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網(wǎng)友來稿)
李士建
教學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2、體會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所創(chuàng)設的“物”我”之間完美的融合與統(tǒng)一。
3、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根據(j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領 悟蘊涵于“形”中的“神”,進一步體會散文“形”“神”的辨證關系。
一.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名文,字達夫。浙江富陽縣人。創(chuàng)造社的重要成員之一,現(xiàn)代著名作家,詩人。1896年,郁達夫誕生在富陽這個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達夫三歲喪父,七歲入私塾啟蒙,從小熟讀唐宋詩詞和小說雜劇。據(jù)說他家藏四萬卷書,郁達夫在少年時期就全部翻讀過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基礎。
1911年開始創(chuàng)作舊體詩并向報刊投稿。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學預科,不及半載因參加學潮被校方開除。翌年進入杭州慧蘭中學,因絕望于教會學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閉門苦讀。
1913年9月隨長兄都華赴日留學。1921年6月,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發(fā)起成立了創(chuàng)造社。7月第一部小說集《沉淪》問世,對當時文壇產生巨大影響。
1923年7月發(fā)表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為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早表現(xiàn)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
1938年12月攜妻兒抵新加坡,主編《星州日報》等報刊副刊,發(fā)表大量戰(zhàn)斗性很強的政論、短評和詩詞聲援抗日斗爭。1942年5月由于日軍進逼撤至蘇門答臘的巴爺公務,化名趙廉。曾被日軍強迫任翻譯七八個月之久,在此期間暗中保護和營救不少印尼群眾和華僑。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年50歲。
郁達夫的文學活動貫穿了從五四運動到抗日戰(zhàn)爭的幾個重要革命時期,從最初表現(xiàn)青年的苦悶開始,逐漸擴大到反映勞動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寫革命風暴的到來。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也是一個跟隨時代一道前進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部分精神面貌。在藝術上,則側重于表現(xiàn)自我,帶有較濃重的主觀色彩,既有表現(xiàn)對舊社會的抗爭與憤激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tài)的心理描寫、慢郁感傷的心靈傾訴,形成感情意味濃厚的浪漫主義傾向。
從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他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1936年2月,離開杭州赴福州,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寫下許多的游記散文。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本文。
二.明確目標,溫故知新,導入 新課。
當秋天來到之際,你感受到了什么?歷代文人騷客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秋天,一方面給人以豐收的感覺,田野里,各種莊稼陸續(xù)成熟了,果園里,各種果樹都碩果累累,掛滿枝頭,天高地廣,金風送爽,令人心曠神仙;另一方面也會給人帶來破敗、凄涼之感。西風漸緊,北雁南飛,滿天枯葉紛飛,田野里,收獲后,一片狼藉,沒有了茂盛碧綠的景象,西北風中已夾雜著冬的寒意,讓人心緒悲涼。因此,在歷代寫景狀物的詩文中,寫秋景狀秋物的篇章數(shù)不勝數(shù),名篇迭出,上至《詩經(jīng)》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下至唐詩中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宋詞中的“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有人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
有人登高,筆下出現(xiàn)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風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和“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秋雨里,柳永讀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見,文學作品,常常是客觀現(xiàn)實和作者的主觀感受的統(tǒng)一體,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貴在“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xiàn)實,體會蘊含在文章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板書:讀懂客觀現(xiàn)實,體會思想感情)
而北京的秋天在郁達夫筆下又是怎樣一番情致呢?
三、整體感知
(一)初讀文章,理清行文脈落。
1.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聚”,本文圍繞“秋”,描寫了哪些關于秋的景物?
提示:作者選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天空”,“秋之牽牛花”,“秋槐的落蕊”,“秋蟬的殘鳴”,“息列索落的秋雨”,“秋天棗樹的奇景”等這些景物來描寫的。
2.文章在刻意描繪的五種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筆觸點到的還有哪些內容?
在文章開頭和結尾處都點到了南北不同景點的秋色:南國的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秋味,揚州“計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關于秋的議論,其中點明中外文人及作品。
(二)細讀文章,整體把握文章中景物的特征。
1.讀罷全文,你認為作者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故都的秋?各具怎樣的特點?
