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福建省歷史會考基礎知識匯總(必修三)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xx年福建省歷史會考基礎知識匯總(必修三)
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一)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認識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貢獻。
1、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
學派
代表人物
思想觀點
儒家
孔子
①核心思想: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②政治思想:主張“德治”
孟子
① “仁政” ②“民貴君輕”
荀子
①天人關系:“天行有!保岢觥爸铺烀弥敝匾枷耄ㄎㄎ镏髁x);
②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道家
老子
哲學思想:① “道”是世界的根本
② 樸素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
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法家
韓非
①法、術、勢結合,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厲行賞罰、獎勵耕戰
② 認為歷史是發展的,主張變法革新。
墨家
墨子
“兼愛”“非攻”,崇尚節儉(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利益)
2、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①“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②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二)知道罷黜百家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1、思想來源:董仲舒將法家、道家思想糅合進儒家,形成新儒學2、成為正統思想:漢武帝時期,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適應了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三)列舉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1、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面臨危機2、思想來源:儒學+佛教思想+道教思想3、代表人物: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陸九淵;明朝—王守仁(王陽明)
4、主要內容: 程朱理學:南宋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萬物的本源;“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倫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觸萬事萬物才能明“理”)陸王心學:陸九淵(南宋人,是心學的開創者)認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煌跏厝剩鞔耍切膶W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學說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
5、宋明理學的歷史作用:
① 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
② 積極——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如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等。(四)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結合他們的基本觀點簡要說明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1、“異端”李贄:①挑戰正統思想:反對“存天理,滅人欲”,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主張,認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認儒家思想的絕對權威: 不能以“圣人”之言作為判別是非的標準,儒家經典也不是“萬世之至論”。 ③“童心說”:以此反對禮教的虛偽和官場的欺詐。 ④抨擊封建社會的一些傳統觀念。(如主張男女平等,歌頌農民起義)
2、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專制
②經濟上: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經世致用”,提倡務實學風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