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鴉片戰爭
教學目標
1. 知識要求:了解或掌握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奮勇抵抗;鴉片戰爭的結束;中英《南京條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鴉片戰爭的影響。
2.能力要求:(1)指導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養學生學會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辯證地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2)通過探討中國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3)正確認識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一切巨變。(4)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材料,幫助學生學習從第一手材料中獲取信息與辨析歷史資料的方法。
3.情感目標:(1)通過鴉片戰爭 ,使學生認識到當清朝封建統治危機四伏、腐敗不堪的時候世界發生了最重要的變化,即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中國遠遠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進而得出深刻的教訓:“落后就要挨打”。(2)通過介紹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和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培養學生崇敬英雄、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3)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正處在關鍵的發展時期,回顧歷史,牢記教訓,從而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1)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是重點。鴉片戰爭前夕,統治中國近200年的清王朝已經腐朽沒落,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方面,還是在對外關系及文化領域,都呈現出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而此時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起來,并處于上升時期。其中英國已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到19世紀上半期,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的興衰局勢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從而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戰爭爆發的必然性,明確戰爭的性質。(2)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重點。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政府被迫同西方侵略者簽訂了《南京條約》及其附件,其中《南京條約》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3)鴉片戰爭的影響是重點。這是教材的關鍵內容,而且還是本章和近代史教學的重點。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務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難點分析:(1)鴉片戰爭的原因是難點。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對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認識,還應進一步明確蘊含其中的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的辯證關系,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系。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結合鴉片戰爭前夕的時代背景,從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辯證觀點入手分析,讓學生認識到: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英國需要用“火與劍”為自己開辟海外市場和殖民地,而古老的東方大國——中國依舊在封建主義道路上徘徊并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中國日趨衰落的國力和極其廣闊的市場自然成為英國覬覦的目標和“獵物”。所以,英國率先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不是偶然的,它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2)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原因是難點。由于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后、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綜合國力衰弱、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及軍事指揮失當,中國戰敗。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3)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4)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即中國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是難點。“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資本主義的發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
師: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終結,大約110年。這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在這110年間,以1919年為界標,又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后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就是中國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板書第一章與第一節的課題)
有人說:沒有林則徐禁煙,就不會有鴉片戰爭的爆發。你們是否贊同這一觀點。(學生思考,不必立即回答)
一、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
