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的優化》的說課稿
一、課程標準要求
能解釋流程的改進與設備、材料等之間的關系,能概括某種簡單生產流程優化過程中所應考慮的主要問題。能對生活、生產中的簡單對象進行流程的改進設計,并用文字或圖表說明流程的改進方案的優越之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流程的優化》是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通用技術—技術與設計ⅱ》第二單元第三節的內容。編者對本單元總的設計思路是“了解流程,理解流程 → 設計流程 → 優化流程”。本節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流程,并對流程設計的方法和步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及能對生活、生產中的簡單對象進行流程設計的基礎上提出的。流程的設計具有不惟一性,已經設計的流程還可以進行改進、優化。完美的流程不存在,不斷優化才能不斷進步。
根據我校高二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一些整合和處理:以蘇教版為主,地質版為參考,這節內容分兩個課時完成,這節課是第一課時。主要圍繞著流程優化應考慮的主要問題和條件展開。以學生熟悉和容易理解的案例為載體,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流程優化的思想,以及流程的改進與設備、材料之間的關系。并為下一節流程優化的綜合實踐服務。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流程優化的意義及主要內容;理解流程的改進與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設備、材料、管理等密切相關。
(2)過程與方法:針對確定的流程,分析流程優化時應考慮的因素;經歷對案例和問題的探討、分析,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和團結協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分析流程優化的過程,滲透技術的人文特性,探究優化背后所隱含的更深的思想。通過各組討論、分析、活動,養成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態度。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案例分析理解流程的優化可以根據不同的目標有所側重;以及流程的改進與設備、材料等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技術的人文特性及優化背后所隱含的更深的思想。
三、學情分析
1、學生通過對前面幾節課的學習,已經對流程的涵義及其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理解了流程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并且能對生產和生活中一些簡單對象進行流程設計。
2、學生具有一定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對生活、生產中的常見流程有比較明確的認識。
3、學生對工農生產及企業管理中的流程不很熟悉,要引用這些例子比較困難,但對與他們學習和生活有關的一些流程卻比較了解,并且感興趣。
4、學生之間存在著差異。我所教的班級有四個文科班和六個理科班,理科班學生比文科班學生對本門課的學習興趣要高些,且部分學生基礎較好,思維敏捷,但大部分學生都是基礎一般的,還有一小部分基礎較差。
四、教法和學法
教法:
1、采用情境導入法,從學生自己設計出來的流程入手,指出它們的美中不足,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改進欲望;
2、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問題情境 → 內容展開 → 總結提升”的模式展開。把知識點的學習置于具體的情境當中,通過案例的分析探討使學生親歷自主探索和思維升華的過程。同時關注學生能否用不同的語言表達、交流自己的體驗和想法。
學法:
主要采取分組討論與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通過自主探究、討論與交流的方式建構相關的知識體系,可以充分調動每個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優化的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和應用,不僅是在技術活動中受益,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