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3)遷都洛陽。
(4)革除舊俗:遷都洛陽后,孝文帝仿效漢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習俗,重新修訂官制禮儀;下令士民改穿漢服、講漢話、改漢姓、與漢族士族通婚。
5.革除舊俗
(1)原因:
①遷都洛陽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環境和文化氛圍。
②為了盡快解決遷都洛陽后的民族差異問題。
(2)內容:仿效漢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習俗,重新修訂官制禮儀。
①易服裝: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漢服。
②講漢話:禁止30歲以下的官員說鮮卑語和其他少數民族語言。
③改漢姓:改皇帝拓跋氏為元氏,宣布與漢姓同源,用行政命令改鮮卑復姓為音近的單音漢姓。
④通婚姻:提倡皇族、鮮卑貴族與漢族的主要士族通婚,并自己以身作則。
⑤遷往洛陽的鮮卑人死后葬在洛陽,不許歸葬代北,逐步割斷丁鮮卑族人與故鄉的聯系。
(3)影響:促進了鮮卑族與漢族民族的融合。
二、北方經濟的逐漸恢復
l.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1)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使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得到了土地,并且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吸引了更多的流民農耕定居,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增加了封建政權直接控制的編戶,保證了統治政權的財政收入和勞役需要,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孝文帝整頓吏治的措施,使北魏的吏治得到改善,相對緩和了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祿制的實行,減輕了官吏對百姓的掠奪,使農民安心從事生產,對鞏固北魏政權的穩定具有積極意義,推動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3)孝文帝遷都洛陽,推動了洛陽的恢復和發展,且保證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華文明得到進一步發展。
(4)孝文帝革除舊俗的措施,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加快了民族融合。
總之,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的全面改革,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它促進了北魏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北方出現了魏晉以來空前的繁榮景象。它緩和了階級矛盾,鞏固了北魏政權,加快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進程,為中國多民族共同發展做出了貢獻,為國家結束分裂、走向統一、促進社會繁榮奠定了基礎。
2.北方民族大融合
(1)民族融合的進程:①從西晉末年開始,北方的匈奴、羯、氐、羌和鮮卑等少數民族先后進人中原建立政權,他們與漢族長期雜居相處,他們的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相互影響,趨向一致。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各族人民的大融合進程。③北朝后期,各族難分彼此,北方實現了民族大融合,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形成。
(2)民族融合的表現:①生活習俗的漢化。鮮卑族經濟方式的變化,鮮卑族的勞動者變成農民,貴族轉化為地主。生活習俗也發生了變化,漢族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風俗習慣的主體。②鮮卑族優秀文化的融入。民族融合的過程是各民族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過程,而不是鮮卑族文化的完全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