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教案 > 大班教案 > 奧爾夫07堂《阿細跳月》教案(精選12篇)

奧爾夫07堂《阿細跳月》教案

發布時間:2024-01-06

奧爾夫07堂《阿細跳月》教案(精選12篇)

奧爾夫07堂《阿細跳月》教案 篇1

  奧爾夫07堂 《阿細跳月》教案    由來:通過一段時間的奧爾夫學習,孩子們的固定節拍感有所增強,基本掌握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節奏特點。大部分幼兒能用樂器演奏樂曲的固定拍,但舞蹈動作的創編還是有些缺乏,動作的協調性和優美性也有所欠缺。

  目標:

  1. 欣賞民族音樂,感受歌曲的歡快。

  2. 通過集體舞蹈,感受五拍子曲風,并用肢體表現后兩拍。

  3. 認識民族樂器葫蘆絲,并用道具進行模擬表演。

  準備:鈴鼓、葫蘆絲圖片、沙錘

  重點:掌握歌曲的五拍子曲風。

  難點:后兩拍肢體創編與演奏。

  過程:

  一、故事導入:嫦娥在吳剛和玉兔的幫助下,終于拿到了解藥,準備回到地面上,這時地面上的人們為了歡迎嫦娥,準備了一場篝火晚會。讓我們一起跟著音樂,去看看篝火晚會的情景吧!

  二、音樂活動

  (一)音樂律動

  1.全體圍坐,教師帶領幼兒拍腿感應固定拍,并于每小節最后兩拍拍手。

  2. 提問:你覺得這首樂曲給你什么感覺?你發現它有什么特點嗎?

  引導幼兒觀察拍了幾下腿,拍了幾下手?從而感受五拍子的組合模式(3+2)。

  3.教師提問:除了拍腿之外,還可以在哪些肢體拍出后兩拍的節奏?(拍肩、拍頭等)

  4. 請幼兒配合音樂試一試。

  (二)集體舞

  1. 教師帶領幼兒跳集體舞,感受五拍子曲風。

  (1)教師示范彝族舞的基本動作,與后兩拍瞪腳。

  (2)幼兒原地感受,學跳彝族舞。

  (3)全體幼兒圍圈站立,一起學跳彝族舞。

  2.    幼兒兩人一組表演。

  (1)兩位老師示范動作:一人拿鈴鼓,另一人在后兩拍拍鈴鼓。

  (2)幼兒自愿結組,嘗試跳雙人舞。

  (三)模擬樂器演奏

  1.    教師出示葫蘆絲的圖片,幼兒認識其外形,聆聽音樂中葫蘆絲的音色,并模擬吹奏。

  2.    將幼兒分成兩組,分別持沙錘和打棒,伴隨音樂進行演奏。

  沙錘模擬葫蘆絲吹奏,打棒演奏后兩拍。

  反思:

  今天的活動是嫦娥奔月這個單元的最后一首曲子,活動重點是讓孩子們了解并掌握五拍子樂曲的曲風特點。

  通過近一階段在活動中的了解,我知道孩子們之前很少接觸過這種類型的音樂,穩定節奏感雖有所增強,但仍然有一小部分幼兒還是不能很準確的演奏出歌(樂)曲的固定拍,所以對于這次活動,我是有些顧慮和擔心的:感受五拍子樂曲,會不會對于我班的幼兒有點難?

  因此,為了更好的實現目標和重難點,在第一次欣賞音樂的時候,我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前三拍和后兩拍的不同,故意用了拍三下腿和拍兩下手的肢體動作,以為這樣孩子們就可以更清晰的區分出樂曲3+2的節奏特點,更準確的感受后兩拍。(北京老師來視導的時候曾經說過:孩子們第一次感受樂曲的時候,盡量不要用拍手的動作,因為這樣會影響孩子們對音樂的整體感受。)

  在接下來的欣賞中,我也是擔心孩子們不能準確的感受,所以一邊聽音樂,我一邊數著1、2、3、4、5,讓孩子們知道數到4和5的時候,是要拍手做動作的。(這樣做的結果,是使孩子們的動作和樂曲完全脫離了,孩子們雖然會數著數拍出后兩拍,但在之后聽音樂做動作的環節,又亂了。)

  在舞蹈創編的環節,我一直是按照教案中的進度在帶著孩子們跳集體舞、雙人舞,但是效果也不是很好。一方面孩子只要一起來活動,常規仍然會有點亂;另一方面是他們對五拍子樂曲的曲風根本就沒有掌握,所以做起動作來也就無法準確的表現音樂了。

  改進措施:

  1.在第一次欣賞音樂的時候,盡量不用拍手的動作,而是讓孩子們更完整的感受樂曲。

  2. 所有的活動都要和音樂結合在一起,脫離了音樂,就不是音樂活動了,奧爾夫活動雖然是玩兒,但最后還是要回歸到音樂的本身上去。

  3.要根據孩子的現有水平和臨時的表現,及時調整活動的內容,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照設計好的教案上。孩子們做起來有困難的地方,就可以換一種方式,最終也可以實現目標。

奧爾夫07堂《阿細跳月》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欣賞《阿細跳月》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阿細跳月》、了解彝族的音樂特點以及與他相關的風土人情,增強對祖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

  2、通過欣賞《阿細跳月》讓學生感受樂曲歡快跳躍的節奏特點,掌握節奏“ × × × ×”。

  3、能感受《阿細跳月》的基本情緒,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進行表演,并大膽的進行創編。

  教學重、難點:

  1、欣賞《阿細跳月》了解其音樂主題,掌握其典型節奏型。

  2、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進行表演,并大膽的進行創編。

  教具準備:

  課件,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律動導入:

  學生在《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聲中走進教室

  師:小朋友們,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還記得嗎?一起跟著唱一唱吧。

  (師生一起唱)

  師:彝家娃娃們能歌善舞,小朋友們,你們了解彝族嗎?

  二、介紹“彝族”(邊欣賞圖片邊介紹)

  彝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的服裝色彩艷麗,他們習慣佩戴很多首飾,這些首飾多是用金銀及玉石做成。彝族人們個個能歌善舞,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彝族“火把節”的熱鬧場面。

  彝族的“火把節”是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六,這天彝族人會身著盛裝,白天在一起搞一些慶祝活動,夜晚圍在一堆篝火周圍唱歌、跳舞。

  彝族的“火把節”場面?人?

  三、欣賞《阿細跳月》

  1、整體聆聽,初步感知。

  師:彝族盛大的火把節你想參加嗎?我們先聽聽彝族火把節的音樂有什么特點。 (聽音樂)

  師:這首曲子帶給你什么感受?

  生說。

  師:這首曲子熱烈,歡快,感覺像過節一樣,很熱鬧。

  2、學節奏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彝族火把節,感受這歡快的氣氛。

  (1)、出示節奏

  5/4 × × × ×

  (平時我們接觸的大多是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而這個五四拍我們的民族音樂常常用到它,它能夠很好的體現我們民族音樂的特點)

  (2)、學生互相討論,互相說一說節奏(邊劃拍邊說)

  分析:我們之前學過“×”是幾分音符?唱幾拍?“×”呢?

  那像“× × ×”的節奏我們叫它?

  (引導學生說出“切分節奏”)

  (3)、 師生交流,拍一拍節奏

  a、 師:你會拍這個節奏嗎?拍給旁邊的同學聽一聽。

  誰來試一試?