作者先從“秋光”寫起,秋天的早晨,仰視可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近看可以“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目光”,還有那“玉泉的夜月”,給人以高遠柔和而又清冷之感。我們還能從文中聽到“秋聲”,“西山的蟲唱”,“秋蟬衰弱的殘聲”,是凄涼哀婉的,但也有“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和“潭拓寺的鐘聲”,是高亢、幽遠、清亮的。而再看那“秋色”,既有“鴿蛋似的棗兒”從淡綠徽黃到紅透的成熟過程,也有喇叭似的朝榮“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的主觀感受,顯示著秋之火熱與冷漠的統(tǒng)一。還有秋樹的落蕊,沒聲、沒味,“會鋪得滿地”卻“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可“像花而又不是花”,真是朦朧中又有落寞蘊含其中,更具“秋味”的是那“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陣涼風,一層秋雨,平添“無邊雨絲似愁長”的凄涼之味。
2.縱觀全文,用最簡練的文字概括北國秋和南國秋的特點,文中為何多次提到南國之秋?
北國秋的特點“清”、“靜”、“悲涼”的特點,而南國秋則具有“慢”、“潤”、“淡”的特點。作者多次提到南國之秋都是為了烘托對比北國秋的特色,以南國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談”,來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濃郁。以南國秋的“色彩不濃,回味不永”來烘托北國秋的色彩濃重(棗子紅透、牽牛花的藍白之色)、天之高遠(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使人處于其中,回味雋永。
(三)精讀文章,深層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主旨。
1.故都秋的景物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作者為什么只選取了幾處景物來寫呢?
清代學者王國維有“一切景語皆情語”之說,點明了作家筆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著一定情感的,而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歷程的再現(xiàn),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聲……等這些景物的清閑、幽遠、幽靜、落寞、衰弱、蕭條,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實色彩,實際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的自然融合。在故都,火一般的紅葉,明鏡似的昆明湖水,都顯示著“秋”的韻味,但因為作者身處的時代,在作家的內心投下了深遠的憂慮和孤獨者冷落之感的陰影,作者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自然就籠上一層主觀感情色彩。
2.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秋花、秋槐、秋蟬、秋雨和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上述秋景的描繪,是以時間為序還是以空間為序呢?
既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應該說是無序的,這正是散文形散特點的體現(xiàn)。作者所寫的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們讀起來卻覺得很自然,沒什么不妥。這是因為這些景物都具有“清、靜、悲涼”的共同點,都“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籠上了一層濃郁深遠的憂慮和冷落之情。作者正是依據(jù)這“緣情寫景’的手法,把這些景物組織在一起的,而這“情”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3.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
此題可以見仁見智,各抒己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戀,對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四、總結“整體感知”這個閱讀過程的規(guī)律,并達成共識。
“整體感知”是審美心理的最初層次,是讀者對文本內容的形式感知,是在“第一印象”的基礎k,讀者受到情感的沖擊,激發(fā)起讀者的理性和意志去把握文本,并使讀者對文本逐漸產生情趣,達到“情往似贈,興來如答”,從而最終從整體把握文本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五.明確目標,導入 第二課時。
秋,是豐收的季節(jié),是成熟的季節(jié)。然而古往今來的文人對秋的感覺卻各不相同。出一些描寫秋的詩句嗎?
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秋風秋雨愁煞人)(秋風吹不盡,總是至關情)(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秋風有意染黃花,下幾滴凄涼雨)(秋風片帆急,暮靄一孤山)(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秋風吹白波,秋雨鳴敗荷)(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秋風入渡水,落日雁飛天)(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暮云空漬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秋日蘆花白如霜)(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老樹呈秋色,空池浸月華)(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街半月)(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樹樹秋聲,山山寒色)(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秋天萬里凈,日暮澄江主)(秋天南風當日雨,秋天北風干死鬼)(秋宵月色勝,萬里霜天靜寂寥)(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一夜綠荷霜剪破,嫌他秋雨不成珠)(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這些詩句在寫景與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點?(從蕭瑟的秋風、飄落的黃葉中體會詩人憂愁、悲涼的心情)由此看來,中國古代文人常借秋景抒發(fā)自己凄苦的心情。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同樣是清、靜、悲涼的。那么,他是怎樣把自己的“主觀色彩”與“大自然的“客觀色彩”合二為一的呢?
目標:揣摩領悟語言
六.嘗試進行“揣摩領悟語言”的欣賞性閱讀訓練。
“揣摩領悟語言”是在客觀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對富有警策作用或者能夠代表作者風格或者對文章主旨表達有決定作用的重點語句和語段進行深入的思考與賞析,體會出其象征義、比喻義,尋覓出文章各部分之間在言情表意上的內在聯(lián)系。
選擇重點語言設疑,進行揣摩。
1.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下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揣摩點:作者飽嘗到了故都怎樣別具一格的秋“味”?
