇弊忠晦D(zhuǎn),追崐敘魏閹專權(quán)的黑暗,由于人民的反抗,不敢篡位,落個投繯的下場,從而體現(xiàn)崐五人捐軀的斗爭關(guān)系天下人民的生死禍福、國家的安危存亡。最后雙重否定肯崐定五人反閹斗爭的巨大貢獻(xiàn)和死義的重大意義。
憙拑
第三課時
憗拕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⒂, 一旦抵罪⒃, 或脫身以逃,
做大官身居顯位的人 犯罪應(yīng)受懲治時 而
之:湊足音節(jié) 則:順承連詞,不譯
不能容 于遠(yuǎn)近, 而又有剪發(fā) 杜門⒄ 佯 狂⒅不知所之⒆者,其
收容被 的百姓 為僧閉門不出 假裝瘋狂 往哪里去的
于:表被動 遠(yuǎn)近:形作名 之:動詞,去、往崐
辱 人 賤 行⒇,視(21)五人之死, 輕 重固 何如 哉⑴?
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為 與 相比(誰) (誰) 到底怎么樣呢
視:與……相比
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⑵于朝廷, 贈謚 美 顯⑶,榮于身后;而五
顯露 (皇上) 謚號美好而光榮 死后也光榮
人亦得以 加其 土封⑷,列 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凡 四方
能因此為他們修建(一座)大墳 刻上 在 (立碑)所有各方
加:修建 土封:墳?zāi)?nbsp;
之士 無有不過而 拜 且泣者, 斯固 百世 之遇也⑸。不然,
人士沒有經(jīng)過墓前不下拜 哭泣的 這實(shí)在是百年難得的遭遇 這樣的崐
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⑹以老于戶牖之下,則 盡其天年, 人
話 使 頭顱 老死在家中 就是(平安)度完他們的一生 人們
戶:門 牖:窗 下:下面
皆得 以 隸 使之⑺,安能屈⑻豪杰之流, 扼腕(于)墓道⑼,
都可以把他們當(dāng)做奴隸來使喚 這一類人物 在墓前表示憤慨
隸:名作狀,當(dāng)做奴隸 屈:使動,使……屈身
發(fā) 其 志士之悲 哉⑽? 故予與同社諸 君子哀 斯墓之徒⑾有其 石也而
抒發(fā)他們 悲憤呢 各位先生惋惜 空 那塊石碑就
之:取獨(dú)
為之 記, 亦以(之) 明 死生之大⑿,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⒀。
它(作了)碑記 用(它)來說明 重大意義 平民對于國家有重大意義崐 之:代碑 明:形作動 大:形作名,重大意義 匹夫:代五人
此自然段論五人對國家的貢獻(xiàn),從反面揭示“高爵顯位”的“辱人賤行”,崐再一次對比突出五人死義的重大意義。再正面敘述,以周順昌死后作陪襯,照崐應(yīng)開頭;再從反面設(shè)想五人如不死于義,雖得終天年,但生命毫無意義,對他崐們的死作了進(jìn)一步的說明和肯定。結(jié)尾句是結(jié)論,把論題提高到理論高度,表崐明作者比較正確的觀點(diǎn)。
第三部分: 再次肯定周順昌和五人的功績、影響,指出人民于國家的重大作用。
賢士大夫者, 卿因之吳公⒁,太史文起文公⒂,孟長姚
(上文提到的)賢明士紳 是 吳因之先生 文文起先生 姚孟長崐
公⒃也。
先生
結(jié)尾交代賢士大夫的姓名,是補(bǔ)白性的文字。
小結(jié):
一、本文以明確的立場,愛憎分明的感情,高度評價了五位義士在反閹黨的斗崐爭中慷慨捐軀的事跡,充分肯定了他們對國家的貢獻(xiàn)和對后世的重大影響。
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崐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 認(rèn)為平民百姓是理所當(dāng)然地不懂道理崐的、受奴役的,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三、寫作特點(diǎn):
1.敘事議論有機(jī)融合
本文有敘有議,就全篇說,是先敘后議,一、二兩段敘事(五人墓緣起、崐斗爭事跡)、三段評議五人死義的重大意義,是議論部分,但敘中有議,議中崐有敘。一段敘述五人墓緣起后,插入一段議論,贊揚(yáng)“五人之 ”,然后接崐敘五人斗爭事跡,三段在稱贊五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后,接敘“矯詔紛崐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的事實(shí),以論證五人之死的重大意義,敇議論隨敘事內(nèi)崐敇容而發(fā),事實(shí)隨議論的需要而敘敋。從二者關(guān)系看,敘五人事跡是議論的基礎(chǔ)和崐根據(jù),議論使五人事跡益見光輝,敘事與議論相輔相成,統(tǒng)一于“義”這一綱崐領(lǐng)之下,有機(jī)融合,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2.反復(fù)對比
作用: 使五人之義躍然紙上,突出展現(xiàn)他們慷慨死義的壯烈事跡。
對比: ⑴富貴之子、士大夫不關(guān)心國事無所作為死不足道和五人對比;
⑵大閹之亂變節(jié)易志的縉紳和五人的對比;
⑶高爵顯位的辱人賤行和五人對比;
⑷假想五人不死于義盡其天年而毫無意義和五人之死對比。
作業(yè) :
[思考和練習(xí)]第二題、第三題、第四題、第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