1.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基本國情——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師: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鴉片戰爭前夕,已經走到窮途末路,呈現出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從經濟、政治、軍備和外交幾方面說明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師:清朝統治集團反動腐朽,虛驕無能,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殘酷地剝削廣大勞動人民,堅持閉關政策,妄自稱大,已遠遠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一場挨打的悲劇和民族的災難在所難免。
2.鴉片戰爭前的世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
師:(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概括)從17世紀開始,西方主要國家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到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工業資本主義生產的存在和發展,需要不斷開辟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正是這種需要,推動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加緊對外侵略擴張。列寧曾說:“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治范圍,如果不把新的國家殖民化,并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卷入經濟漩渦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發展”。自然,古老而又落后的東方大國——中國,就必然會成為英國覬覦的目標之一,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正是世界資本發展的必然趨勢。生:(回憶知識,進行思考)
師:那么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如此遙遠,為什么會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請大家把兩個國家都放在19世紀上半期(鴉片戰爭前)的時間刻度尺上作一橫向對比。(投影表格對比材料,采用提問和談話相結合的方式)
19世紀上半期的中國和英國
國 別 | 中 國 | 英 國 |
時 間 | 19世紀上半期 | 19世紀上半期 |
地理位置 | 亞洲東部 | 歐洲西部 |
社會形態 | 封建社會 | 資本主義社會 |
經濟基礎 | 自給自足的自然 | 完成工業革命 |
經濟占統治地位 | 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 |
軍事力量 | 裝備陳舊 | 船堅炮利 |
軍紀敗壞 | 戰斗力強 |
對外政策 | 閉關自守 | 殖民擴張 |
中英貿易 | 出 超 | 入 超 |
綜合國力 | 日趨衰落 | 世界強國 |
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比較,得出上述結論)
師:從表中我們不難看出,到19世紀上半期,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興衰局勢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鴉片戰爭前中國日趨衰落的國力構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可能性,而英國為了滿足自身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場,這就又決定了英國要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必然性。生:(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在辯證思維中揭示出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師:客觀的講,英國首先想要用商品打開中國的市場,請通過下段歷史材料加以印證。材料:1929年,柏金漢(英國資產階級代表)公開演說:“中國有龐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積極的消費的性格,如果把那個國家的市場開放給自由貿易商人,則英國貨物在那個市場上的銷量將比其余全部世界的總銷量還要大。”
回答問題:(1)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么?(2)“市場”、貨物“銷量”對英國資產階級意味著什么?生:(依據材料,思考作答)
師:大家都知道,貨物“銷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的大小;而“市場”就是資產階級生存、發展的“生命線”。為此,他們會不遺余力地去爭取市場,占有市場,并在市場的貿易交往中追求最大、最多的高額利潤。然而一旦當他們不能從正常貿易中得到時就會不擇手段,甚至為達到目標而不惜動用武力。英國就是這樣來做的。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1. 英國的鴉片走私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文字內容,了解鴉片戰爭以前中英貿易狀況)
生:(閱讀教材的大小字以及第6頁“材料解析”所提供的表格材料,歸納出中英兩國在正當貿易中所處的地位)
師:(對學生的歸納作簡單總結)由于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的工業品具有頑強的抵抗力和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限制,使英國不可能在中國為自己的商品打開市場,因而出現貿易逆差。這種正常的貿易狀況,顯然不符合英國資產階級侵略與掠奪中國的要求。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他們找到了對他們最有利的特殊商品——鴉片,以此來掠奪中國財富,打開中國大門。那么英國走私鴉片達到了怎樣瘋狂的程度,并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危害呢?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材料。(投影材料)
材料1:1800年~1838年英國鴉片輸入數量表
年代 | 1800年 | 1821年 | 1830年 | 1835年 | 1838年 |
鴉片走私數量 | 4570箱 | 5959箱 | 19956箱 | 30202箱 | 40200箱 |
材料2:由于鴉片的進口而“漏銀”,“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引自黃爵滋的奏疏
材料3:從吸食者來說。“其初不過紈绔子弟,習為浮靡”,“嗣后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置辦煙具,為市日中。”
——引自黃爵滋的奏疏
生:(結合投影材料,從幾個方面分析概括英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
2.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銷煙
師:面對嚴重的鴉片走私,一些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改革傾向的開明地主官僚,主張嚴厲禁煙,杜絕煙毒對于中華民族的侵蝕,堵塞白銀外流的漏洞。請同學們列舉出力主嚴禁鴉片的代表人物,并引證材料加以說明。(啟發學生回憶有關的電影和電視片內容,并投影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的材料。)
生:(回憶思考,并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的主要內容)
師:那么,道光帝為什么會接受林則徐提出的嚴禁鴉片的主張呢?他做出了什么決定?
