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通用3篇)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 篇1
第八單元 日本明治維新
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
優化訓練
基礎鞏固
1.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經濟領域出現的“新的因素”是指
a.農業耕地增加
b.手工業得到發展
c.商業城市日益繁榮
d.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2.下列關于日本德川幕府統治時期的說法有誤的是
a.天皇、將軍、大名、武士屬統治階級
b.幕府與藩國并存
c.士、農、工、商屬被統治階級
d.強化統治,鞏固中央集權
3.表明日本封建社會的統治基礎開始動搖的事件是
a.美國入侵日本
b.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c.大鹽平八郎起義
d.《日美親善條約》的簽訂
4.在閉關鎖國政策下,與外國通商的港口城市是
a.長崎 b.大阪
c.江戶 d.京都
5.下列對近代日本鎖國政策的表述,錯誤的是
a.有利于防止外國殖民勢力滲透
b.目的在于維護日本獨立
c.是日本落后的原因之一
d.禁止一切外國船只來日本
6.德川幕府鎖國政策給日本帶來的最大影響是
a.抵制了外國對日本的侵略
b.維護了日本的獨立
c.促進了日本經濟快速發展
d.造成了日本的落后
強化提高
7.向將軍、大名貸款,出錢購買武士身份,或直接參與藩政,這些歷史現象說明日本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
a.已成為推動改革的政治勢力
b.要求擺脫封建束縛,發展資本主義
c.不滿幕府統治,要求改革社會現狀
d.經濟實力增強,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8.下列關于對閉關鎖國時期日本社會狀況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經濟停滯不前
②日本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③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一些商業城市繁榮起來
④出現富甲日本的大商人
⑤社會矛盾日趨尖銳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9.下列條款有利于歐美吾家約吏竹工業品大量傾銷日本的是
a.領事裁判權 b.片面最惠國待遇
c.議定關稅制度 d.建立租界
10.《日美親善條約》的簽訂使美國獲得的權益不包括
a.向京都派駐軍隊
b.美國在下田派駐領事
c.日本向美國開放下田和箱館兩個港口
d.美國享受今后日本給予外國的一切權益
課外延伸
11.閱讀以下材料:
16世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同日本發展貿易。……對外貿易限制在長崎一港進行,而且由幕府一手壟斷,至此完成了鎖國。……在鎖國期間,準許同日本貿易的歐洲國家只有和基督教沒有關系的荷蘭。荷蘭把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當作殖民地,以巴達雅亞(雅加達)作為東印度公司的根據地,在長崎設立了分公司。荷蘭向幕府保證不傳播基督教,商船一到長崎,即由商船船長向幕府提交“荷蘭風向書”,報告海外的情況,一直到幕府末年,荷蘭始終采取阻撓其他歐洲國家同日本進行貿易的政策。
請回答:
(1)根據所學知識回答,“16世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來到日本”,當時西方國家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2)根據材料分析,鎖國政策下的日本為何“準許同日本貿易的歐洲國家只有荷蘭”?
(3)聯系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能在日本實行兩百多年?
12.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一 德川幕府統治下,日本社會分為士、農、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級,不同等級的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士是統治階級,上至將軍、大名,下至一般武士,都屬于“士”這一等級;農民占全國人口80%,他們世世代代為領主耕種,把收獲的大部分交給領主,還要負擔各種雜役和勞役;工商業者大都住在城市,他們受到統治階級的歧視;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是“賤民”,他們只能從事一些當時被認為是最低賤的職業。
——人教版教科書選修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德川幕府統治時期怎樣的政治狀況?
(2)材料二中的圖片反映了什么現象?對日本社會有何影響?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結果如何?
(4)綜合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中期日本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高考猜想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強烈地沖擊著幕藩統治者。將軍和大名的生活日益腐化奢侈,購買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商品,需要大量的貨幣,單靠出賣“年貢米”已不能滿足需要,于是就向豪商們借債。據估計,1790年的債務總額高達6 000萬兩黃金,年息300萬石米。一些大名因負債太多,只得讓債主購買武士身份,給予“帶刀”特權和參與藩政的權利。將軍和大名因財政支絀,減少或發不出武士的祿米,使武士的生活陷于困境,不少下級武士淪落到無處安身的地步,成為“浪人”。其中一部分浪人被迫從事當時被認為卑賤的手工業和商業活動,一部分浪人放棄武士身份,去做教師、醫生、作家等。下級武士的淪落和向資產階級的轉化,為明治維新準備了領導者。
材料二 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的黃金和白銀的比價是1:5,而國際市場上卻是1:15或16,也就是日本的白銀價比國際市場上要貴三倍多。
請回答:
(1)從材料一中你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
(2)面對材料二所述這種狀況,西方商人采取了什么舉動?