  師:拍得好不好?(好的話給與掌聲)

  我們一起來拍一次。(學生拍)

  b、 師:很好。聽老師拍一次。

  (教師拍,漸強)

  師:你覺得聲音有什么變化?

  生:由弱到強。(漸強)

  師:再聽一遍,聽聽是不是這個效果?

  你們來試一下?

  師:你會用同樣的方法來表現漸弱嗎?試一試

  生做。

  c、 師:除了我們剛剛用到的這種方式,你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現強弱變化?

  (學生說,并做一做)

  (4)、表現快慢

  師:剛才我們通過強弱表現了這個節奏,下面老師加上旋律唱一唱,聽!它又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說。

  師:我們來試試!

  4、 再次聆聽,繼續感知。

  師:你們表現的真棒!剛剛我們了解了這段音樂的特點,接下來再欣賞一遍,把你聽到的感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說唱一唱、動一動。

  四、 創作表現

  1、了解“阿細跳月”

  師:這就是彝族音樂中非常有名的《阿細跳月》。你知道“跳月”是干什么嗎?阿細又是什么意思呢?

  (師講“阿細跳月”的故事)

  傳說在很早的時候,阿細人住的地方發生了一場山火,大火燒了九天九夜,阿細人打了九天九夜還打不滅火,地面被大火燒得滾燙,打火的人就不斷地換著腳,或單只跳著打,大火終于撲滅了。為了慶祝勝利,大家吹起笛子、彈起三弦、拍著巴掌、摹仿打火時的樣子,換著腳跳舞。以后每逢豐收,在明媚的月光下,阿細人就載歌載舞地慶祝。后來漢族人就給他們的這種舞蹈 “阿細跳月”。你們想不想學“跳月舞”?

  2、學跳基本舞步

  左、右、左、蹬、蹬

  右、左、右、蹬、蹬

  (學會后跟著旋律跳一跳)

  3、舞蹈欣賞

  師: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段《阿細跳月》,看看他們有什么好動作?我們一起跟著跳一跳。

  4、師生隨樂舞蹈

  師:他們跳得好開心,我們也一起來。

  師:火把節沒有篝火可不行,老師這有幾把扇子,我想請幾個小朋友來用扇子表現篝火(邊說邊做動作)

  老師這還準備了鈴鼓,誰來敲響我們節日的鼓點?(邊說邊敲鈴鼓)

  我們其他人手拉手圍成一個圓來跳“跳月舞”。

  (師生同樂)

  5、

  學生在音樂聲中離開教室。

奧爾夫07堂《阿細跳月》教案 篇3

  年級:二年級

  課題:《阿細跳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舉例說明哪些民族是我們所熟悉的,從中使學生了解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

  2、從視覺上使學生了解彝族這一民族的風格特征。

  3、從聽覺上使學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樂型,掌握五拍節奏的特點及我國特色民族樂器的認識。

  教學重點: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樂合奏《阿細跳月》所帶來的旋律,介紹樂曲是由哪些民族樂器所演奏的。

  教學難點:5/8節拍的掌握及民族樂器的分辨。

  學生分析:

  創造學生的想象空間,使學生的想象思維大于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發揚我國傳統民間樂器的知識與文化,是小學音樂課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讓學生查閱和搜集有關我國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阿細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彌勒西山彝族阿細人之中。在節日或農閑的月夜里,阿細人喜歡在松林或空曠草坪上舉行“跳月”。參加者多為男女青年。小伙子們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樂器,邊奏邊舞;姑娘們則隨著音樂,邊拍手邊舞,至興高采烈時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點,全曲由do、mi、sol三個音組成,采用5/8節拍。演唱時,在每小節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兩旁吸氣。旋律活潑跳蕩,富于動感,特色鮮明。作曲家秦鵬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這一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寫成了這民樂合奏曲。

  教學準備:“哈利?波特”的魔杖、音樂課件、演奏的樂器、彝族服飾

  教學設計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發了同學們的討論,設計用有趣的魔杖給予學生神秘的暗示并激發學生的興趣,“請根據魔杖的提示尋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知識的線索,看看同學們誰的運氣最好,在準備的民族知識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師提前藏在學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讓學生趕快找到并揭開謎底,學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樂器、音樂、舞蹈、服飾、民族”等,找到教師提早準備的彝族素材。并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準備的民族知識。

  3、通過音樂使學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旋律,并進行詳細的段落分析,樂曲開始是彈撥樂、鑼鼓的輕輕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現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開始了,竹笛領奏出熱情奔放、歡騰跳躍的主題:這段主題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彈撥樂、弦樂及全奏多次反復出現,表現了多變的舞蹈姿態。第二部分作者將主題樂段作了移調處理,并進行幾次反復,與前面調性形成鮮明對比,好像健壯的小伙子們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樂又轉回原調,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個樂隊全奏,樂曲進入高潮,在樂隊全奏中展現了宏大的舞蹈場面,仿佛狂歡中的人們忘記了疲勞。最后的短小尾聲,是采用了主題樂段的最后兩拍擴充發展的,在漸強中結束全曲。

  4、通過樂器使學生了解這首旋律活潑跳蕩的《阿細跳月》,是由哪些樂器演奏的,教師準備一樣實物樂器,其余的樂器可用課件代替,準備的樂器可以讓學生輕輕地用手嘗試,使學生體驗拿到實物的樂趣。

  5、通過服飾使學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并延續“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學生在教室找到關于彝族的服飾及裝物品,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通過舞蹈使學生掌握5拍節奏型,先可以用簡單的手來表示,123拍不動,45拍拍手;然后加上腳,123用腳來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較強難度。

  7、結束,同學們安靜的等待和傾聽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節之夜”,教師用“哈利?波特”的魔杖變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間,請同學們聽著《阿細跳月》的旋律,穿著彝族服飾,跳著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請一位同學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來,融入到我們團結的大家庭里。

  8、弘揚民族文化精神。

奧爾夫07堂《阿細跳月》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欣賞樂曲《阿細條月》;了解彝族歌舞、服飾、傳說、節日;學跳彝族舞蹈《阿細跳月》的基本動作。

  2、集體相互配合營造表現“歡樂的火把節”的節慶歌舞場面。

  3、感受彝族的多彩文化,體驗集體合作的樂趣。

  教學重點

  欣賞彝族歌舞,感受彝族歌舞的快樂場景。

  教學難點

  彝族舞蹈《阿細跳月》五拍組成的三步弦的動作表現。

  解決辦法本課只學一個代表動作,并放慢速度示范,清晰的講解,對每個學生都做親自指導。

  教學準備中國地圖、西昌市圖片、VCD歌舞劇《月亮部落》、CD《阿細跳月》、彝族服飾、“月亮”夜光粘貼、紅彩綢。

  教學思路二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容易溜號;愛聽故事、活潑好動;因此本課教學采取動靜結合的方式,將傳說故事穿插在音樂舞蹈當中。即讓學生豐富了知識,又使課堂教學有序有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謎語師朗誦詩歌謎語《月亮》讓學生猜。

  (奶奶故事中一只盛滿神話的銀盤,媽媽歌謠中一艘載送美夢的小船。現在我心目中,一輪高懸的靶環,總有一天會用我的火箭,射中兒時的神話和夢幻。)

  2、歌唱表演《小小的船》“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的那首歌唱月亮的歌嗎?歌名是什么?”“一起來歌唱表演《小小的船》吧”。

  二、欣賞歌舞劇《月亮部落》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國家里有一個地方被稱作“月亮城”呢,你知道在那里嗎?

