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固結構的探析”教學設計
——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
本課時是《技術與設計2》第一單元“結構與設計”的第二節“穩固結構的探析”的第1課時。
第二節穩固結構的探析(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通過技術試驗分析影響結構的穩定性的因素,并寫出試驗報告。
二.教學內容的分析
本課時是《技術與設計2》第一單元“結構與設計”的第二節“穩固結構的探析”的第1課時。在本課時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常見結構的基本知識。學生已經初步明白了“結構是指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有序搭配和排列。”和構件的五種基本受力形式,通過有趣的小試驗,強化對不同類型結構的特點的理解。所以本課時是在第一節認識結構的基礎上,具體對結構的兩個重要性質:穩定性和強度做詳細分析。課文從實例出發,分析影響結構的穩定性的主要因素,接著講了結構穩定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本節重點是使學生通過技術試驗,學會分析影響結構穩定性的因素,教師在技術試驗中應該加以對學生的引導。
教學重點:穩定性概念。
教學難點: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
三.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對結果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結構的功能和分類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另外,學生在物理課上已經學習了有關力學的知識,對物體的受力分析有比較好的基礎,可以說物理的力學知識和上節課常見結構的基本知識為本課時做好了知識的準備。
四.教學策略
通過做一個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演示試驗,來說明結構穩定性的概念。通過學生熟悉的事例,展開在技術范圍內與結構穩定性相關的主要因素,通過技術試驗,使學生領悟各因素與結構穩定性之間的定性關系。
(一)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講授法、閱讀法、案例分析和課堂提問等方法與學生共同討論、分析、交流互動等教學形式交叉和滲透靈活運用,并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本課時要求學生親歷探究易拉罐的重心與穩定性的關系的探究試驗,讓學生在實際操作活動中了解問題探究的方法與過程,感受探究成功后的喜悅。
(二) 學法:
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自主觀察、總結,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豐富自己的思維方式,獲得不同的體驗和不同的發展,引導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和方法。
五.教學準備
本課時有一個學生自主探究的小試驗——探究易拉罐的不同重心和穩定性的關系。用本試驗來代替教科書16頁的不倒翁的試驗,是因為一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做一個不倒翁再來探究其穩定性的關系,時間不允許;二是易拉罐取材更容易。本試驗是通過往易拉罐中倒入不同量的水來使得易拉罐具有不同高度的重心,從而探究其穩定性的關系。本試驗簡單易行,很適合隨堂進行。
六、教學過程:
(板書)穩固結構的探析
1、結構與穩定性
通過做一個能使學生印象深刻的小試驗來引入結構穩定性的概念。
(師):同學們一定看過雜技演員驚險的“走鋼絲”表演吧,對演員那種保持平衡的能力很是佩服。其實,走鋼絲并不是一件常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以這樣說,凡是符合科學原理的事情加上后天的勤奮訓練,常人也是可能完成的。今天,就要做一個試驗:一個乒乓球如何立穩在細細的鋼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