(3)材料一、二中的這些變化給日本封建秩序和日本社會帶來什么影響?
14.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日本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的國際環境,你怎樣看待這一政策?
參考答案
基礎鞏固
1.d 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出現的新現象是資本主義萌芽。
2.c 本題考查學生對日本德川幕府統治時期階級結構理解能力。士包括將軍、大名、武士,而它們屬統治階級。
3.c 日本社會的統治基礎是武士,大鹽平八郎是中下級武士,他領導的武裝起義,日本封建社會的統治基礎開始動搖。
4.a 日本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與中國、朝鮮、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
5.d 鎖國政策下的日本允許同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通商。
6.d 本題主要考查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日本鎖國政策的實行,幾乎完全隔斷了日本經濟與世界市場的聯系,造成了日本的落后,以至于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因此,這一政策沒有達到抵制外來侵略,維護日本獨立的目的,也沒有促進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
強化提高
7.d 本題為材料選擇題,注意分析材料所隱含的歷史信息。商品經濟的發展引起了日本社會階級結構和封建等級秩序的變化,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的地位開始舉足輕重,他們向將軍、大名貸款,出錢購買武士身份,或直接參與藩政,反映了伴隨著其經濟實力的增強,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8.d 閉關鎖國時期的日本社會,雖然封建經濟占主導地位,但經濟也在緩慢發展,因此①表述是錯誤的,排除有①的選項。
9.c 議定關稅制度使日本喪失了關稅自主權,便利、了外國廉介工業品的輸入。
10.a 該題意在考查考生否定選擇能力。b、 c、d三項是美國在日本獲得權益,符合題干“不包括”之意的是a項。
課外延伸
11.【解析】本題立足點是從材料中進行提煉和分析,注意與世界史聯系起來。第(3)問的難度較大,首先從內外因兩方面分析,內因中從政治、經濟、國情和具體政策分析,組織答案。
答案:
(1)新航路開辟,西班牙和葡萄牙開始了早期殖民擴張活動。
(2)荷蘭信奉新教,與基督教沒有關系。
(3)第一,日本封建社會經濟特點即自然經濟的影響。第二,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維護了封建制度。第三,島國的地理位置,加上推行嚴格的鎖國政策,多次頒布鎖國令,隔斷了日本與外界的聯系。同時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夠充分,無力打破日本的閉關鎖國局面。
12.【解析】解題關鍵是把握材料及圖片反映的歷史現象。材料一反映的是日本實行等級制度;材料二中的圖片反映的是日本手工業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材料三反映的是日本遭到列強入侵的情況。第(1)、(2)、(3)題可結合所學知識組織答案。第(4)題要結合時代背景進行總結。
答案:
(1)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把全國所有的人分為士、農、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級,不同等級的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
(2)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影響:①促使自然經濟目益解體;②引起日本社會階級結構和等級秩序的變化,動搖幕府統治基礎;③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加劇了日本幕府統治的危機。
(3)黑船事件。強迫日本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打開了日本的大門,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機之中。
(4)推翻幕府統治,趕走外國侵略勢力,進行社會改革,實現富國強兵
高考猜想
13.【解析】本題以日本商業經濟發展對社會的影響為依托,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要讀懂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逐條、逐句分析材料。第(1)題注意從材料中概括、歸納,注意材料中商品經濟發展對統治者中將軍、大名、武士的影響。第(2)題要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3)題注意題干中的限制,“材料一、二”及“封建秩序和日本社會”。
答案:
(1)商品經濟的發展沖擊著幕藩統治者。將軍、大名生活腐化奢侈;中下級武士生活陷于困境;部分下級武士觀念轉變,開始從事其他行業;下級武士逐漸向資產階級轉化,為明治維新準備了領導者。
(2)西方商人利用日本市場和國際市場黃金價格的差額,用銀元在日本大量套購黃金。
(3)材料一:動搖了封建統治秩序,沖擊幕府統治和等級制度,加劇了幕府統治的危機,同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加速了日本封建自然經濟的解體,加劇了日本社會危機。材料二:這使日本黃金大量外流,錢價下跌,物價暴漲,經濟混亂,人民生活更加困苦,社會更加動蕩不安。
14.【解析】該題考查了德川幕府時期日本實行鎖國政策的國際環境及對其評價。17世紀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時,西方列強沿著新航路到亞洲進行殖民活動,日本已成為荷蘭等國獵取的對象,結合這一背景分析鎖國政策實行的原因,并對這一政策作出全面的評價。
答案:
國際環境:新航路的開辟,資本主義得到發展,西方殖民者利用各種手段進行殖民侵略。
評價:鎖國政策保護了本國民族的獨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但它的實行幾乎完全割斷了日本經濟同世界市場的聯系,造成了日本的落后,為19世紀中期日本的內外危機埋下了隱患。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 篇2