  師結合地圖的地理位置及相應的地方民俗圖片介紹四川省西昌市為什么被稱為“月亮城”。

  ……那里是彝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歌舞劇《月亮部落》描寫的就是彝族的傳說和故事。

  2、欣賞歌舞劇《月亮部落》

  安靜欣賞一段后請同學們跟著邊欣賞邊模仿跳一跳。

  3、討論舞蹈特點與服飾風格。

  4、師出示彝族服飾并穿上。

  三、歌舞《阿細跳月》

  1、故事《阿細跳月》

  2、師:老師穿這件衣服好看嗎?圍著老師席地而坐,聽老師講彝族人民跳月的故事好嗎?席地圍坐一圈,欣賞樂曲《阿細跳月》。

  3、討論樂曲風格特點。

  4、學跳《阿細跳月》基本舞步--三步弦。

  前五拍節奏為,前三拍往左平移跳躍三步,第四、五拍右腳空中蹬兩腳。5--10拍動作相同方向相反。五步組成的三步弦,雙臂擺動,按節拍擊掌的同時換腳跳三步,空中蹬兩腳。

  A學跳、指導

  B男女同學面對面跳一跳(背景音樂《阿細跳月》;

  阿細人跳舞時常常男女對跳,男生彈三弦或吹笛子,女生跳舞。)

  5、彝族火把節的傳說

  A你知道彝族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節日是什么節嗎?

  B誰能講彝族火把節的傳說和慶祝場景?

  C師總結講述傳說故事和節慶場景。

  (《阿細跳月》是阿細人在“火把節”時所特有的自娛性舞蹈。)

  6、歌舞《阿細跳月》--歡樂的火把節

  A將教室的窗簾擋上,課前棚頂貼的夜光“月亮”

  便出現亮光,營造特定的氣氛。

  B穿紅衣服的同學在圈內舞動紅彩帶,代表火堆。

  C男生將書卷成桶狀當作火把,兩手握舉,在內圈隨樂曲節奏順時針跑動。或模仿彈三弦、吹笛子的動作,順時針跑動。(阿細人跳舞時常常男生彈三弦或吹笛子,女生跳舞。)

  D女生與教師在外圈手拉手跳一跳“阿細跳月”的基本舞步。

奧爾夫07堂《阿細跳月》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 感受作品的風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現手法。

  2、 能聽辨樂曲中各種音色的變化,較熟練地演唱主題旋律。

  3、 了解相關的民俗風情,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加深對作品的印象,并樂于參與音樂活動。

  【教學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鋼琴

  學具:準備一些報紙或其它自制樂器的材料

  【教學重點

  重點是讓學生能感受彝族樂曲的風格特征,較熟練地演唱主題旋律。

  【教學難點

  難點是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并自己或以小組的形式來進行創作、表演。

  【教學課時】 1 課 時

  【教學方法

  1、 教法

  利用多媒體這一先進的教學設備,利用直觀教學法、聆聽法、講述法、唱奏法、談話法、詩畫舞結合法進行教學,力求做到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2、 學法

  針對本課的教學目的,要求學生注意配合老師積極活動。利用模唱法、聆聽法、練習法、比較法、討論法使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能學到掌握知識的方法,這也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設計意圖

  一、 節奏律動

  教師: 今天我們要一起外出,請跟上老師的節拍,可不要掉隊呀!

  拍 × ×

  合 右左 右左 右左 右

  念: 走 快點 快點 快點 走

  (合:拍手 右:右手拍腿 左:左手拍腿 )

  學生:模仿拍節奏

  教師:走的節奏是什么樣的?

  學生:部分學生起來走動,拍出走的節奏:

  × × × × ×……

  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拍出5/4拍的節拍的重音。

  > >

  × × × × × × × × × ×

  教師:哎!這邊還真有同學掉隊了,于是呼喊學生:

   × × × ×

  等等 我 呀 嗨 快跟 上

  (呼) (應)

  學生: 模仿拍節奏

  二、 導入

  1、 欣賞《阿細跳月》片段.

  教師:請大家根據下面這段音樂,判斷我們要去的地方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景?是什么因素會使你產生這種聯想?(播放音樂)

  學生:音樂歡快、熱烈,使人聯想到載歌載舞的歡慶場面.節奏感強、富于動感,與舞曲有關……

  教師:我們將要去彝族山寨參加他們的篝火晚會,先請大家將課前查找的有關資料進行交流。

  2、 討論交流

  (1) 彝族主要居住在我國云南、四川等省,有十幾個支系。阿細是居住在云南境內的彝族支系。

  (2) 火把節是彝族(西南少數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3) “跳月”是彝族阿細人的一種歌舞形式。(播放彝族“跳月”的音樂。)并了解基本舞步。

  三、 授新課

  1、 板書:《阿細跳月》。

  2、 完整欣賞《阿細跳月》。(播放音樂)

  3、 討論歸納:

  教師:你們能找出剛才所練習過的節奏嗎?

  學生:節奏(1)是引子部分的節奏型并以固定低音的形式經常出現在伴奏聲部。(聽相關部分內容)節奏(3)是旋律的節奏型。(出示節奏譜)

  5/4 × × × ×|

  教師:節奏(2)是5/4拍的固定節拍,也是跳月這種舞蹈風格的獨特之所在。

  4、分析、練唱。

  教師:我們一起來哼唱一下主旋律。(唱)

  1=G 5/4

  你們能將它的主要特點歸納出來嗎?

  學生:旋律主要由5、1、3三個音組成,每句的句末相同。

  練唱旋律:

  5 1 3 1 3 5 2 1 |… …

  () (

  教師:還有補充嗎?

  學生:結構歸整、勻稱,由四個樂句組成,每句的節奏相同……

  5、聽音樂分聲部拍節奏

  5/4 × × |

   × × × ×|

  × × × × × |

  6、討論

  教師:你們注意到音樂中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相同的?

  學生:旋律是不斷反復,而演奏的樂器經常變換。

  教師:能聽出什么樂器在演奏嗎?

  學生:有二胡、竹笛……有時是一件樂器在演奏,有時是很多樂器一起演奏。

  (老師就學生不熟悉的樂器音色如:笙、高胡與二胡的區別等進行講解和比較,使學生能分辨民族樂隊中幾種主要樂器的音色)

  7、完整欣賞《阿細跳月》(播放課件)

  教師:下面我們將再一次地欣賞這首作品。在聽的過程中,請你們用自制的樂器共同來參與模擬演奏,可準備一些報紙或其他的材料,讓學生動手制作。同時請1-2名同學出來,記錄出各種樂器演奏時所表現的順序。

  8、討論檢查學生記錄的結果,出示結構圖(電腦課件)

  引 竹 合 彈 二 高 笙 竹 彈 合 竹 合 尾

  子 笛 奏 撥 胡 胡 笛 撥 奏 笛 奏 聲

  教師:樂曲中為什么有這么多的變化?這些變化使你聯想到了什么?

  學生:聯想到不同的舞蹈場景、不同的舞姿、不同年齡的人……

  教師:你們還能注意到音樂中其他的變化嗎?

