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彈性(精選8篇)
有趣的彈性 篇1
活動過程:
1、呈現材料,引起幼兒興趣
請幼兒玩玩桌上的東西,感知發現彈性。說說你是怎么玩的?發現了什么?(提問一些幼兒,讓幼兒表述自己的發現和感知
)如:拉皮筋會變長,松手又變成原來的樣子;捏捏氣球,會扁下去,松手又鼓起來等。
教師在幼兒發現的基礎上小結:有的東西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會發生變化,不用力時又恢復原樣,叫物體的彈性。
2、幼兒再次進行操作(請幼兒換著玩一玩,對每個東西都拉一拉、捏一捏、壓一壓)
3、彈性的利用,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
你平常見過什么利用彈性的物品?有什么用?
(根據幼兒的回答,或補充或豐富。如:沙發、席夢思床墊用海綿和彈簧,坐躺著舒服,夾克袖口、彈跳床、自行車輪胎、彈簧稱、拉力器、彈性玩具等,彈性的東西真有用。)
4、幼兒制作彈簧小玩具
(1)出示自制的彈簧小玩具,玩一玩,引起幼兒興趣。
(2)教師示范怎樣纏繞鐵絲,輔導時也要重點輔導幼兒將鐵絲緊緊地纏繞在圓筷子上做成彈簧。
(3)幼兒玩一玩自制的彈簧小玩具。
活動目標:
1、發現物體的彈性(能變形、還能恢復原狀),了解彈性在生活中的運用。
2、學習用鐵絲在筷子上纏繞鐵絲的技能。
3、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在他探索中的發現和感受。
活動準備:
材料 1:皮筋、松緊帶、小氣球、海綿、尼龍襪、彈簧(每組一份)
材料 2:橡皮泥、鉛絲(細鐵絲)、硬紙板做的小丑頭、小動物頭等、圓筷子(或粗細適當的圓柱體纏繞鐵絲用)
有趣的彈性 篇2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彈性”這一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2、通過探索有彈性的物體,初步認識物體的彈性,并了解彈性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3、嘗試改變物體的彈性,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1)教師、家長、幼兒共同搜集若干有彈性的物體,如彈簧及帶彈簧的物品(彈簧秤、拉力器等)、松緊帶、橡皮球、海綿等,投放在科學區中,供幼兒自由活動時操作。
(2)搜集有關物體彈性的圖畫或文字資料。
2、記錄紙、筆、展示板等。
活動過程:
1、幼兒自由探索,感知物體的彈性。
(1)認識材料。
“小朋友,桌子上有老師給你們準備的許多東西,快看看都有些什么?”(引導幼兒一一說出桌子上的材料)
(2)自由探索彈性物體,并進行記錄。
“請小朋友們都來玩玩這些東西,看看會有什么發現?請把你的發現用你喜歡的方式記下來,可以畫,也可以用文字表示。”
(3)幼兒將自己的記錄紙張貼在展示板上。
2、分享交流,了解物體的彈性特征。
(1)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發現與記錄。
“誰來介紹一下你發現了什么?”(教師有針對性地請記錄具有代表性的幼兒到前面來介紹)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幼兒介紹的基礎上進行匯總記錄,將幼兒的發現及時記在大記錄表中。
(2)討論幼兒的發現,了解物體有彈性。
“小朋友們的發現我們都記了下來。大家仔細看看,從結果里你發現了什么?” 請幼兒充分討論,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
(3)小結彈性經驗,提升所有幼兒經驗。
3、擴展幼兒經驗,了解彈性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
“有彈性的東西在我們生活中可以用來干什么?它有什么好處?”引導幼兒聯系實際,回憶生活中彈性的作用,給我們的生產與生活帶來的方便等。
4、發散幼兒思維,將幼兒彈性經驗提升。
“彈性有這么多好處,如果讓你來當設計師,你想用彈性的東西做些什么?讓我們的生活更舒服更方便?”
