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們應正確對待孩子的獎勵
(三)孩子必須先做到我們所要求的行為后才可以給予獎品,并且不要拖延給予的時間,否則會造成孩子對你的不信任感。
(四)訓練孩子某項新行為的初期,應在每次該行為出現時都給予獎品(連續增強該行為),當孩子該行為穩定后,可以間斷給予,以幫助維持該行為。
四、給予獎品的方式。我們可以按照時間與反應分為兩種:
(一) 連續給予獎勵。孩子每次出現所要求行為時,都給予獎勵。
(二)間歇性給予獎勵。孩子出現所要求行為時,偶爾給予獎勵。
五、代幣制。孩子如果達到所要求行為時,又不能立即給予獎品獎勵或是需要累計行為才能給予獎品時,就可以使用替代物品來作為獎品,這就是代幣制。其運用方法如下:
(一)明確制訂期望孩子達成的行為。
(二)明確制訂期望孩子達成行為的標準、可以得到的代幣數量。
(三)制作兌獎對照表,讓孩子清楚知道多少代幣可以兌換多少獎品,及何時可以兌換。
(四)設計適當的記錄表,讓孩子知道自己獲獎情況。
(五)把獎品陳列出來(可以先購買),讓孩子先看到,但是不可以先給他或暫借給他。
(六)使用代幣制時,除非孩子出現投機行為(偷、搶、耍賴),否則不要同時使用懲罰制度。
六、逐步養成。實際上,我們都想讓每個孩子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逐步養成則是建立孩子行為模式的第一步。我們借著獎勵來一點一點地提高標準,直到孩子達到所要求的行為目標為止。逐步養成行為須要一定的步驟:
(一)確界定起始行為與終點行為。例如,逐步養成孩子定時吃完飯,首先必須訂一個孩子目前可能達成的時間(一個小時內),再訂一個你預期他必須吃完的時間(半個小時內)。
(二)獎勵目前的行為,即使這個行為與終點行為僅有一點點關聯,也要給予獎勵。例如要逐步養成孩子良好次序的習慣,可以先獎勵他不亂丟東西。
(三)對于和終點目標無明確關系的行為,不給予獎勵。
(四)獎勵那些更接近終點行為的行為,停止獎勵先前已達成行為。例如,當孩子吃飯時間從一個小時縮減為50分鐘,再縮減為40分鐘時,如果他用50分鐘吃完就不給予獎勵。
(五)當更加接近終點行為的行為開始經常出現時,即應提高獎勵標準,例如孩子連續幾天都能夠在50分鐘內吃完飯,則應立即將標準提高到40分鐘。
(六)提高獎勵的要求度,直到終點行為完全建立為止。
(七)獎勵所有終點行為,直到此行為經常出現為止。
最后,我們談一談逐步養成行為的性質分類:第一,延長時間。當孩子出現所要求行為時,延長其時間。可用于養成孩子彈琴、看書等習慣。第二,縮短時間。當孩子出現所要求行為時,縮短其時間。可用于孩子跌倒后爬起來的時間、叫孩子洗澡到他開始洗澡的時間、吃飯……。第三,增加行為頻率。當孩子出現所要求行為時,增加該行為的出現頻率。可用于孩子養成向成人打招呼、收拾玩具、洗手、自己上廁所等習慣。第四,改變原來的反應方式。當孩子出現所要求行為時,改變原有的行為方式。可用于小孩子學說話(不再用小鴨鴨、小車車等用語)、動作由笨拙變為靈活等。第五,增強反應的力量或強度。當孩子出現所要求行為時,增強其行為強度。可用于改變孩子說話太大聲(說話聲音慢慢減低)、喜歡打人(打人方式由粗魯改為輕拍)……
希望以上所談到的獎勵策略以及各種方式方法能給許許多多的年輕父母一些幫助,讓你在教養孩子時有據可依,不必再做“錯誤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