【課標要求】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德川幕府的統治
幕府統治的建立,封建等級制度,鎖國政策與封建統治的動搖
幕府統治的實質及鎖國政策的影響
探究幕府統治危機與明治維新的關系
圖示法、綜合探究、比較、分析
日本實際上是由幕府和藩國共同構成的封建統治國家
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日美親善條約》,鎖國走向開國
東西方的差距,黑船事件使日本被迫打開國門
情境再現,問題與分析
閉關鎖國、封建落后將會造成被動挨打的局面
日本社會危機的加劇
殖民勢力的進一步滲透,社會危機的進一步加劇
封建領主經濟的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階級矛盾的尖銳、民族危機的加深、導致了日本社會危機的加劇
問題探究法
日本社會危機的加劇是內、外因造成的,它是引起社會變革的根源
【教學重點】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社會狀況及危機。
【教學難點】日本由鎖國走向開國的主、客觀因素分析。
【教學方法】
【教學用具】
【教學時數】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德川幕府的統治
(1)德川幕府統治的建立。
16xx年初,德川家康打敗競爭對手,取得“征夷大將軍”的稱號,在江戶設立幕府,建立起統一中央集權的幕府統治,史稱德川幕府或江戶幕府,開始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當時,天皇雖然享有崇高威望,名義上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但并沒有實權,實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將軍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著全國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許多重要城市,全國其他地區分成大大小小兩百多個“藩”,藩的首領大名享有藩的世襲統治權,但必須聽命于將軍。將軍與大名都養著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從將軍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祿米,但必須效忠將軍或大名,這些武士一般是職業軍人,擁有佩刀的特權,他們構成了幕府統治的基礎,從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構成的封建統治制度即幕藩體制。德川幕府為了從思想意識上培養武士這個支柱,大力宣揚武士應具有忠、義、勇的“武士道”精神,使武士為其效力和賣命。
(2)幕府統治政策。
實行幕藩等級制度。為鞏固幕府統治秩序,德川幕府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將軍、大名、武士占日本全國人口的10%,屬于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占人口的百分之十,經營工商業,受到統治階級的歧視;“農”約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受壓迫受剝削的主要群體,他們不僅交租還要負擔各種雜役和勞役;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是“賤民”。各等級界限森嚴,世襲不變,互不通婚,衣食居住都有區別。
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德川幕府統治前,日本對外貿易比較發達,商船遠航到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各國。16世紀下半期,西方商人和傳教士開始到日本活動,以傳教士為先導的歐洲殖民勢力迅速向日本滲透,全國天主教徒從30萬猛增到70萬人。一些藩國通過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壯大了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德川幕府建立后,為鞏固統治,防止外部勢力對日本的侵入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從1633年起曾多次發布“鎖國令”,嚴禁日本人與外國貿易,禁止日本與海外交往,把外國商人和傳教士驅逐出境,只許同中國、朝鮮、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對外商業活動受到嚴格控制,同時幕府還規定日本人不得出國,也不許在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制造適于遠洋的船只。
實行限制工商業政策。閉關鎖國本身就嚴格限制了商業活動,同時對工商業者采取歧視態度,嚴格限制手工工場的規模、實行商品專賣,設立關卡、對工商業者財產恣意沒收。嚴重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把幕府統治限制工商業的政策與“工、商”社會地位聯系起來分析,進而理解這一政策的消極影響。
(3)德川幕府統治開始出現危機,封建統治基礎開始動搖。
第一,嚴格的等級制度雖然維護了封建統治,但也激化了社會矛盾。
第二,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了近代日本的落后。
第三,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發展,沖擊了封建自然經濟。德川幕府統治建立后,全國形成了統一的市場,農民負擔相對減輕,生產積極性提高,因此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農業生產的發展,使農村手工業也迅速發展,并逐步同農業分離,新的手工業中心和商業中心也隨之形成。商業性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引起了農村自然經濟的日益解體。18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的萌芽產生,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統治基礎。