5、嘗試將鐵絲變成彈性物體,引發新經驗。
(1)觀察鐵絲,提出挑戰。
“鐵絲有沒有彈性?我們能不能把它變得有彈性?大家一起來試試。”幼兒自由探索。
(2)小結:鐵絲彎了幾圈后就有彈性了。彈簧就是這么做成的。
活動延伸:
組織幼兒用彈簧、松緊帶、海綿等進行一些小制作。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充分為幼兒創造了條件,引發他們仔細觀察,認真體驗,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們平時見過的,玩過的,捏捏海綿,拉拉皮筋,壓壓氣球,通過讓幼兒對這些有彈性物、體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從而獲得了有關彈性的經驗。并結合幼兒已有的探索經驗,提出問題:這些東西它們有一個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歸納出了彈性的概念。在分類活動中,幼兒再次操作,玩中觀察,玩中發現,自然而然的將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的物體進行了分類。活動時,幼兒玩中學,學中玩,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顯的增強。
存在問題:關于彈性的概念很大,本次活動的目標只是讓幼兒通過操作,初步感知彈性,有些物體所具有的彈性將有待與幼兒長大后再去研究,游戲時教師對乒乓球彈性的講解只會帶給幼兒一種誤解。
有趣的彈性 篇3
教材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在開展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過程中,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對幼兒的學習和經驗的獲得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生活中,大班幼兒接觸過很多彈性玩具,并對彈性物品非常感興趣,但對彈性的特征沒有真正的了解,因此設計此次活動。在活動中,針對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為孩子們準備了彈性的玩具,以及彈性及非彈性物品讓孩子們進行分類,幼兒通過玩一玩、試一試,說一說,在實踐中主動感知彈性的特征,了解彈性在生活中的應用,不僅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還引起幼兒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發現物體的彈性,了解彈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2.自主探究發現物體的彈性,理解彈性的特點,運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3.喜歡探究、發現,積極表達交流,體驗探索和發現的樂趣。
活動重點:
感知彈性的特點
活動難點:
用不同的方法發現身邊的彈性物品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
活動前讓幼兒到日常生活中去尋找各種有彈性的物體,初步感知彈性這一科學現象,了解彈性的特點。2.物質準備:
第一次操作材料:布娃娃、氣球、彈簧玩具、皮球等。第二次操作材料:橡皮泥、海綿、手套、拉力器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自制彈簧玩具,激發幼兒的興趣。
二、試一試、玩一玩彈性玩具,感知彈性玩具的特點。
1.出示彈性玩具,鼓勵幼兒大膽探索彈性玩具的特點。
2.幼兒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3.交流分享,總結提升。
問題:你玩了什么玩具,怎么玩的,發現了什么秘密?
在交流中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分享、完整講述,教師及時根據幼兒分享情況提升并小結:這些玩具在小朋友捏捏、拍拍、拉拉、吹吹的過程中都發生了變化。
提出問題引發思考:為什么這些玩具我們一用力它就發生了變化,不用力又變回原來的樣子了呢?
引導幼兒討論、總結出:籃球用力一拍就會跳起來;氣球用力一吹會變大,拉力器和彈簧玩具用力拉會變長,不用力就彈回去跟原來一樣……
我們把有這種本領的玩具叫做彈性玩具。
4.再次感知彈性玩具的特點
三、探索比較并分類,進一步感知彈性,深化對彈性的認識。
1.出示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幼兒進行操作探索并分類2.引導幼兒分享交流,教師重點引導幼兒說出:它們有沒有彈性?為什么?
四、聯系生活,拓展認知,感受彈性物品帶給我們的便利。
提問:
1.你身上有彈性的東西嗎?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樣的便利?
2.生活中,你還看過玩過或用過什么有彈性的物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方便?(ppt)
五、延伸活動:繼續尋找身邊或你發現的有彈性的東西與你的小伙伴和老師進行分享。
課后反思:
在我們的生活中,彈性的現象、物品有很多,孩子們也對此司空見慣,但孩子們對彈性的特點去深究的很少。在《幼兒園教育指導制要》中指出要讓幼兒親歷科學、體驗科學,在活動中教師更多的去引導孩子自主實我發現,在玩中感知彈性的特點,激發幼兒的探究欲。
在這個大班科學活動中,教師對教學活動的過程有清晰、合理的設計,每個環節目標明確,環環相扣.在整個活動中數師運用了開放式的提問,引導幼兒積極探索、動手操作、實匙,發現彈性玩具的秘密。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能為這個活動服務,如:第一環節的設計出示自剖彈簧玩具,微發幼兒探究的興趣。第二環節引導孩子在玩中感受彈性玩具秘密,知道彈性的特點并能用不同的方法分辨生活中的常見物品,第三個環節遷移了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使他們吏多的了解了有彈性的物品。這三個環節以點到面、層層遞進,拓展了孩子的經驗。
在活動中孩子們很感興趣,并能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通過本次活動孩子們在原有的經驗基礎上得到了發展,知識上有了新的收獲。
通過反思,我覺得整個活動中有以下值得肯定的地方:
1.活動過程條理清晰、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對于材料的提供也有一定的層次性.