  學生:后部分漸快、漸強,將樂曲推向高潮。

  9、歸納。

  民樂合奏《阿細跳月》是作曲家、指揮家彭修文根據彝族民間歌舞“跳月”的素材編寫創作的。旋律素材簡潔,節奏富于動感。作品采用固定主題多次變化重復的結構,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的變化對比,表現了“跳月”時歡快、熱烈的歌舞場面。

  下面我們再來欣賞幾種形式的《阿細跳月》。

  (播放課件――音頻、合唱和視頻,學生看彝族人舞蹈并學跳基本動作)

  四、 創作表演

  教師:我們再次聽到的將是由你們自己設計并擔任表演的《阿細跳月》,請你們自己組合,分小組討論、設計、練習。

  1、 小組活動(老師分別參與各小組的討論和設計活動)

  2、 各小組表演。

  五、 課堂小結

  教師:今天我們共欣賞了哪幾種形式的“跳月”?

  學生:有阿細人自己跳的“跳月”,有舞蹈《阿細跳月》有器樂曲《阿細跳月》,有合唱《阿細跳月》,還有我們自己表演的《阿細跳月》。

  教師:這幾種“跳月”各有哪些特點?

  學生:1、彝族人的“跳月”是大家一起跳,音樂比較簡單。

  2、舞臺上的“跳月”是經過加工的藝術作品,服飾鮮艷,舞蹈動作是經過設計的。

  3、樂隊演奏的“跳月”是通過不同的音響來表現的,它需要我們根據音樂進行聯想……

  教師:這節課使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請你們自己來進行總結、提問和評價。

  (學生活動,做點評)

  教師:音樂是人們認識一個民族文化的窗口。“跳月”是阿細人表達情感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我們也隨著《阿細跳月》走進了彝族山寨。現在就讓我們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去分享他們的快樂吧!

  (播放音樂,師生一起隨著音樂“跳月”,在歡快的歌舞中結束課)

  以語言節奏律動,讓學生感受5/4拍的節拍規律和掌握樂曲中兩種典型的彝族樂曲節奏型,為欣賞樂曲做好鋪墊。

  (本課難點

  讓學生在簡單的走路中掌握難點。

  引導學生關注音樂,展開聯想,歸納出對《阿細跳月》主旋律的總體印象。

  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相關內容,為教學創設意境,使學生能“走進”彝族山寨,了解相關的民俗風情。

  通過聽、辨、憶、分析等活動,使學生認識《阿細跳月》的主旋律及其主要特征。這也是本課欣賞教學的一個重點。

  師生用接龍的方式練唱主旋律,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旋律的認識。

  (重點

  學生分成三組,以節奏律動參與欣賞,使之能熟記音樂的旋律。使學生對彝族旋律的典型節奏有個更深刻的認識。

  引導學生關注音樂的結構及音色、織體的變化,培養學生橫向與縱向的聽辨能力。

  讓學生“加入”到樂隊中更進一步的關注各種音色的變化和它的表現作用。

  啟發學生根據音樂展開想象。

  關注力度、速度的變化。

  (課堂延伸

  了解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主要的表現手法。

  (難點

  拓寬視野,讓學生了解各種形式的《阿細跳月》。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參與音樂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和合作意識。

  學生自己總結、評價所學的內容。

  首尾呼應

  附板書設計

  節奏訓練

  拍 × ×

  合 右左 右左 右左 右

  念: 走 快點 快點 快點 走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等 我 呀 嗨 快跟 上

  (呼) (應)

  《阿細跳月》

  典型節奏

  5/4 × × × ×|

  聽音樂分聲部拍節奏:

  5/4 × × |

   × × × × |

  × × × × × |

奧爾夫07堂《阿細跳月》教案 篇6

  教學內容:《阿細跳月》

  教學目的:

  1、欣賞《阿細跳月》,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感受音樂,提高學生的表現力和想象力。

  2、通過教學,啟發學生用身體地動作感受彝族民歌地特有韻味。

  教學重難點:

  能積極參與音樂活動。

  教具準備:

  錄音機。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聽音樂進入教室,師生歌唱問好。

  二.節奏練習:

  1、: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條節奏,誰愿意讀一讀?

  2、找學生讀。

  3、讓學生邊拍節奏邊讀。

  4、根據節奏創編動作。

  三、新課導入

  1、(出示圖畫,學生描述并理解,教師引導。)

  師:晚上的景色美嗎?老師這兒有二個對形圖分別像什么?生:月亮、花等等。

  師:“月亮婆婆露出笑臉放射出光”,聽賞《月亮月光光》請你們用動作和表情來告訴老師。

  2、了解彝族的特點

  1):小朋友們歡快地舞蹈把一些小客人引來了,這些小客人穿著漂亮地民族服裝,你知道他們從哪里來的?是哪個民族的小朋友嗎?

  2)教師出示投影片,讓學生辨認。

  3)教師向學生介紹彝族。

  3、感受音樂階段:

  1):聽彝族小朋友為我們帶來了一段音樂,它表現了怎樣地情緒?

  2)再聽:讓學生用動作感受出節奏。

  3)再聽:讓學生邊聽邊哼唱音樂。

  4)教師啟發:你們聽彝族小朋友跳得多高興啊,你們愿意和他們一起跳起來嗎?

  5)邊聽音樂邊看插圖,學幾個彝族舞蹈的動作隨音樂表演(用動作來感受音樂,培養學生大方、自信、樂觀的性格。)

  課堂:這節課同學們做得真好!繼續努力吧!

  教后反思:

  學生喜歡學跳彝族舞蹈的動作,并能隨著進行音樂表演,用動作來感受音樂,培養學生大方、自信、樂觀的性格。并能根據音樂用舞蹈動作及表情把這迷人的景色表現出來

  板書設計

奧爾夫07堂《阿細跳月》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舉例說明哪些民族是我們所熟悉的,從中使學生了解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

  2、從視覺上使學生了解彝族這一民族的風格特征。

  3、從聽覺上使學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樂型,掌握五拍節奏的特點及我國特色民族樂器的認識。

  教學重點:

  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樂合奏《阿細跳月》所帶來的旋律,介紹樂曲是由哪些民族樂器所演奏的。

  教學難點:

  5/8節拍的掌握及民族樂器的分辨。

  學生分析:

  創造學生的想象空間,使學生的想象思維大于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發揚我國傳統民間

  樂器的知識與文化,是小學音樂課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讓學生查閱和搜集有關我國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

  《阿細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彌勒西山彝族阿細人之中。在節日或農閑的月夜里,阿細人喜歡在松林或空曠草坪上舉行“跳月”。參加者多為男女青年。小伙子們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樂器,邊奏邊舞;姑娘們則隨著音樂,邊拍手邊舞,至興高采烈時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點,全曲由do、mi、sol三個音組成,采用5/8節拍。演唱時,在每小節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兩旁吸氣。旋律活潑跳蕩,富于動感,特色鮮明。作曲家秦鵬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這一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寫成了這民樂合奏曲。

