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教案(精選2篇)
《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教案 篇1
第四章 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
第四節 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
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生應掌握:19世紀晚期歐美的工人運動,1886年美國芝加哥工人大罷工,馬克思、恩格斯對工人運動的指導,第二國際的建立,“1889年7月14日國際社會主義者巴黎代表大會及其內容”,“五一”節,第二國際的活動,第二國際的組織形式,社會主義思潮和派別,列寧主義的誕生,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傳播,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召開和列寧主義的誕生。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世界歷史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具體到社會主義運動來說,突出地反映在西歐和美國的工人運動有了新發展。
3.通過學生學習“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使學生受到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通過學習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和第二國際斯圖加特代表大會上列寧同錯誤主張斗爭,培養學生敢于堅持真理的精神,善于斗爭的品格。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開辟的世界近代史的第三階段即電氣化時代,20世紀初,資本主義的典型形態開始出現。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反之,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又會對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產生促進的或阻礙的反作用——來看,壟斷資本主義是適應的,是具有促進作用的,因此,它是進步的。世界歷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其支配下,都發生了變化。各種社會力量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隨之發生了新的調整,出現了新的歷史現象。具體到社會主義運動來說,突出地反映在西歐和美國的工人運動有了新發展。作為國際工人運動組織的第二國際在1889年成立了,無論其組織形式、活動方式等,都與第一國際有所不同。在第二國際內部還出現了傳統上稱之為的“修正主義”。在這同一時期里,俄國的國情不同于西歐和美國,在俄國誕生了列寧主義。
重點分析
(1)19世紀晚期歐美的工人運動和第二國際的建立是重點。19世紀晚期歐美工人運動重新走向高漲,工人罷工次數增多,規模擴大,在工人運動高漲的形勢下,歐美各國工人階級政黨和組織相繼建立,馬克思主義也得到了進一步傳播,在斗爭中工人階級要求加強國際間聯系和合作的呼聲越來越高,第二國際正是適應這種要求建立起來的。在這一時期馬克思、恩格斯繼續與各國工人運動保持密切聯系,并給予指導。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一如既往,在第二國際的成立過程中實際上起了領導作用。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有利于引導學生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去考察,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受到國際主義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2)列寧主義的誕生是重點。19xx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俄國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的思想體系——布爾什維主義——的出現,標志著列寧主義的誕生。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同俄國工人運動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這一思想體系對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及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一部分內容雖然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并不大,但和后面內容聯系緊密,所以十分重要。
難點分析
比較第二國際同第一國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分析產生不同點的原因是難點。
第二國際同第一國際都是國際性的工人組織,都建立于工人運動從低潮走向高潮的歷史時期,在組織和建立過程中,都得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導。第二國際同第一國際有以下不同:第一,第一國際由各國工人團體組成,第二國際主要由社會主義政黨組成。第二,參加第一國際的主要是少數歐洲國家的工人組織,它還只是一個宣傳和鼓動的團體,而第二國際的活動范圍已擴大到整個歐洲和北美。造成以上兩點不同的原因是第二國際成立時比第一國際成立時國際工人運動發展的水平高,范圍廣,而且各國人民政黨和組織已廣泛建立。第三,在組織上,第一國際實行較嚴格民主集中制,規定加入國際的各工人團體是它的支部,而第二國際組織較松散,國際不是各國黨的上級組織,各國黨是獨立自主的。第二國際的這種組織特點是當時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水平造成的。這時期各國工人階級均先后成立了自己的政黨或組織,各國情況千差萬別,各國黨需要根據本國情況獨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路線和策略。馬克思主義此時也已得到相當廣泛的傳播,許多黨的領導人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較豐富的斗爭經驗,完全能夠獨立自主地決定本黨的戰略策略。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結合當時國際工人運動水平和發展形勢,進行討論、分析,形成正確的認識。
重點、難點突破
1.引導學生思考書上的思考題,將第二國際與第一國際建立的歷史背景、組織形式和歷史任務等方面進行比較,從中具體認識“新發展”。
2.引導學生聯系本章第一節中關于俄國的內容,全面認識列寧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俄國特定國情的產物,在這個基礎上,認識列寧的作用。使學生從中受到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3.引導學生聯系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思考書上的思考題,分析其造成的影響和變化,從中認識“修正主義”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實事求是的評價。
重點:19世紀晚期歐美的工人運動;第二國際的建立;列寧主義的誕生
難點:第二國際與第一國際的異同及產生不同點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19世紀晚期歐美的工人運動
在課前(最好提前一個星期)布置,啟發學生思考——第二次工革命時階級關系會產生什么影響?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會產生什么發展變化?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
教師就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比較、分析19世紀晚期歐美的工人運動的新發展:第一,自發性斗爭明顯減少了,有組織有領導的斗爭增多了,工人階級比以前更講究斗爭藝術了。第二,合法性斗爭成為主要形式,暴力性的武裝起義幾乎不見了。第三,此一階段經濟斗爭多過政治斗爭,第四,由于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一批優秀的工人運動領導人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家迅速成長起來,各國工人階級政黨和組織的相繼建立。