第四,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封建主為解決經濟拮據,變本加厲地剝削農民,大幅度提高地租,增加各種捐稅,農民無法承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工商業者也不滿嚴格的限制和掠奪;19世紀中葉,中下級武士階層地位惡化,迫于生計,不得不沖破封建等級觀念和法規的束縛,去做教師、醫生或從事商業和手工業,有的甚至投身為商人家中的養子,武士的特權和利益受到挑戰,逐漸滋生出反抗幕府統治的思想。1837年大鹽平八郎起義表明日本封建社會統治基礎已開始動搖。
看教材“武士”的相關資料和圖片,增加學生感
分析農、工、商的位次,探究出等級制中隱含著統治者對工商業的政策和封建經濟緩慢發展的原因性認識。
學生閱讀思考【學思之窗】,引導學生分析認識:商品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引起了日本社會階級結構和封建等級秩序的變化,商人地位開始舉足輕重,中下級武士窮困潦倒,從幕府統治的基礎轉變成反幕府統治的力量,進而全面理解日本封建社會統治基礎已開始動搖。
簡要解釋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封建等級制度。
解題關鍵:封建等級制度,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
思路引領:德川幕府實行封建等級制度的目的,等級的構成。
答案提示:為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德川幕府把全國所有人分為士、農、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級,不同等級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士”為統治階級,包括將軍、大名、武士;“農”、“工”、“商”及“賤民”為被統治階層,“農”的人數最多,為各種雜役、勞役的主要承擔者,工商業者在當時受到統治者歧視,等級制度維護了封建統治,同時也激化社會矛盾。
黑船事件
(1)西方列強侵略日本的背景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日本被納入侵略目標。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和掠奪原料, 19世紀中期,亞洲許多國家已相繼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也成為列強侵略的目標。其實從18世紀中葉起,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就開始窺視日本,首先是沙俄。17xx年和18xx年俄國兩次要求通商,遭到拒絕。列強的多次叩關,均未能打破其鎖國政策,19世紀中期,西方列強在打開亞洲許多國家的大門后,又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日本。
(2)“黑船事件”及列強對日本的侵略。
1853年,美國海軍將軍佩里率領一支由4艘軍艦組成的艦隊來到日本,強行闖入日本港口。代表美國政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關系和進行貿易,并約定將在第二年再來日本,聽取答復。因為佩里艦隊的軍艦是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機又冒著黑煙,所以日本歷史上把這一事件稱之為“黑船事件”。
關于《日美親善條約》得出以下認識:①它是“黑船事件”的直接后果;②是日本同西方國家簽訂的第一個條約;③條約的不平等性;④條約的影響。隨后,英、俄、法等國也效仿美國,同日本簽訂了所謂的“親善條約”,內容有過之而無不及。
(3)列強侵略日本的影響。
日本被迫開埠通商,列強同時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協定關稅、設立租界等各種特權,最終使日本從鎖國走向開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從而引起整個日本社會危機的進一步加劇。
這種示威實際上是實力的挑戰,是東西方發展差距的結果。
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對日本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
解題關鍵:日本社會狀況的變化。
思路引領:從消極影響和客觀上的推動作用兩方面分析。
答案提示:①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打開了日本的門戶;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日本主權遭到破壞,淪為半殖民地國家,民族危機不斷加深。②沖擊著日本社會,激化了社會矛盾,進一步動搖了幕府統治。③沖擊著舊體制,客觀上推動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經濟的解體。④先進思想的傳入,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列強的入侵,進一步暴露日本社會的落后和幕府統治的腐朽,因此反對幕府統治,要求變革社會的呼聲更加強烈。
日本社會危機的加劇
(1)西方殖民侵略的進一步加強。教師可補充相關的數據來說明侵略加劇,民族危機的加深。
開國后,西殖民勢力不斷向日本滲透,日本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歐美國家和廉價工業品大量涌進日本,如棉織品、毛織品、船只、武器等;日本的原料又源源不斷運往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如:生絲、棉花、油、茶、海味等,致使日本對外貿易迅速增長,1867年輸出為1200多萬美元,輸入2160多萬美元。另外,由于日本國內金銀比價與國際市場比價差距懸殊,列強利用日本黃金價格大大低于國際牌價,大量套購,攫取暴利、致使日本大量黃金大量外流,錢價下跌。
(2)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
一方面,外國工業品傾銷,傳統的紡織業遭到沉重打擊,手工工場紛紛破產,工人失業,同時由于黃金大量外流,錢價下跌,物價暴漲,洋貨大量輸入、民族經濟遭到打擊,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紛紛進行各種形式的反抗斗爭,農民起義次數劇增, 1865~1867年平均每年發生55.3起;城市貧民起義次數也顯著增加,1865年~1867年平均每年發16.6起。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并得到發展,新興地主和高利貨商人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他們對自己政治上無權的處境越來越不滿;長期受幕府排擠長州、薩摩等西南諸藩,大名也不滿現狀;作為幕府統治基礎的中下級下士,因經濟狀況的日趨惡化,對現實更加不滿,這一切反映了幕府統治基礎的進一步動搖。