  教學準備:“哈利·波特”的魔杖、音樂課件、演奏的樂器、彝族服飾

  教學設計: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發了同學們的討論,設計用有趣的魔杖給予學生神秘的暗示并激發學生的興趣,“請根據魔杖的提示尋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華民族音樂知識的線索,看看同學們誰的運氣最好,在準備的民族知識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師提前藏在學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讓學生趕快找到并揭開謎底,學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樂器、音樂、舞蹈、服飾、民族”等,找到教師提早準備的彝族素材。并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準備的民族知識。

  3、通過音樂使學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旋律,并進行詳細的段落分析,樂曲開始是彈撥樂、鑼鼓的輕輕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現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開始了,竹笛領奏出熱情奔放、歡騰跳躍的主題:這段主題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彈撥樂、弦樂及全奏多次反復出現,表現了多變的舞蹈姿態。第二部分作者將主題樂段作了移調處理,并進行幾次反復,與前面調性形成鮮明對比,好像健壯的小伙子們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樂又轉回原調,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個樂隊全奏,樂曲進入高潮,在樂隊全奏中展現了宏大的舞蹈場面,仿佛狂歡中的人們忘記了疲勞。最后的短小尾聲,是采用了主題樂段的最后兩拍擴充發展的,在漸強中結束全曲。

  4、通過樂器使學生了解這首旋律活潑跳蕩的《阿細跳月》,是由哪些樂器演奏的,教師準備一樣實物樂器,其余的樂器可用課件代替,準備的樂器可以讓學生輕輕地用手嘗試,使學生體驗拿到實物的樂趣。

  5、通過服飾使學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并延續“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學生在教室找到關于彝族的服飾及裝物品,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通過舞蹈使學生掌握5拍節奏型,先可以用簡單的手來表示,123拍不動,45拍拍手;然后加上腳,123用腳來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較強難度。

  7、結束,同學們安靜的等待和傾聽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節之夜”,教師用“哈利·波特”的魔杖變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間,請同學們聽著《阿細跳月》的旋律,穿著彝族服飾,跳著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請一位同學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來,融入到我們團結的大家庭里。

  8、弘揚民族文化精神。

  “阿細”是彝族一支系的名稱。阿細跳月原稱阿細跳樂,是阿細人舉行各種慶典必不可少的舞蹈,娛樂、交際和擇偶的重要媒介。阿細人自稱“高斯比”,意為“高興地跳”,也稱“跳大三弦”。起源于彌勒縣西山可邑村的彝族阿細支系。據調查,阿細人跳樂至少有200年的歷史,它的來歷無文字記載,民間有多種傳說,但都與火有關。阿細跳月的形成大體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早期的跳樂,男女老少皆宜,可同場起舞,為2/4節拍,舞步簡單;發展到第二階段時,男女只獨腳顛跳,為5/4節拍,即為現在的阿細老人舞;發展到第三階段為青年舞,動作和樂曲熱烈奔放,為男女青年對舞。阿細跳月時的助舞樂器主要是笛和三弦。 1946年,西南聯大部分師生及彌勒、路南兩縣在昆明求學的葬族學生到路南圭山和彌勒西山的彝族地區采風。聯大師生看到阿細跳樂總是在月夜進行,于是將“跳樂”改為“跳月”。

  此后,經過舞步的不斷改創和規范,樂曲方面也不斷提高完善。新中國成立后,激情似火的阿細跳月,跳到了全國和國外,曾先后參加過國慶慶祝活動演出,世界青年聯歡節,全國少數民族文藝調演,中國藝術節等以及一些重大運動會、博覽會上的演出。真是“跳得山歡水也樂,跳得云舞天也旋,跳得百鳥飛來看,跳得滿山荼花開”。1986年,美國樂壇把《阿細跳月》樂曲列為最受歡迎的世界十大樂曲之一。 。

奧爾夫07堂《阿細跳月》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感受彝族“跳月”獨有的歡快、熱烈情緒,體會音樂所表現阿細人跳月時的歡樂情景,并樂于與同伴一起分享音樂的喜悅。

  【過程與方法】

  完整而充分的聆聽歌曲,初步了解彝族的風土人情,能夠說出樂曲當中的主要樂器。

  【知識與技能】

  能夠認識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并能聽辨其音色。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能夠感受民樂合奏《阿細跳月》熱烈紅火的風格特點,根據旋律感受音樂的變化。

  【難點】

  能夠認識樂曲當中出現的中國民族樂器,并能聽辨其音色。

  三、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老師講解《阿細跳月》的背景故事

  遠古時代,人類不知道怎樣用火,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有一天雷電擊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場大火,很多野獸被燒死,人們吃了,感到味道鮮美。從此才會用火燒肉充饑,燒起火來取暖。但在那風吹雨淋又沒有房屋棲身的原始生活中,要保存住一點火種,確實非常困難。暴雨一來,火種被澆滅了。沒有火了,人們就得挨凍,吃生肉喝冷水,給生活帶來不少的困難。有一天,人們在山上狩獵時,又冷又餓,實在支持不住了,便紛紛靠在樹上休息。有個名叫“木鄧”的小伙子,卻騎在一根朽木上面,邊休息,邊拾起一根細木棍兒,使勁地向朽木上鉆。鉆著鉆著突然從朽木中鉆出火來了。火的再度出現,使人們欣喜若狂。大家拾柴架火,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紅,烤得人體冒煙。于是圍著篝火,邊烤邊跳。這就是阿細跳月的最初起源。人們稱之為“木鄧比”,意為“跳篝火”。

  而現如今阿細跳月像一朵盛開在云嶺高原上妍麗的山茶花,美麗著一方神奇的紅土地,今天我們一起進入這個神奇的地方去聆聽《阿細跳月》。

  由此導入新課。

  (二)初步感知

  1.聆聽全曲,教師提問:聽完之后,同學們能夠從音樂的情緒、旋律的特點、力度速度的變化說說你的感受,同時也能夠把自己的感受用身體動作表現出來。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樂隊全奏中展現了宏大的舞蹈場面,仿佛狂歡中的人們忘記了疲勞,情緒熱情奔放,歡騰跳躍,速度也逐漸加快將熱鬧歡騰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2.教師再次帶領學生聆聽歌曲,并且學生分享課前收集到的資料說說什么是阿細跳月?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阿細跳月阿細語稱“嘎斯比”,即“歡樂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

  (三)探究學習

  1.聆聽樂曲第一部分部分,教師提問:感覺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由哪些樂器勾畫出了這樣場面?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第一樂段主題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彈撥樂、弦樂及全奏多次反復出現,表現了多變的舞蹈姿態。

  2.教師展示一些民族樂器的圖片同時播放民族樂器的音色并用不同顏色的色塊表示樂器音色。

  請學生聆聽各種民族樂器的音色,并能與其顏色對應的色塊連接起來。

  3.再次引導學生聆聽第二樂段,同時詢問學生:與第一部分在音域方面有什么樣的區別,這樣的設置刻畫了怎樣的形象?