生:(思考并回答)
師:林則徐到達廣州后,很快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他宣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林則徐為禁煙所采取的有力措施。)
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歸納概括,并對林的禁煙形成正確認識)
師:欽差大臣林則徐指揮下的虎門銷煙壯舉,昭示世界,振奮國人,表現了中國嚴禁鴉片的正義立場,標志著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偉大起點。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沉重地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了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的義律向外相巴麥尊提出建議:迅速派遣軍隊前來發動對中國的戰爭。
通過對前面有關內容的深刻分析,使我們看到:殖民擴張的英國和閉關自守的中國,矛盾由來已久,一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遲早要發生。(啟發學生思考,要求用準確、精煉的語言概括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生:(以談話的方式共同討論、歸納,求得共識)
師:(概括總結)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了擴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場,英國資產階級及其政府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并充當了侵略中國的急先鋒。這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鴉片戰爭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中國的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發動了侵華戰爭。這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
師:所以有人說:沒有林則徐禁煙,就不會有鴉片戰爭的爆發。我與大家一樣,不贊同這一觀點。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要使中國成為英國商品自由開放的廣闊市場,要打開中國的大門。試想,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資產階級也會尋找出另一借口來發動戰爭的,這是毫無疑問的。由此可見,鴉片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投影材料,加深認識)
材料:義律(被迫繳煙的同時)報告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稱:中國政府禁煙“乃是陛下政府對于過去所受一切損失取得補償的最好理由”,也是擴大對華貿易“最有希望的機會”。中國“強迫繳出英國人的財產(注:指鴉片)就是一種侵略。”“應該使用足夠的武力”,對中國進行“迅速而沉重的打擊”。(《義律致巴麥尊私人機密件》)不久,巴麥尊告知義律:“陛下政府意將派遣海軍到中國海去,可能還有少量陸軍”,“立刻封鎖廣州與白河或北京諸河”,并“有意于要永遠占有”可作為英國遠征軍基地和商務基地的島嶼。“我希望你用心研究實現這樣一個計劃”的各種條件“和對華貿易有關的商人和制造家”“對中國人實行強力行動”的要求。 ---- 《巴麥尊致義律的機密件》
三、戰爭過程: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結合《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理清戰爭經過的兩個階段和重要事件。)
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
戰爭爆發(1840年6月)——戰爭擴大(1841年)——戰爭結束(1842年8月)
師:(引導學生對比中國社會各階層在戰爭中的表現)
生:(在教師指導下從愛國將領、人民、政府三方面對比)
四、戰爭的結果
1. 中國戰敗
師:(將《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兩國的情況對比表》再次用投影展示在學生面前)鴉片戰爭是東方古老刀矛與西方近代炮艦的拼殺,是落后的農業大國與新興工業王國的較量,是東西方歷史長河交匯掀起的駭浪,這場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自衛與劫掠的搏擊,其結局是:正義遭到懲罰,野蠻褻瀆了文明,劫掠者彈冠相慶,自衛者俯首求降。為什么會是這種結局呢?(提出問題,引發思維)
生:(從具體原因和根本原因兩個方面進行討論,得出結論:中國戰敗的原因和教訓)
師:(從學生討論中歸納、概括)具體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后;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綜合國力衰弱;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軍事指揮失當。根本原因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2.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師:1842年8月初,英國軍艦闖到南京下關長江江面。8月29日,在英國侵略軍“兵臨城下”的武力脅迫下,清政府的全權代表耆英等與英國代表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引導學生看第6頁中英《南京條約》簽字情景圖;然后指導學生閱讀,逐條分析《南京條約》內容。用投影打出有關歷史材料)
材料1:“因英國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準將香港一島給予。
材料2:通商口岸“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
生:(與教師以談話的方法逐條分析,認識其危害)
師:(結合材料進行概括)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香港島由一個荒涼的漁村變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貨物轉運站和海軍基地。(教師指圖講解,然后聯系有關“香港問題的由來和回歸”作扼要說明)賠款,開創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惡例。開口通商,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協定關稅,表明關稅稅則中國不能自己作主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南京條約》是近代歷史上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師:這是1843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解釋“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租界”專有名詞,引導學生分析危害)
材料1:《五口通商章程》規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國僑民犯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
材料2:《虎門條約》規定:中國“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
材料3:“但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議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準英人租賃……”
生:(閱讀材料,分析內容和危害)
師:(結合歸納概括)材料1說明司法主權遭破壞。材料2是一種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充分體現了條約的不平等性,此后別的國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體均沾”。材料3為侵略者在中國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請參見教材第8頁小字)通過《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簽訂,英國獲取了很多特權,而對中國來說,則是喪失國家獨立和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開始。看到英國獲得如此之多的好處,美國和法國也趁火打劫,先后與中國訂立類似的條約,以攫取在華特權。
(3)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師:聽到中英《南京條約》簽字的消息,美國總統泰勒立即派了特使顧盛來到中國,他模仿英國的經驗,以炮艦的威脅作為提出要求的后盾(與顧盛同來的有三艘炮艦),1844年與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這年冬天,法國特使也到了中國,在停泊于黃埔的一艘法國兵船上簽訂了《黃埔條約》。同學們閱讀教材,總結出他們還擴大了哪些其他侵略權益?
