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反思
法 反思是一種自我評價, 是學生以自己的學習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 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習方式以及學習結果進行審視判斷, 從而分析、研究、解決存在問題的過程, 是一種通過提高學習主體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它注意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及進行反省、分析和總結, 找出存在的問題, 并及時進行調控學習和改善學習的策略。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目標總結學習的體驗、體會和收獲, 分析利弊得失, 并及時概括、提高為新的體驗與收獲, 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一、要求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反思
學習活動總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 因此在學習某部分內容時, 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知識儲備是否達到了活動所要求的程度, 包括對地理知識記憶的熟悉程度, 對知識本質屬性的理解程度, 對知識的各種表達形式掌握的程度。在經歷一些學習活動后, 要反思自己學到了哪些新知識, 這些新知識與自己原有的認識結構是如何聯系的, 反思自己原有的認識結構有無欠缺, 若有, 這些欠缺是如何造成的, 如何盡快補救。如學習“俄羅斯”這一節后, 學生通過與“ 日本”所學內容的對比反思, 得出俄羅斯工業分布與原料、燃料產地有關。而日本工業分布與優良港口、海運相關。這越完善, 而且知識可遷移性越強。
二、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探究過程
反思
在教師的引導下, 將學生帶入知識再發現過程的教學, 讓學生觀察研究對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利用已有的知識, 經過深思熟慮對問題做出猜想, 提出自己的假設; 設計調查或實驗方案; 實施調查或進行實驗驗證假設; 利用各種形式交流得出科學結論等, 是探究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探究活動結束之后, 教師應要求學生盡力回憶自己從開始到結束的每一步探究活動, 開始是怎樣想的, 走過哪些彎路,碰到哪些釘子; 為什么會走彎路, 有什么教訓可以吸取; 自己的思考與老師或同學的思考究竟誰對誰錯, 哪種方案最優; 自己在一些思考中能否做某些調節, 為什么當時不能做出這些調節; 自己在思考中有沒有做出某種預測, 這種預測對自己的思考是否起到了作用, 自己在預測和估計方面有沒有帶普遍意義的東西可以歸納等, 這樣不僅使探究課題的方案、過程直接得到了改進, 而且在評估和改進方案的過程中增長了知識, 提高了相關技能, 為今后對類似課題方案的優化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三、要求學生對探究活動中相關的
問題反思
若要避免“一知半解”式的學習, 必須將思維的觸角伸展開, 在活動結束后我想應該..”等激活學生的思維,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完“大洲和大洋”提出“關于地球名字我想應該..”在學完“美國”提出“對于乳畜帶在五大湖附近我以為..”等拓展性的問題, 使學生帶著問題, 帶著探究的欲望離開課堂, 把對問題的研究延伸到課外, 既延長學生思維的時間, 擴大其思維的空間, 同時也暗示創新沒有止境,探究沒有盡頭。
四、要求學生對學習中的認識、觀點
反思
“知識只有觸及人的精神領域時,才會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 這一環節, 就是讓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將所學知識與個人經驗結合起來, 觸及學生的態度與情操, 發展智慧, 提升思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并非是虛無縹緲的, 應通過各種教學活動過程來體驗、培養。如學完“中國氣候”后,有的學生總結說:“冬季風在條件發生變化時, 可以形成寒潮。這說明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都在發展變化之中。”學習了“臺風”后, 有的學生說:“臺風有時對人們有益, 有時對人們有害, 因此我認為對待一個問題或一個人, 要有一分為二的觀點。”“要辯證地看問題, 要善于從不利中找出有利的方面, 還要從逆境中看到希望。”學生的語言雖然顯得有些稚嫩, 對道理的感悟略顯生硬, 但是它畢竟是有感而發, 說明使學生的思維有了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