  學生舉手做出回答。

  教師總結:第二部分作者將主題樂段作了移調處理,并進行幾次反復,與前面調性形成鮮明對比,好像健壯的小伙子們跳起了粗放的舞步。

  4.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聆聽第三部分并詢問學生有什么樣的區別?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第三部分音樂又轉回原調,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個樂隊全奏,樂曲進入高潮,在樂隊全奏中展現了宏大的舞蹈場面,仿佛狂歡中的人們忘記了疲勞。

  5.在歌曲最后教師播放尾聲,讓同學們分享一下舞會結束后人們的心情是怎樣的。

  學生在聆聽過后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最后的短小尾聲,是采用了主題樂段的最后兩拍擴充發展的,在漸強中結束全曲。讓我們感受到人們激動愉悅的心情。

  6.最后完整的聆聽全曲感受,熱情濃郁的音樂氣氛。

  7.教師帶領學生哼唱主題旋律,體會在月色的籠罩中,篝火的映照下人民熱烈歡騰的興趣。

  (四)拓展延伸

  以四人為一小組為《阿細跳月》創編舞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并為優秀的小組頒獎。

  (五)小結作業

  在彌勒這塊美麗神奇的紅土地上,多彩多姿的民歌像山里的泉水一樣甜,絢麗浪漫的舞蹈像山里的流嵐一般美。居住在西山地區彝族支系阿細人的集體舞蹈“阿細跳月”,是出落這歌舞海洋中一枝獨秀的山茶花。它像清爽的山風,像歡快的山溪,像燃燒的火把,半個多世紀以來久跳不衰,美名播四海,備受國內文藝界和國際友人的青睞。所以希望同學們能夠將這份芬芳永遠的傳遞下去,做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奧爾夫07堂《阿細跳月》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欣賞民族音樂,感受歌曲的歡快。

  2、通過集體舞蹈,感受五拍子曲風,并用肢體表現后兩拍。

  3、認識民族樂器葫蘆絲,并用道具進行模擬表演。

  4、學唱歌曲,掌握斷頓、歡快和連貫、舒緩的不同演唱方法。

  5、感知多媒體畫面的動感,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鈴鼓、葫蘆絲圖片、沙錘

  活動重難點:

  掌握歌曲的五拍子曲風。

  后兩拍肢體創編與演奏。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嫦娥在吳剛和玉兔的幫助下,終于拿到了解藥,準備回到地面上,這時地面上的人們為了歡迎嫦娥,準備了一場篝火晚會。讓我們一起跟著音樂,去看看篝火晚會的情景吧!

  二、音樂活動

  (一)音樂律動

  1、全體圍坐,教師帶領幼兒拍腿感應固定拍,并于每小節最后兩拍拍手。

  2、提問:你覺得這首樂曲給你什么感覺?你發現它有什么特點嗎?

  引導幼兒觀察拍了幾下腿,拍了幾下手?從而感受五拍子的組合模式(3+2)。

  3、教師提問:除了拍腿之外,還可以在哪些肢體拍出后兩拍的節奏?(拍肩、拍頭等)

  4、請幼兒配合音樂試一試。

  (二)集體舞

  1、教師帶領幼兒跳集體舞,感受五拍子曲風。

  (1)教師示范彝族舞的基本動作,與后兩拍瞪腳。

  (2)幼兒原地感受,學跳彝族舞。

  (3)全體幼兒圍圈站立,一起學跳彝族舞。

  2、幼兒兩人一組表演。

  (1)兩位老師示范動作:一人拿鈴鼓,另一人在后兩拍拍鈴鼓。

  (2)幼兒自愿結組,嘗試跳雙人舞。

  (三)模擬樂器演奏

  1、教師出示葫蘆絲的圖片,幼兒認識其外形,聆聽音樂中葫蘆絲的音色,并模擬吹奏。

  2、將幼兒分成兩組,分別持沙錘和打棒,伴隨音樂進行演奏。

  沙錘模擬葫蘆絲吹奏,打棒演奏后兩拍。

  活動反思:

  今天的活動是嫦娥奔月這個單元的最后一首曲子,活動重點是讓孩子們了解并掌握五拍子樂曲的曲風特點。

  通過近一階段在活動中的了解,我知道孩子們之前很少接觸過這種類型的音樂,穩定節奏感雖有所增強,但仍然有一小部分幼兒還是不能很準確的演奏出歌(樂)曲的固定拍,所以對于這次活動,我是有些顧慮和擔心的:感受五拍子樂曲,會不會對于我班的幼兒有點難?

  因此,為了更好的實現目標和重難點,在第一次欣賞音樂的時候,我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前三拍和后兩拍的不同,故意用了拍三下腿和拍兩下手的肢體動作,以為這樣孩子們就可以更清晰的區分出樂曲3+2的節奏特點,更準確的感受后兩拍。(北京老師來視導的時候曾經說過:孩子們第一次感受樂曲的時候,盡量不要用拍手的動作,因為這樣會影響孩子們對音樂的整體感受。)

  在接下來的欣賞中,我也是擔心孩子們不能準確的感受,所以一邊聽音樂,我一邊數著1、2、3、4、5,讓孩子們知道數到4和5的時候,是要拍手做動作的。(這樣做的結果,是使孩子們的動作和樂曲完全脫離了,孩子們雖然會數著數拍出后兩拍,但在之后聽音樂做動作的環節,又亂了。)

  在舞蹈創編的環節,我一直是按照教案中的進度在帶著孩子們跳集體舞、雙人舞,但是效果也不是很好。一方面孩子只要一起來活動,常規仍然會有點亂;另一方面是他們對五拍子樂曲的曲風根本就沒有掌握,所以做起動作來也就無法準確的表現音樂了。

  改進措施:

  1、在第一次欣賞音樂的時候,盡量不用拍手的動作,而是讓孩子們更完整的感受樂曲。

  2、所有的活動都要和音樂結合在一起,脫離了音樂,就不是音樂活動了,奧爾夫活動雖然是玩兒,但最后還是要回歸到音樂的本身上去。

  3、要根據孩子的現有水平和臨時的表現,及時調整活動的內容,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照設計好的教案上。孩子們做起來有困難的地方,就可以換一種方式,最終也可以實現目標。

奧爾夫07堂《阿細跳月》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能夠喜歡彝族的歌舞并以多種形式參與表現活動。

  2、了解《阿細跳月》的風格特征,背唱主題旋律,能夠聽辨樂曲中各種樂器的音色。

  3、學習五拍子,掌握“跳月”基本節奏型,學習“跳月”基本舞步。

  [教學重難點]

  1、感受《阿細跳月》的風格特征。

  2、掌握“跳月”的基本節奏型及其基本舞步。

  [教學過程]

  導入:

  一、師引言: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風格與特點。接下來就請同學們仔細聆聽音樂,說說下面音樂表現的是哪個民族?并說出每首音樂的風格特點。

  1、播放《月光下的鳳尾竹》:(委婉、柔美、抒情)

  2、播放《青春舞曲》:(歡快、活躍、熱情)

  3、對兩首音樂的風格特點進行對比。

  4、播放《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這是一首彝族歌曲。是影片《阿詩瑪》的插曲。說到彝族,同學們,有關彝族的知識又知道多少呢?(討論交流)

  (彝族知識、彝族節目(火把節)、彝族舞蹈(阿細跳月)“跳月”是彝族阿細人的一種歌舞形式,因在月光下跳舞而得名。)

  ①、中國最著名的發射地西昌。

  ②、彝族人的民居叫土掌房,彝族姑娘喜歡戴一種雞冠式繡花帽。

  師:彝族對大家來說可能還比較陌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彝族。一起參加彝族的火把節。說到走,你覺得走路時的節奏是怎樣的?()師:拍手→(由慢到快);

  5、大家和老師一起來練習幾條節奏。

  6、當節奏由慢到快時,老師發現有部分同學掉隊了,沒跟上節奏,這時他們說道等等我呀,嗨快跟上,節奏是怎樣的?