(3)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侵略給日本人民帶來了無盡災難的同時,客觀上也刺激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原料的大量出口刺激了生產的發展, 1860~1867年輸入總值增加了5倍多;同時,資本主義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式也傳到日本,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長期與外國人打交道中,一些有識之士,目睹了工業文明的優勢,開始從國外購進機器,建立工廠,所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受幕府排擠的西南諸藩,大名們看到了幕府的軟弱無能,采取自強的改革措施,如保護和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創辦西式企業、改革軍隊和采用洋槍洋炮、整頓財政、廣求人才、鼓勵西學。各藩的改革雖然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但為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后來西南強藩成為倒幕運動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 篇3
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課標要求
了解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目標:
1、德川幕府的統治:識記俄幕府統治的建立,封建等級制度,鎖國政策與封建統治的動搖。
2、黑船事件:識記“黑船事件”、《日美親善條約》、鎖國走向開國。
3、日本社會危機的加劇:識記殖民勢力的進一步滲透,社會危機的進一步加劇。
4、理解幕府統治的形成和鎖國政策的影響,黑船事件使日本被迫打開了國門。
(二)過程與方法:
1、用圖示法綜合探究、比較探究幕府統治危機與明治維新的關系。
2、分析封建領主經濟的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階級矛盾的尖銳、民族危機的加深、導致了日本社會危機的加劇。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閉關鎖國、封建落后將會造成被動挨打的局面。
2、日本社會危機的加劇是內、外因造成的,它是引起社會變革的根源。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社會狀況及危機。
難點:日本由鎖國走向開國的主、客觀因素分析。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闡述了明治維新前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狀況,即德川幕府的統治,黑船事件和日本社會危機的加劇。說明由于封建領主經濟的衰落,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階級矛盾的尖銳和激化,從根本上動搖了日本幕府封建統治的基礎,隨著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和侵略的加劇,日本被迫從開國,各種危機進一步加劇,為維新變革準備了最基本的條件。建議在教學中適當補充相關資料,采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以問題研討的方式進一步理解幕府統治的實質;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實行社會改革,才能實現富國強兵。
★教學過程及要點:
〔新課導入〕采用談話法導入:
日本是一個島國,茫茫大海,造成了日本同外國交通的不便,也保護了日本免受外國的侵略。但19世紀中葉,日本“躲進小樓成一統”的鎖國局面,很快就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破,不得不打開國門。
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分析:
問題一,展示19世紀中葉日本形勢圖,認識日本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港口城市;
問題二,根據前面單元所學的相關內容理解日本國門被打開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
由此進入新課學習。
一、德川幕府的統治:
1、建立:
(1)時間:17世紀初 德川幕府或稱江戶幕府
幕府一詞原指出征時將軍的府署,后來日本武士的首領將軍控制中央政權,又把以將軍為首的政權稱為幕府。
鐮倉幕府(1192~1333年):12世紀前后,日本武士集團逐漸形成分別以源氏和平氏為中心的關東、關西兩大集團。皇室和貴族依靠他們進行政治斗爭,兩大集團自己也因爭權奪利而互相斗爭。12世紀后半期,關西武士集團平氏取得優勢,當權20多年。1185年,關東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打敗平氏,取得對中央政權的控制。第二年,他在鐮倉(在本州島南岸,臨相模灣)建立幕府,1192年,又從朝廷取得征夷大將軍的稱號,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幕府依靠武士作為統治的支柱。武士對將軍宣誓效忠,繳納貢物,并服兵役;幕府保護武士的家傳土地所有權,對有功者賜給土地和官職,派武士到地方上去擔任“守護”,奪取實權。幕府自己設置官吏,分別掌握行政、軍事、司法權力,還派人到首都京都監視朝廷。幕府實際上是朝廷之外的政府,在首都的中央政府名存實亡。由于源賴朝的幕府設在鐮倉,故源賴朝創立的幕府統治又稱為鐮倉幕府。鐮倉幕府統治日本一百多年(1192~1333年),1333年滅亡。
室町幕府(1338~1573年):天皇政權掌握實權沒有幾年,由于武士首領足利尊氏叛亂,天皇被迫南逃;足利在京都扶立了一個傀儡天皇,日本歷史上出現了南北兩個天皇的局面。足利家族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時,力量壯大,在京都的室町建立幕府新址,并在1392年合并了南北朝,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室町幕府(1338~1573年)。