提示:
天的顏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綠”,比南方的天有“味”;
那花開的有“味”,因為它多藍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眾人腳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襯;
那蟬叫得有“味”,因為在南方,則“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聽得到的”;
那雨下得有“味”,因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樣;
那風刮得有“味”,因為它使故都成了塵沙灰土的世界;
那都市閑人侃得有“味”,因為那方言的合轍而美妙,“倒來得正好”。
2.在北平即使不出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揣摩點:從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樣的“主觀色彩”(情緒)?
提示:這是作者為我們描繪的一幅秋晨生活場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濃茶,細數(shù)葉縫間篩下來的光縷的數(shù)目,或靜觀破壁腰上的牽牛花,顯然,這是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愜意,一份沉醉,這是一種文化人悠靜恬適的審美心理。與“皇城人海”相比,于“一椽破屋”獨居,顯然又具有一種隱士之風,而這隱逸中難免有“孤單”感覺,作者能夠自己細細品味這“孤單”的感覺,便是一種最美的“創(chuàng)造”,是一種對社會的潔身自好,靜對秋光、秋花,是一種孤芳自賞,而“賞”到的這“十分的秋意”,也不過是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傷交織的情懷的著落點。
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揣摩點:從這幅“落蕊圖”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提示:對于秋之落葉,在杜甫筆下是“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壯闊景觀,是“秋風掃落葉”的荒涼情景,而在郁達夫筆下,則是靜得連人的耳鼻都無從把握,只有通過“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才感覺出“鋪得滿地”的落蕊的存在,讀之仿佛有親臨其境之感,使人不由得感到景之細膩景之真切,而此景中正是作者一種微妙的難以名狀的情悸的真實寫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獨、落寞和感傷情懷的自然流露。
4.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揣摩點:對于這“衰弱的殘聲”的秋蟬,作者稱之為“家蟲”為何意?
提示:一方面作者認為秋蟬的殘聲,是北平的特產,點明在烘托北國秋意中是必不可少的,用到處都能聽見它們的啼唱,說明了它是北國悲涼的秋聲中的主角,因而稱之為“家蟲”,另一方面,把秋蟬當作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也暗合了作者的內心對它的喜愛之情。對北國秋聲中這一“高音”的情有獨鐘。
5.在北國秋雨圖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閑人”的對話,其用意何在?
提示:在一層秋雨過后,兩個都市閑人就從故都的秋景中走出來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卻穿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從他們那“咬著煙管”的舉止里,那“緩慢悠閑”的聲調中,我們不難品出一個“閑”字來,那是一份閑適,一份瀟灑,而從那簡短的對話中,便開始了感情和心緒的交流。一個“唉,天可真涼了——”另一個“一層秋雨一層涼啦!”從彼此的嘆答中,使我們感覺到他們已陶醉在彼此說話的腔調和韻味中,陶醉在這種腔調所喚起的有一定社會內容的落寞和感傷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涼意之中。作者正是用這樣的京腔京調的社會人物來豐富自然的風物,用這“落寞和感傷”的京味來烘托“清、靜、悲涼”的北國秋味。(《胡同文化》)
6.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揣摩點:作者在后文為什么強調“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與其自身有何用意?
提示;“有情趣的人類”,在文中側重于指文人學士,因其對社會、對人生的感觸較深,因而對于天氣逐漸變得凄涼,接近寒冬的秋季,這些文人學士總是要進行“悲啼”的。尤其是中國的文人學士們,當在仕途上不得志時,內心多產生失落、凄涼之感。這和暮秋的蕭索的景象一樣,像歐陽修、蘇武等就是這樣的文人,他們面對西風颯颯、草木凋零的秋天,都會引起心潮澎湃,引起“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共鳴。作者在寫古代文人學士,實際也是在表白自己,表中作為一名有著民主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內心多感的“情趣”——深遠的憂慮和孤獨者冷落之感。作家自己獨立于北國的寒秋中,曾經(jīng)如夏蟬一樣高唱過“喚醒民眾的醉夢,增進民主的地位,完成民眾的革命”的他,由于現(xiàn)實的不得志,雖然隱逸于山水之中,而當面對北國深秋的秋聲、秋雨之時,此情此景,能不引起他內心的“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傷感之情嗎?
7.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揣摩點:整篇文章,作者或議論,或抒情,或描寫,都展示著一種感傷、憂郁而又清靜、閑適的情緒,可卻有這樣的一個結尾,讀后有何感受?