   × × × ×

  等等我呀嗨快跟上(要求分兩組配合,由慢至快)。掉隊的同學,終于趕了上來,那就讓我們繼續前進吧!在我們前進路上傳來了一段音樂。

  接下來請大家跟著老師走進彝族的舞蹈《阿細跳月》。

  二、新課教學

  1、出現課題《阿細跳月》

  2、完整欣賞《阿細跳月》

  師:聆聽彭修文根據彝族民間歌舞“跳月”的素材而創編,作曲家、指揮家的民樂合奏《阿細跳月》

  師:a.你們能找出剛才所練習過的節奏嗎?× × × × ×

  (五拍的固定節拍,是“跳月”這種舞蹈風格所特有的)

  b.主題音樂由哪些樂器演奏的?

  c.分析、練唱

  (1)哼唱旋律、歸納主要特點:

  a.旋律主要由5 1 3三個音組成,每句句未相同

  b.結構規整,共由4個樂句構成,四句的節奏都相同:(是民樂合奏《阿細跳月》的一種節奏型。)

  (2)拍節奏哼唱旋律

  3、聽音樂片段,注意思考

  ①同一主題旋律運用了不同的樂器演奏,那你能聽出都有哪些樂器嗎?(二胡、竹笛……)

  ②聽不同樂器演奏的主題部分。

  4、聆聽全曲,按順序記錄下樂器出現的順序。

  引竹合彈二高笙彈竹合尾

  子笛奏撥胡胡撥笛奏聲

  5、樂曲中為什么有這么多的變化?這么多的變化使你聯想到什么?

  ①聯想到不同的舞蹈場景、不同的舞姿、不同的年齡的人。

  ②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的變化對比,表現“跳月”時歡快、熱烈的歌舞場面。

  6、樂曲中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樂器來演奏同一主題旋律,這些變化音色使你聯想到了什么?除此變化之外,你還注意到哪些變化?(樂曲后部分漸快、漸強,將樂曲推至高潮)。

  7、欣賞彝族舞蹈《阿細跳月》

  (同學們,你們見過“跳月”呢?它的基本舞步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先睹為快。)

  師:教授基本舞步。師生一起隨音樂學跳基本舞步。

  8、請學生根據《阿細跳月》的基本節奏和骨干音創作一首新的舞曲。

  三、教師小結:

  音樂是人們認識民族文化的窗口,今天我們通過這節課走進彝族山寨,了解了不同的“跳月”形式,真心希望大家能喜歡“跳月”喜歡彝族音樂。

奧爾夫07堂《阿細跳月》教案 篇11

  教學內容:

  欣賞《阿細跳月》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阿細跳月》、了解彝族的音樂特點以及與他相關的風土人情,增強對祖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

  2、通過欣賞《阿細跳月》讓學生感受樂曲歡快跳躍的節奏特點,掌握節奏“ × × × ×”。

  3、能感受《阿細跳月》的基本情緒,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進行表演,并大膽的進行創編。

  教學重、難點:

  1、欣賞《阿細跳月》了解其音樂主題,掌握其典型節奏型。

  2、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進行表演,并大膽的進行創編。

  教具準備:

  課件,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律動導入:

  學生在《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聲中走進教室

  師:小朋友們,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還記得嗎?一起跟著唱一唱吧。

  (師生一起唱)

  師:彝家娃娃們能歌善舞,小朋友們,你們了解彝族嗎?

  二、介紹“彝族”(邊欣賞圖片邊介紹)

  彝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的服裝色彩艷麗,他們習慣佩戴很多首飾,這些首飾多是用金銀及玉石做成。彝族人們個個能歌善舞,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彝族“火把節”的熱鬧場面。

  彝族的“火把節”是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六,這天彝族人會身著盛裝,白天在一起搞一些慶祝活動,夜晚圍在一堆篝火周圍唱歌、跳舞。

  彝族的“火把節”場面?人?

  三、欣賞《阿細跳月》

  1、整體聆聽,初步感知。

  師:彝族盛大的火把節你想參加嗎?我們先聽聽彝族火把節的音樂有什么特點。 (聽音樂)

  師:這首曲子帶給你什么感受?

  生說。

  師總結:這首曲子熱烈,歡快,感覺像過節一樣,很熱鬧。

  2、學節奏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彝族火把節,感受這歡快的氣氛。

  (1)、出示節奏

  5/4 × × × ×

  (平時我們接觸的大多是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而這個五四拍我們中國的民族音樂常常用到它,它能夠很好的體現我們民族音樂的特點)

  (2)、學生互相討論,互相說一說節奏(邊劃拍邊說)

  分析:我們之前學過“×”是幾分音符?唱幾拍?“×”呢?

  那像“× × ×”的節奏我們叫它?

  (引導學生說出“切分節奏”)

  (3)、 師生交流,拍一拍節奏

  a、 師:你會拍這個節奏嗎?拍給旁邊的同學聽一聽。

  誰來試一試?

  師:拍得好不好?(好的話給與掌聲)

  我們一起來拍一次。(學生拍)

  b、 師:很好。聽老師拍一次。

  (教師拍,漸強)

  師:你覺得聲音有什么變化?

  生:由弱到強。(漸強)

  師:再聽一遍,聽聽是不是這個效果?

  你們來試一下?

  師:你會用同樣的方法來表現漸弱嗎?試一試

  生做。

  c、 師:除了我們剛剛用到的這種方式,你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現強弱變化?

  (學生說,并做一做)

  (4)、表現快慢

  師:剛才我們通過強弱表現了這個節奏,下面老師加上旋律唱一唱,聽!它又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說。

  師:我們來試試!

  4、 再次聆聽,繼續感知。

  師:你們表現的真棒!剛剛我們了解了這段音樂的特點,接下來再欣賞一遍,把你聽到的感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說唱一唱、動一動。

  四、 創作表現

  1、了解“阿細跳月”

  師:這就是彝族音樂中非常有名的《阿細跳月》。你知道“跳月”是干什么嗎?阿細又是什么意思呢?

  (師講“阿細跳月”的故事)

  傳說在很早的時候,阿細人住的地方發生了一場山火,大火燒了九天九夜,阿細人打了九天九夜還打不滅火,地面被大火燒得滾燙,打火的人就不斷地換著腳,或單只跳著打,大火終于撲滅了。為了慶祝勝利,大家吹起笛子、彈起三弦、拍著巴掌、摹仿打火時的樣子,換著腳跳舞。以后每逢豐收,在明媚的月光下,阿細人就載歌載舞地慶祝。后來漢族人就給他們的這種舞蹈取名 “阿細跳月”。你們想不想學“跳月舞”?

  2、學跳基本舞步

  左、右、左、蹬、蹬

  右、左、右、蹬、蹬

  (學會后跟著旋律跳一跳)

  3、舞蹈欣賞

  師: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段《阿細跳月》,看看他們有什么好動作?我們一起跟著跳一跳。

  4、師生隨樂舞蹈

  師:他們跳得好開心,我們也一起來。

  師:火把節沒有篝火可不行,老師這有幾把扇子,我想請幾個小朋友來用扇子表現篝火(邊說邊做動作)

  老師這還準備了鈴鼓,誰來敲響我們節日的鼓點?(邊說邊敲鈴鼓)

  我們其他人手拉手圍成一個圓來跳“跳月舞”。

  (師生同樂)

  5、小結

  學生在音樂聲中離開教室。

奧爾夫07堂《阿細跳月》教案 篇12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通過欣賞民樂合奏《阿細跳月》,記憶樂曲的旋律主題。感受樂曲的情緒和旋律特點,學習彝族“跳月”的基本動作。

  教學過程:

  1、導入:欣賞樂曲《快樂的羅梭》。

  提間:有誰知道這首樂曲的名字?它是我國哪個少數民族的舞曲?