德川幕府(1603~1867年):1573年,織田信長的軍隊滅亡了室町幕府,織田信長死后,其部將豐臣秀吉掌握了政權,但豐臣秀吉沒有設立幕府,而是利用天皇的朝廷行使權力。豐臣秀吉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沒有取得勝利,不久去世。16xx年,豐臣秀吉的部將德川家康打敗競爭對手,取得征夷大將軍稱號,在江戶開設幕府,開始德川幕府(也稱“江戶幕府”,1603~1867年)對日本260多年的統治,共經歷了15代將軍。
(2)政治特點:天皇是名義上最高統治者,而幕府首腦將軍掌握實權;形成幕藩體制。
天皇雖然享有崇高威望,名義上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朝廷設在京都,但并沒有實權,而實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將軍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著全國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許多重要城市,全國其他地區分成大大小小兩百多個“藩”,藩的首領大名享有藩的世襲統治權,但必須聽命于將軍。將軍與大名都養著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從將軍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祿米,但必須效忠將軍或大名,這些武士一般是職業軍人,擁有佩刀的特權,他們構成了幕府統治的基礎,從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構成的封建統治制度即幕藩體制。德川幕府為了從思想意識上培養武士這個支柱,大力宣揚武士應具有忠、義、勇的“武士道”精神,使武士為其效力和賣命。
【備課資料】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是日本神道教的主要內容。它原是日本封建武士的道德規范。日本武士是一個特殊的階層,在日本歷史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最早的武士是在大化改新之后,作為封建貴族莊園的護從而出現的。后來武士不斷壯大,開始介入政治。它本身分化出將軍、大名、家臣、足輕、鄉士等20多個等級,成為日本政治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勢力。
封建時代的武士,以“忠孝”和“武勇”為最高信條,隨時準備去為他們的主人赴湯蹈火,為了表示他們的忠誠,維護他們的榮譽,他們會切腹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日本的文化主體是輸入中國文化和經中國輸入的,帶有中國文化的印度文化。但是,日本有選擇地將其“日本化”。中國文化以“仁”為核心,日本文化以“忠”為核心。日本取了“義禮智信,忠誠孝悌”,唯獨忽略中國人奉之為首的“仁”。在古代,中日兩國社會順序都是“士農工商”,但是中國是“文士”,日本卻是“武士”。
武士道作為一種思想已達到了宗教的高度,它起源于中世紀對領主、藩主的絕對忠誠。對上級無限的忠誠,絕對服從。注重信、義、勇三條準則,崇尚武力和冒險,大無畏的獻身精神,集體觀念高度深化。武士道從其發端之初起,統治了日本1000多年,其代表作是《地陶聞書》,它的主題十分明確:榮譽,慷慨赴死,對藩主的忠誠和修身。赴死的思想貫串全書。在危險的境遇中它不會去想怎樣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會勇往直前,投入敵人陣中,迎接死亡。因此,武士道也被稱為“戰士之道”。
2、政策:
(1)幕藩等級制度:
為鞏固幕府統治秩序,德川幕府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將軍、大名、武士占日本全國人口的10%,屬于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占人口的百分之十,經營工商業,受到統治階級的歧視;“農”約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受壓迫受剝削的主要群體,他們不僅交租還要負擔各種雜役和勞役;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是“賤民”。各等級界限森嚴,世襲不變,互不通婚,衣食居住都有區別。
注意:教材中的士、農、工、商四個等級結構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森嚴的等級,重農抑商思想。
(2)閉關鎖國政策:
●目的:鞏固統治,防止外部勢力對日本的侵入。
德川幕府統治前,日本對外貿易比較發達,商船遠航到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各國。16世紀下半期,西方商人和傳教士開始到日本活動,以傳教士為先導的歐洲殖民勢力迅速向日本滲透,全國天主教徒從30萬猛增到70萬人。一些藩國通過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壯大了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德川幕府建立后,為鞏固統治,防止外部勢力對日本的侵入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從1633年起曾多次發布“鎖國令”。
●內容
①嚴禁日本人與外國貿易,禁止日本與海外交往,把外國商人和傳教士驅逐出境;
②只許同中國、朝鮮、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對外商業活動受到嚴格控制;
③日本人不得出國,也不許在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制造適于遠洋的船只。
●評價
積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勢力滲透,維護日本的獨立。
消極:阻礙了日本商品經濟的發展,使日本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的趨勢。
【比較】日本幕府鎖國政策與中國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
清朝:主要是封建統治者的盲目自大
日本:主要是防止外部侵略
但都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都是為維護其封建統治。
(3)限制工商業政策:
閉關鎖國本身就嚴格限制了商業活動,同時對工商業者采取歧視態度,嚴格限制手工工場的規模、實行商品專賣,設立關卡、對工商業者財產恣意沒收。嚴重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
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把幕府統治限制工商業的政策與“工、商”社會地位聯系起來分析,進而理解這一政策的消極影響。
3、危機:德川幕府統治開始出現危機,封建統治基礎開始動搖。
(1)表現:
①嚴格的等級制度雖然維護了封建統治,但也激化了社會矛盾。
②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了近代日本的落后。
③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發展,沖擊了封建自然經濟。
德川幕府統治建立后,全國形成了統一的市場,農民負擔相對減輕,生產積極性提高,因此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農業生產的發展,使農村手工業也迅速發展,并逐步同農業分離,新的手工業中心和商業中心也隨之形成。商業性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引起了農村自然經濟的日益解體。18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的萌芽產生,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統治基礎。這一段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建議教師點到為止,不宜大量補充教材。
④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農民起義不斷;工商業者也不滿嚴格的限制和掠奪;19世紀中葉,中下級武士階層地位惡化,迫于生計,逐漸滋生出反抗幕府統治的思想。
(2)影響:1837年大鹽平八郎起義表明日本封建社會統治基礎已開始動搖。
【合作探究】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107“學思之窗”,回答:這種變化對日本封建秩序有什么影響?
提示:封建統治階級與商人的關系,武士地位的變化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中下級武士尤其是下級武士,生活的貧困。迫于生計,他們采用各種方式并逐漸滋生了反抗思想,因此沖擊幕府統治和等級制度,動搖了封建統治秩序,說明了幕府統治開始危機。
二、黑船事件:
1、背景:(西方列強侵略日本的背景)幕府實行閉關鎖國,歐美列強窺視日本,把侵略矛頭指向了日本。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日本被納入侵略目標。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和掠奪原料, 19世紀中期,亞洲許多國家已相繼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也成為列強侵略的目標。其實從18世紀中葉起,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就開始窺視日本,首先是沙俄。17xx年和18xx年俄國兩次要求通商,遭到拒絕。列強的多次叩關,均未能打破其鎖國政策,19世紀中期,西方列強在打開亞洲許多國家的大門后,又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日本。
2、經過:
(1)1853年,佩里率艦隊叩關,史稱“黑船事件”;
1853年7月8日,美國東印度艦隊佩里準將率領4艘戰艦駛入日本江戶灣前,用武力威脅日本幕府停止“閉關鎖國”的政策。佩里要求幕府接受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致“日本皇帝(將軍)”的國書,結束鎖國政策,并締結通商條約。由于這些軍艦船身都是涂上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機又冒著黑煙,故日本人稱這次事件為“黑船事件”。在美國人提出不開國就開火的威嚇下,幕府被迫接受美國總統國書,但要求拖延到第二年答復。
黑船事件的實質:日本人把美國軍艦稱之為“黑船”,反映了日本的落后,因此它是實力的挑戰,是東西方發展差距的結果。
(2)1854年,《日美親善條約》簽訂:
內容:日本向美國開放下田和箱館兩個港口;允許美國在下田派駐領事;凡今后日本給予外國的一切權益,美國也同樣享受;等。
影響:①它是“黑船事件”的直接后果;②是日本同西方國家簽訂的第一個條約;③對日本產生深遠的影響。
3、影響:主權遭破壞,民族危機加深,迫使日本從鎖國走向開國。
日本被迫開埠通商,列強同時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協定關稅、設立租界等各種特權,最終使日本從鎖國走向開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從而引起整個日本社會危機的進一步加劇。
三、日本社會危機的加劇:(三個“進一步”)
1、西方殖民侵略的進一步加強:日本成為西方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表現:開國后,西殖民勢力不斷向日本滲透,日本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歐美國家和廉價工業品大量涌進日本,如棉織品、毛織品、船只、武器等;日本的原料又源源不斷運往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如:生絲、棉花、油、茶、海味等,致使日本對外貿易迅速增長,1867年輸出為1200多萬美元,輸入2160多萬美元。另外,由于日本國內金銀比價與國際市場比價差距懸殊,列強利用日本黃金價格大大低于國際牌價,大量套購,攫取暴利、致使日本大量黃金大量外流,錢價下跌。
影響:激化了日本的社會矛盾。
2、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
(1)人民起義不斷:外國工業品傾銷,傳統的紡織業遭到沉重打擊,手工工場紛紛破產,工人失業,同時由于黃金大量外流,錢價下跌,物價暴漲,洋貨大量輸入、民族經濟遭到打擊,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紛紛進行各種形式的反抗斗爭,農民起義次數劇增, 1865~1867年平均每年發生55.3起;城市貧民起義次數也顯著增加,1865年~1867年平均每年發16.6起。
