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第五單元 歐洲的宗教改革
第1課 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
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基督教及其分裂;天主教在社會各方面的地位;法國“異端”運動、威克里夫和胡司的思想主張;資本主義萌芽、西歐民族國家發(fā)展、文藝復興沖擊了教會;
(2)理解“兩個原因”:天主教占據(jù)支配地位的原因;宗教異端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3)分析:資本主義萌芽的產(chǎn)生促進了西歐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宗教的作用;
(2)分析圖片,從圖片中發(fā)現(xiàn)有效信息,使學生認識到要變革舊的意識形態(tài)以適應新的經(jīng)濟基礎的要求。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天主教的神權統(tǒng)治和宗教“異端”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16世紀的天主教阻礙了社會的進步,成為宗教改革的歷史必然;
(2)宗教裁判所摧殘了進步勢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西歐向近代過渡。
難點:宗教異端運動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16世紀西歐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宗教改革前天主教的神權統(tǒng)治;“異端”運動;西歐向近代過渡。中世紀的西歐,天主教大一統(tǒng)的神權統(tǒng)治占絕對支配地位,但到宗教改革以前,天主教的神權統(tǒng)治已成為中世紀歐洲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巨大障礙,各地宗教“異端”運動不斷,天主教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一場旨在擺脫羅馬教皇統(tǒng)治的宗教改革運動在西歐興起。由于本課內容偏重理論分析,學生掌握起來難度較大,學習對一些難點問題要適當補充一些材料,增加一些感性認識;要把課本中的幾個重要概念給學生解釋清楚。
二、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法來導入:
師: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
生: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
教師對三大宗教作一簡單介紹:
佛教:公元前6世紀誕生于古印度,創(chuàng)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其教義:宣揚眾生平等,忍耐服從;
伊斯蘭教:7世紀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信徒稱為穆斯林,經(jīng)典是《古蘭經(jīng)》;基本信條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這在我國穆斯林中視其為“清真言”,突出了伊斯蘭教信仰的核心內容。具體而言又有五大信仰之說:信安拉、信使者、信天使、信經(jīng)典、信末日審判和死后復活。
基督教:產(chǎn)生于一世紀亞洲西部,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宗教。經(jīng)典是《圣經(jīng)》。其教義有上帝創(chuàng)世說,原罪救贖說,天堂地獄說。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標志。
師:天主教屬于哪一宗教?
生:基督教。
師:你身邊有教堂嗎?教堂有什么特征?
生1:眾多的教堂反映了歷史上的建筑藝術。
生2:星羅棋布的教堂,證明天主教對人們的生活影響大。
師:對,基督教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形成了三大派,即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那么新教是怎樣形成的呢?
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講授新課
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一)天主教的神權統(tǒng)治:
1、基督教的發(fā)展演變:
(1)產(chǎn)生:公元1世紀 小亞細亞與巴勒斯坦一帶;
(2)定國教:4世紀初期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3)分裂:11世紀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正教和天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