  這是我們在一年級的欣賞的彝族舞曲《快樂的羅梭》。今天我們再欣賞一首彝族樂曲《阿細跳月》。

  2、初聽樂曲,體驗樂曲的情緒。(熱烈)

  3、介紹樂曲名稱:

  阿細是彝族的一個支系,聚居在云南省紅河州彌勒縣的西山一帶。阿細人能歌善舞,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稱“跳月”。“阿細跳月”是他們最喜愛、最普及的民間優秀集體舞蹈之一。

  4、視唱樂曲主題:

  掌握5/4的節拍特點:體會樂曲的旋律特點。

  以加do、mi、sol為主要旋律音,沒有出現fa、xi兩個音:每一小節的最后兩拍都是由521組成。

  5、運用課堂樂器,演奏樂曲主題。

  6、再聽樂曲:

  在521處拍手。

  7、再聽樂曲:這個主題在樂曲中出現了多少次?(14次)

  8、分段欣賞:

  ①第一部分:主題出現幾次?每一次有什么變化?(高音笛、三弦、全奏等)

  ②第二部分:主題出現幾次?音色有什么變化?

  ③第三部分:主題出現幾次?速度有什么變化?

  9、欣賞舞蹈《阿細跳月》

  l0、教授彝族跳月的基本步伐:

  右腳右側一步,左腳跟到右腳,右腳再右側一步.左腳向右腳方向空中蹬兩拍。

  左腳左側一步,右腳跟到左腳,左腳再左側一步.右腳向左腳方向空中蹬兩拍。

  學生兩排相對,方向可相對或相反,空中蹬腳兩拍,擊掌兩次。

  11、在《阿細跳月》的樂曲聲中,邊舞邊唱(拍手處:嗨嗨)。

  12、課外拓展:收集典型少數民族的舞蹈資料,學習一種民族典型的舞蹈動作。

  教學反思

  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學生能安靜聆聽音樂,并積極參與體驗樂曲帶給人們的不同情緒。學生能運用肢體語言表現樂曲熱烈歡快的情緒。

奧爾夫07堂《阿細跳月》教案(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奧爾夫教學法課例:《小馬過河》小音樂劇(通用12篇)

    講故事人:從前,有只小白馬,和他的媽媽一起住在一間小磨房里。馬媽媽每天磨面,然后給河對面的張爺爺送去,拿到集市上賣。(音樂:馬媽媽的音樂)一天,馬媽媽生病了,身體很不舒服,磨完面,她把小馬叫過來馬媽媽:小馬、小馬!...

  • 關于奧爾夫音樂教案集合(精選3篇)

    活動構思:我們還嘗試了多種歌曲演唱的形式。在小班下學期的時候,孩子們就能夠熟練的進行對唱。所以我們在中班上學期就進行了以往傳統音樂教育里只有大班和學前班才進行的輪唱活動也是根據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進行的因材施教。...

  • 奧爾夫音樂教案(精選15篇)

    目標:1、 了解杜鵑花與玫瑰花的顏色及形狀。2、 通過肢體游戲感應歌曲中的快板、慢板。3、 在創編花的造型中感受春天的美。活動準備:掛圖P3、各色杜鵑與玫瑰幻燈片、塑料花、風車花、呼啦圈、CD活動過程:一、 故事引導師:小草在陽光仙...

  • 奧爾夫音樂教案范文(精選14篇)

    活動目標:1、了解各種不同動物的動作和聲音,并模仿各種動物。2、引導幼兒通過打招呼游戲,創編各種不同的肢體動作。3、在游戲活動中,讓幼兒體驗與動物一起游戲的樂趣。4、體驗自主替換歌詞的愉悅情緒。...

  • 奧爾夫音樂教案集錦(精選12篇)

    一、活動目標:(一)學習兒謠《石頭》,掌握節奏。(二)能大膽的用石頭進行游戲造型。(三)體驗合作的樂趣。二、活動準備:音樂CD、各種石子、布袋、各種材質的物體三、活動過程:(一) 故事導入,激發興趣1.師:蝴蝶們一看到小蜜蜂,...

  • 奧爾夫音樂教案《蝴蝶》(通用16篇)

    一、欣賞圖畫,感受蝴蝶的美麗1、引導語言:今天我們帶來了一些美麗的圖片,請大家找一張自己喜歡的圖片,仔細觀看一下,在這張圖片中,你覺得蝴蝶最美麗的地方在哪里呢?2、讓幼兒自由欣賞,教師進行引導,幫助幼兒發現蝴蝶之美。...

  • 奧爾夫教學法課例:《小馬過河》小音樂劇(通用17篇)

    講故事人:從前,有只小白馬,和他的媽媽一起住在一間小磨房里。馬媽媽每天磨面,然后給河對面的張爺爺送去,拿到集市上賣。(音樂:馬媽媽的音樂)一天,馬媽媽生病了,身體很不舒服,磨完面,她把小馬叫過來馬媽媽:小馬、小馬!...

  • 教育隨筆:給孩子帶來快樂的奧爾夫音樂

    奧爾夫教學法是一種先進而獨特的音樂教學法,它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說兒歌、拍手、做游戲、講故事、唱歌等,培養兒童的樂感,使孩子們不僅興致勃勃地參與音樂活動,而且綜合提高語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

  • 奧爾夫教學法課例:《小馬過河》小音樂劇

    講故事人:從前,有只小白馬,和他的媽媽一起住在一間小磨房里。馬媽媽每天磨面,然后給河對面的張爺爺送去,拿到集市上賣。(音樂:馬媽媽的音樂)一天,馬媽媽生病了,身體很不舒服,磨完面,她把小馬叫過來馬媽媽:小馬、小馬!...

  • 2-3歲親子奧爾夫音樂教案

    課程類型:奧爾夫音樂親子課(啟蒙課入門) 愛嬰課次:第四課時 活動名稱:《快樂奧爾夫—神奇的土豆》 活動目標(音樂目標和素質拓展目標):(奧爾夫音樂教案) 鼓勵幼兒大聲開口朗誦歌謠,使幼兒會說兒歌,并簡單跟唱。...

  • 大班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山县| 铜梁县| 墨脱县| 连山| 宁国市| 浮山县| 龙里县| 汾西县| 江孜县| 九龙城区| 建平县| 阜阳市| 汶上县| 吐鲁番市| 新和县| 曲阳县| 平山县| 阿克苏市| 千阳县| 渭南市| 沂水县| 福安市| 缙云县| 阿巴嘎旗| 如东县| 巴林右旗| 嘉荫县| 芮城县| 盐山县| 灵台县| 宜丰县| 通榆县| 兰溪市| 灌南县| 东乡县| 扎兰屯市| 乌拉特后旗| 交口县| 宣汉县| 宜川县| 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