(2)幕府統治基礎的動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并得到發展,新興地主和高利貨商人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他們對自己政治上無權的處境越來越不滿;長期受幕府排擠長州、薩摩等西南諸藩,大名也不滿現狀;作為幕府統治基礎的中下級下士,因經濟狀況的日趨惡化,對現實更加不滿,這一切反映了幕府統治基礎的進一步動搖。
3、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1)原因:
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侵略給日本人民帶來了無盡災難的同時,客觀上也刺激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原料的大量出口刺激了生產的發展, 1860~1867年輸入總值增加了5倍多;
②資本主義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式也傳到日本,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③在長期與外國人打交道中,一些有識之士,目睹了工業文明的優勢,開始從國外購進機器,建立工廠,所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2)影響:西南強藩成為倒幕運動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受幕府排擠的西南諸藩,大名們看到了幕府的軟弱無能,采取自強的改革措施,如保護和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創辦西式企業、改革軍隊和采用洋槍洋炮、整頓財政、廣求人才、鼓勵西學。各藩的改革雖然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但為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后來西南強藩成為倒幕運動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小結:導致日本社會危機加劇的根源主要有:內因:幕府腐朽黑暗的統治、經濟發展對統治基礎的沖擊。外因:列強的入侵、民族危機的加深。
社會危機加劇的表現:西方殖民勢力的進一步滲透、日本封建經濟的進一步解體、社會矛盾的空前激化、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階級結構的進一步分化等。
★教學小結:
本節課主要介紹了日本明治維新的主要背景,即在幕府的統治下,日本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危機,主要表現在:
(1)政治上:天皇名義上是最高統治者,但實權操縱在幕府的首腦將軍手中;而幕府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雖然維護了幕府封建統治,但激化了社會矛盾,威脅幕府統治;并且嚴重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
(2)對外關系上,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了近代日本落后。19世紀中葉,美國打開了日本的門戶,列強接踵而至,簽定不平等條約,使日本淪為半殖民地國家,加劇了日本社會危機和民族危機。
(3)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和發展,沖擊了封建經濟,沖擊幕府統治。同時,西方殖民國家的入侵,客觀上刺激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4)思想上,西方先進思想傳入,使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反對幕府統治,要求改革的呼聲更加強烈。
(5)統治集團內部,幕府統治和苛刻的剝削,使廣大人民包括中下級武士生活日益貧困,日本社會各界不滿幕府統治,滋生出反抗幕府統治,開始動搖了幕府統治基礎。
★問題解答:
⊙本課測評:
1、簡要解釋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封建等級制度。
參考答案提示:為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德川幕府把全國所有人分為士、農、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級,不同等級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士”為統治階級,包括將軍、大名、武士;“農”、“工”、“商”及“賤民”為被統治階層,“農”的人數最多,為各種雜役、勞役的主要承擔者,工商業者在當時受到統治者歧視,等級制度維護了封建統治,同時也激化社會矛盾。
2、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對日本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
答案提示:①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打開了日本的門戶;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日本主權遭到破壞,淪為半殖民地國家,民族危機不斷加深。②沖擊著日本社會,激化了社會矛盾,進一步動搖了幕府統治。③沖擊著舊體制,客觀上推動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經濟的解體。④先進思想的傳入,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列強的入侵,進一步暴露日本社會的落后和幕府統治的腐朽,因此反對幕府統治,要求變革社會的呼聲更加強烈。
⊙學習延伸:
1、探究活動:撰寫介紹日本古代歷史的小論文
提示:查閱相關資料可從以下的幾方面介紹:①早期日本國家的形成。②大和國家的統一。③奴隸制度的發展。④古代中國對日本的影響。⑤幕府統治時期。
2、閱讀與思考:為什么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能在日本實行兩百多年?
提示:第一、日本封建社會經濟特點即自然經濟。第二、實行的嚴格的等級制度維護了封建制度。第三、島國的地理位置,加上推行嚴格的鎖國政策,多次頒布鎖國令,隔斷了日本與外界的聯系。同時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夠充分,無力打破日本的閉關鎖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