生:(學生列舉有關史實說明)
師:顧盛與中國簽訂了《望廈條約》后,急忙向美國政府報告。請閱讀投影材料(顧盛報告引文)說說為什么英國和其他國家要感謝美國?并說明它的具體表現。
生:(討論發言,著重分析從哪些方面將門戶開放的更寬闊,得出共識)
師:(概括總結)在中美《望廈條約》中不僅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還對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等問題的規定比英國的條約更具體,更多的損害了中國主權。《望廈條約》成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的范本。(接著,指導學生學習中法《黃埔條約》)
生:(閱讀教材關于中法《黃埔條約》的內容)
師:(強調)法國除享有美國在《望廈條約》中取得的一切特權外,同時還取得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修建墳地,清政府負責保護教堂及其墳地的特權。
五、鴉片戰爭的影響
師: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的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一場侵略戰爭。經過鴉片戰爭,英、美、法三國強迫中國套上了這不平等條約的枷鎖,給中國帶來了災難和屈辱,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家思考下列問題: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第二,鴉片戰爭前的政治、經濟狀況如何?第三,鴉片戰爭后政治、經濟方面有何變化?(要求結合史實說明,分小組討論)
生:(小組選出代表,說明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用畫表格形式作對比表述。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活動等)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師:(加以概括,著重分析鴉片戰爭前后的經濟變化狀況)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治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戰后,國家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成為領土和主權不完整的半獨立國家。第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中國的大門后,憑借先進的生產力和奪取的侵略特權,瘋狂的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原有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請大家注重概念結論的理解)我們說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其標志有兩個:其一,在外國大量傾銷商品的過程中,家庭手工業破產,造成耕與織的分離;其二,使中國的生產、貿易服從于世界市場的需要,逐漸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下面就請同學閱讀教材(將補充材料投影打出)找出能夠說明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材料信息和史實依據。
材料1:1846年,包世臣致《政前大司馬許太常書》中說:“木棉梭布,東南抒軸之利甲天下,松太錢漕不誤,全仗棉布。今則洋布盛行,價當梭布而寬則三倍,是以布市銷減,蠶棉得豐歲而皆不償本。商賈不行,生計路絀。推原其由,皆由銀貴,銀貴由于銀少,不二三年,恐當由少入無,則錢漕兩奏,勢必貽誤。”
材料2:1845年,福州官員奏稱:洋貨“充積于廈口”。洋布、洋棉“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閩產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生:(在教師輔導下學生閱讀材料,獲取信息,思考發言,有助于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方法的培養)
師:(總結)綜上所述,鴉片戰爭后的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古老的社會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這樣的社會還能說是封建社會嗎?(引發思維)下面我要向大家介紹兩個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生:(閱讀并思考,創造一個讓思維充分活動的氛圍)
師:(提出問題,激活思維)從這個概念出發,分析鴉片戰爭后的中國社會,能得出什么結論?或者由你來確定鴉片戰爭后的中國社會的性質。生:(共同參與評說,以小歷史學家的角色發言闡述觀點)
師:可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這個變化就是由鴉片戰爭開始的。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師: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先回憶鴉片戰爭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生:(思考回答)
師:鴉片戰爭后,出現了兩對矛盾:即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師:請分析回答革命任務在鴉片戰爭前后有何變化?
生:(思考回答)
師:正是由于社會性質的改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變化,由此革命任務也會有所改變。中國人民肩負起了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從此,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師:(全課小結)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僅引起了政治、經濟領域的變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觀念的轉化。我們的共識是: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師:我們共同學習了本課內容,在思考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巨大影響這一問題時,我又想到了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發展歷史,有些思考想與同學們交流:歷史曾無數次地證明,文明衰敗的根源,一般說來,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擊,而在于內部機制的退化。幾千年來,黃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隨征服的外來沖擊,但它始終沒有隕落。我們曾經很欣賞這種強大的文明同化力量。但19世紀上半期,一種新的文明,乘著西方軍艦,帶著廉價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觀念呼嘯而來的時候,古老的華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中國近代歷史就成為一部錯綜復雜的歷史。我們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國門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須打開國門迎接科學民主之曙光。
課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