二、第二國際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分析、比較第一國際與第二國際的組織形式與活動方式的異同。
關于“修正主義”問題。指導學生閱讀小字部分的內容,分析、討論“修正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原因。最后,教師應指出:①修正主義者是在形勢起了變化的條件下,即工人生活狀況明顯改善并得到應有的政治權利,武裝起義已沒有可能性的條件下,去探索開展社會主義運動的新途徑、新方式。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應該允許,不必大張撻伐。②他們提出的新觀點,確實有不少荒謬的,但是,也有若干正確的論述經過實踐檢驗是得到證實的。例如,認為西歐已不可能進行勝利的城市武裝起義(思格斯也如此認為)。預言中產階級在資本主義各國中將占人口中的大多數。階級斗爭未必是越來越尖銳,緩和的趨勢是存在的。無產階級絕對貧困化的結論已經不是注定不變的規律等。這些已被證明是正確的論點,當然不應該一概扣上“修正主義”帽子,予以否定。
三、列寧主義的誕生
引導學生聯系本章第一節中,俄國帝國主義的特征的形成,分析列寧主義誕生的社會和歷史根源。
社會根源:其一,農奴制改革完成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十分迅速。但是俄國工業發展起點過低,仍遠遠落后于美、德、英、法等西方國家。19世紀末,俄國仍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其二,俄國的落后,究其原因,完全是封建殘余造成的惡果。其三,農奴制改革只是為了鞏固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和維護封建貴族的地位,并沒有尊重人的價值和人權、自由、民主的意思。相比之下,俄國不存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民主政治的社會環境。所以,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上,堅持“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寫入黨的綱領”,堅持制定組織紀律嚴明的黨章,是符合俄國的國情,為保證革命斗爭的勝利所必要的。
歷史條件:①19世紀70年代,俄國無產階級隊伍壯大,成為獨立政治力量。②80年代,普列漢諾夫開始在俄國傳播馬克思主義,俄國出現第一批馬克思列寧主義小組。③20世紀初,列寧完成了建立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工作。④19xx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召開,列寧在會上進行的斗爭,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兩個派別的出現。
小結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西歐、北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開始逐漸改善工人待遇和提高工人的社會地位,各國國內資本主義發展進入了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
俄國雖然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終因封建殘余的嚴重存在,俄國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同時,俄國不存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民主政治的社會環境,所以,俄國的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不可能采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合法斗爭方式。而俄國勞動人民身受資本主義和封建的雙重壓迫和剝削,在沙皇封建專制統治下,蘊聚著強烈巨大的革命力量。這一切都為列寧主義在俄國提供了社會基礎。俄國成為帝國主義國家鏈索中最薄弱的環節,孕育著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因素,此時已具備并且在發展了。
課堂構思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應分三大部分進行學習和掌握。第一,要了解第二國際成立的歷史條件,包括階級基礎、組織基礎、思想基礎和馬克思、恩格斯的領導作用四個方面。第二,要了解第二國際的產生及其活動,包括第二國際成立的標志,歷次國際會議的內容和后期修正主義泛濫與反對修正主義的斗爭。第三,要了解列寧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它既是俄國工人運動的產物,同時也是同第二國際修正主義斗爭的產物。通過三部分內容的學習和掌握,認識三部分內容的有機結合構成了19世紀晚期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新發展。
板書設計
第五節 社會主義運動新發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
一、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
1.19世紀晚期歐美的工人運動
(1)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
(2)各國工人階級政黨和組織相繼建立
(3)開展有組織的斗爭,采取合法斗爭方法
(4)取得政治權利,開展經濟斗爭
2.第二國際的建立
(1)第一國際成立的標志
(2)關于“五一”節
①1886年關國芝加哥工人大罷工
②1889年第二國際巴黎大會決議
③1890年的“五一”節
3.第二國際的活動
(1)組織形式與活動方式
(2)第二國際的歷史作用
(3)關于“修正主義”
(4)產生的社會和歷史根源
(5)如何實事求是地認識
二、列寧主義的誕生
1.列寧主義誕生的社會和歷史根源
2.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教案 篇2
一、19世紀晚期歐美的工人運動
①19世紀70年代逐步走向高潮,罷工次數增多,規模擴大,影響最大的是1886年美國芝加哥工人爭取8小時工作日的“五一”大罷工。——階級基礎。
②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一批優秀的工人運動領導人和馬克思主義宣傳家迅速成長起來。——思想基礎。
③德國社會民主黨、法國工人黨、美國社會主義工黨等工人階級政黨和組織相繼建立。——組織基礎。
④馬克思、恩格斯對工人運動的關心和指導。——領導基礎(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世) 二、第二國際:1889-1914
(1)建立:
①1889年7月14日,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巴黎召開,通過每年慶祝“五一節”等決議。
②這次大會標志著第二國際的建立,它促進國際工人運動進一步發展。
(2)活動:
①第二國際通過了歷次代表大會的決議,給各國共產黨指出了行動方向。
②以列寧為首的馬克思主義派同第二國際內修正主義進行斗爭。
③“一戰爆發”后,第二國際內大多數政黨倒向本國政府一邊,支持帝國主義戰爭,1895年,恩格斯逝世,第二國際瓦解。三、列寧主義誕生
1、條件:
①19世紀70年代,俄國無產階級人數大大增加,開始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階級基礎。
②80年代,普列漢諾夫開始在俄國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基礎。
③馬克思主義小組建立——組織基礎。
④20世紀初,列寧完成了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準備工作。
2、俄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和列寧主義的誕生。(1898年,俄社會主義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
①19xx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大會通過決議,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寫入黨的綱領;大會選舉中央領導機構時,擁護列寧的一派占了多數。這次大會是俄國無產階級政黨建立的標志。
②領導機構: 布爾什維克;孟什維克
③從這時起,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的思想體系被稱為布爾什維主義,它的出現標志著列寧主義的誕生。
④19xx年,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在組織上正式決裂,成為俄國社會主義工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