提示:作者這樣的收筆,就如同一條舒緩的小溪,經(jīng)過長久的蓄積后,達到了噴涌而出的飛瀑之勢,熾熱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萬里江河奔涌而出,情感的潮水勢不可擋地奔騰而出,作者愿以生命為代價,換得北國之秋的長在。這是何等的眷戀,何等的激情,仿佛我們眼前站立著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傷的主人公。
七.文章除了對景物細致、真切的描摹外,還運用了恰當比喻等修辭手法,文中找出這樣的語句,然后品評。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略秋的過程中,是并不合適的。
品評:秋與名花、美酒,在欣賞角度上有何不同之處?
提示:名花在品味中,只有在半開的含苞欲放時,才使人陶醉,使人欣賞到其朦朧之美;美酒在品味中,只有達到半醉微熏的狀態(tài),才會感到酒之香、酒之美,使人陶醉其中,而秋則不然,那種“渾渾飩飩”地只感到一絲清涼,而草木還是綠的,天氣還是濕潤的,是不能使人陶醉的,只有在颯爽的秋風中,在清涼的秋雨中,在殘弱的秋聲中,才會真正感到十分的秋意。在秋天,只有草木凋得快,空氣來得燥,天色對比度大,才是故都的秋,才使秋具有獨特的個性。“秋到十分方盡意”。
2.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品評:作者認為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最大的區(qū)別在哪個方面?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從哪個角度入手的呢?
提示: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味。而文中的這四個比喻又是從飲食文化人手,讓人從飲食中的“味”去領悟秋之“味”,讓人從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國之秋就像“白干、饃饃、大蟹、駱駝”,讓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濃、味久,而南國之秋就像“黃酒、稀飯、鱸魚、黃犬”,讓人感到味潤、味淺、味淡、味短。用如此豐富生動的意象又令人讀后回味悠長,明了于胸。
八.品讀文章。
準備:先渲染悲涼的氛圍,可找來用排蕭演奏的名曲。
語調:舒緩、深厚、沉靜、無奈。
目標:要把郁達夫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里,那種深遠的憂慮和孤獨的冷落,把滲透在故都秋色之中的淡淡的悲涼,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九.總評
郁達夫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位非常有藝術特點的作家。他的文學活動貫穿了“五四”運動到抗日戰(zhàn)爭幾個重要時期。他是一個愛國者,他的作品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部分精神面貌。30年代舊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讀書人衣食無安,居無定所。為了謀生,郁達夫輾轉千里,顛沛流漓,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他描寫自己心中的“清”“靜”“悲涼”已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整個的人生感受。雖體驗到生活的許多悲苦與憂愁,但他沒有消沉,依然懷著一顆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tài)與眼光來觀察故都秋景,看到自然景觀和人生景觀的美好的一面,充滿眷戀和哀惋。他不寫宮殿廟宇、亭臺樓閣,而是寫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見之景,寫出了北平下層人員和不得意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的一個側影,表現(xiàn)出郁達夫的平民意識。他從賞景中體驗和感受文化氣息,表達了對古今中外賞秋詩人賞秋文化的珍愛,體現(xiàn)了作者對歷史人文的關懷。在藝術上,側重表現(xiàn)自我,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既有表現(xiàn)對舊社會的抗爭與激憤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的心理描寫。根郁感傷的心靈傾訴,形成感情意味濃郁的浪漫主義傾向。作者為什么要選取上述秋景來寫?
客觀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多姿多彩。主觀方面:①社會環(huán)境的黑暗。②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文人見落花而傷春,看流水而感時。他需要這樣的景物來排遣內心的憂郁煩悶,把復雜微妙而又難言的情懷寄寓秀麗的幽道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達出來。②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通世文學”。就這樣,作者以情選景,以景顯清,使作品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問題;改革開放的當今中國,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提高,社會正在經(jīng)歷空前的變革,由此不可避免地帶來如貪污腐敗、拜金主義、信仰危機,不正當競爭,下崗待業(yè)等一系列困擾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的現(xiàn)象,不少人正在苦悶訪往中。作為青年中的一員,你不可能超越現(xiàn)實而置身社會生活之外,青年應當怎樣正視社會與人生,請寫下你的人生感悟拓展統(tǒng)習
《故都的秋》中說:“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
閱讀題答案:
1.①a.聞有聲自西南來者b.初浙瀝以蕭颯,忽奔騰砰湃c.其觸于物也,鍛銀錚錚②a.波濤夜驚,風雨驟至b.金鐵皆鳴c.赴敵之兵,人馬之行聲
2.①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②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3.①語言描寫,如:“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③神態(tài)描寫,如:童子莫對,垂頭而睡。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