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學前期兒童心理的發展第7-8節學前兒童心理過程的發展
學前兒童想象中的有意性和創造性正在初步發展,但總的說來,這種有意性和創造性還不占主導地位。
(一)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整個學前時期,有意想象正在發展,但無意想象仍占主要地位。
1.想象的主題容易變化
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堅持下去,很容易從一個主題轉到另一個主題。例如,在游戲中,一會兒喜歡玩這個,一會兒又喜歡玩那個;在畫畫時,一會兒畫一頭牛,一會兒畫一個人。
2.想象有時跟現實分不清
還不能把想象的事物跟現實的事物區分開來。例如,兒童常常說自己沒有看見過的東西,如:“我看了什么什么……怎樣怎樣……”又如,兒童還不能完全意識到童話中的人物的虛構性。
3.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
喜歡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節,例如,兒童很喜歡“拔大蘿卜”的故事。
4.以想象過程為滿足
想象常常并不指向于某一預定的目的,而是以想象過程本身為滿足,因而富有幻想的性質。
在教育影響下,學前晚期兒童,想象的有意性逐漸增長起來。大班兒童不但想象內容更加豐富,而且想象的獨立性和目的性也逐漸增大。想象逐漸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心理過程,并能服務于一定的目的。兒童開始有可能意識到童話雖然是有趣味的,但是那些人物故事都是虛構的。
(二)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
整個學前時期,創造想象正在發展,但是再造現象仍占主導地位。
小班兒童想象的創造性很低,基本上是重現生活中的某些經驗。中班兒童開始有一些創造性,如在游戲中不單純重復成人或較大兒童提出的主題,而是通過自己的構思來加以補充。大班兒童想象的創造性才顯著地發展起來。大班兒童對教師提出的游戲主題能通過自己的想象加以充實。例如,對老師提出的“開火車”游戲,就能主動地提出游戲的情節、角色的分配及其玩法等等。
想象的發展對兒童入學準備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很多知識的學習或技能的掌握是有賴于有目的的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的。
《兒童心理學》朱智賢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我意識是組成個性的一個部分,是個性形成水平的標志,也是推動個性發展的重要因素。使個性各個部分整合、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正是自我意識。
在教育影響下,學前兒童的自我意識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表現在如下的一些方面。
(一)從輕信成人的評價到自己獨立的評價
學前初期兒童對自己或別人的評價往往只是成人評價的簡單再現,而且,對成人的評價,有一種不加考慮的輕信態度。例如,他們評價自己是(我不是)好孩子,因為“老師說我是(或不是)好孩子”。到學前晚期,開始出現獨立的評價,漸對成人的評價持有批判的態度。如果成人對兒童的評價不客觀、正確,兒童往往會提出疑問、申辯,甚至表示反感。
(二)從對外部行為的評價到對內心品質的評價
學前初期兒童一般只能評價一些外部的行為表現,還不能評價內心狀態和道德品質等。如,問幼兒“為什么說你自己是好孩子?”4歲兒童回答“我不打架”或“我不搶玩具”。而6歲兒童則可以說到一些比較抽象、內在的品質特點,如“我聽話、遵守紀律”或“我會謙讓、對小朋友友好”。
(三)從比較籠統的評價到比較細致的評價
學前初期兒童對自己的評價是比較簡單、籠統的,往往只根據某一兩個方面或局部進行自我評價,例如,“我會唱歌”“我會畫畫”。學前晚期兒童的評價就比較細致、比較全面些。如,大班兒童會指出“我會唱歌,也會跳舞,可是就是畫畫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