2.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從幼兒的興趣入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激發幼兒的興趣后,引導幼兒自主然究實默,感知彈性的特點.在活動中為幼兒提供了感興趣的材料,使幼兒在玩中學、玩中探索。
在活動中不足的地方:
1.教師的語言不夠簡練,語言還需嚴謹。
2.活動中在對物品進行有無彈性分類時,說到橡皮泥的彈性時,本想引起爭議,我覺得這里教師可用夸張的表情語氣,引起孩子們的爭議,對于大班幼兒,可讓他們對此進行討論。
有趣的彈性 篇4
設計意圖:
日常生活中,幼兒會接觸很多的彈性玩具(皮球、拉力器、蹦蹦床等),他們十分感興趣,但對彈性物體的一些特性卻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我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彈性物體》,旨在引導孩子探索彈性在各種物體中的體現,獲得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發現彈性物體的特點:物體受力時,它的形狀就會發生變化;不受力時,它又能回到原來的樣子;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發現。
一、活動目標
1、以彈性玩具為代表,探索玩具的不同玩法,獲得有關彈性物體的科學經驗。
2、發現彈性玩具的特點:物體受力時,它的形狀就會發生變化;不受力時,它又能回到原來的樣子。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發現。
二、活動準備
1、各類彈性玩具若干(拉力器、彈力球、松緊帶、蹦蹦球等);
2、各類非彈性玩具若干;
3、觀察記錄表人手一份;
4、布置玩具王國場景。
5、設計好的ppt課件
三、活動過程
1、出示玩具國的來信,邀請幼兒玩玩具,引起幼兒的興趣。
2、請小朋友自由玩玩具,感知彈性玩具的特點,教師注意適時引導,提醒幼兒觀察玩具的變化。
3、組織幼兒進行討論,探索彈性玩具的特點。
(1)提問:你剛才玩的是什么?怎么玩的?玩時你的玩具發生了什么變化?(幼兒自由討論,如:拉力器拉它會變長,松開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皮球拍它會彈起來……)
(2)請小朋友試一試:壓壓皮球、絲棉玩具、彈簧等,看看發生了什么變化?想想為什么?
(3)教師小結:當物品受力時,它的形狀會發生變化;不受力時,它又能恢復到原來的樣子,這種特性我們叫它彈性,而有彈性的玩具我們叫它彈性玩具。
提問:我們剛才玩的這些玩具是什么樣的玩具?除了這些彈性玩具外,你還玩過什么彈性玩具?
4、在原有玩具的基礎上投放一部分非彈性玩具,供幼兒自由玩耍,鞏固對彈性玩具的認識。
(1)幼兒自由玩玩具,并進行記錄。
玩前對幼兒提出要求:請小朋友想一想、試一試那種玩具有彈性,那種玩具沒有彈性?并做好觀察記錄
(2)展示記錄表,請幼兒自由討論,找個別幼兒在全體幼兒面前進行演示、講述,并說出分類的理由。
5、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彈性的認識,探討彈性物品的作用。
游戲:找一找,想一想。
A、找一找,看誰身上有彈性的東西最多。
B、找一找,活動室里哪些東西有彈性,看誰最先找到。
C、想一想:幼兒園、家里及其他地方,還有哪些東西有彈性。
請小朋友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東西是有彈性的?(如:小朋友的身上、家里、日常工具等等)那么,這些東西為什么要有彈性?彈性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方便?
6、教師小結,啟發幼兒繼續尋找生活中的彈性用品并把記錄下來。
7、讓幼兒觀看錄像,進一步了解彈性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工業、建筑等方面的用途。
然后,引導幼兒一起小結:“彈性的用處很多,生活上、學習上需要有彈性的物體,工業、建筑等行業也需要彈性的物體。”
延伸活動:
帶幼兒利用彈性原理,動手制作各種好玩的彈性玩具。
教學反思:
大班科學活動《彈性玩具》,體現了“玩中學”的思想,幼兒在自由玩耍的活動中,充分地引導幼兒玩各種彈性玩具,幼兒在探索各種玩法的過程中,不斷感受、體驗彈性玩具的一些特點,而且幼兒在玩中所獲得的經驗是深刻的;同時,幼兒在彈性玩具和非彈性玩具的玩中進行對比、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形式進行記錄,既發展了幼兒的比較歸類能力,又使幼兒發現日常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激發幼兒關注周圍事物的興趣。
有趣的彈性 篇5
活動目標
1.幼兒嘗試用細鐵絲環繞成圓柱螺旋彈簧,并制作彈性玩具。
2.幼兒能積極探索、操作,體驗科技小制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細鐵絲、木棍、紙、水彩筆、剪刀、膠帶、油泥。
活動過程
1、欣賞玩具
(1)出示禮盒,引出主題。
師:快過春節了,我收到了一個禮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是什么?(教師將小禮物從盒子里取出)
幼:哇——!是一個彈簧小豬!
師:玩具有趣嗎?
幼:有趣!
幼:真有意思,好玩!
師:為什么有趣?
幼:小豬很可愛。
幼:小豬搖搖晃晃的樣子很好玩!
幼:小豬的脖子是彈簧做的,所以能搖起來!
分析:教師出示小玩具的時候,幼兒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以自己的情緒帶動、感染幼兒的情緒。讓自己感動,才能讓幼兒感動。當然,這種愉快的體驗是發自內心的。由此我們也能看出,教師要對幼兒感興趣的物品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這是開展好制作活動的前提和保證。
(2)發現彈簧,對已有經驗進行回憶。
師:小朋友們發現了,小豬的脖子是彈簧做成的,你們看一看這個彈簧是什么樣子的?
幼:是一卷一卷的。
幼;是一卷一卷往上去的。
幼:是旋轉上升的。
幼:像一個圓柱。
師:彈簧有很多種,這樣的彈簧叫圓柱螺旋彈簧。(幼兒跟著教師說一遍)
分析:這個環節中,教師對幼兒進一步引導,讓他們觀察圓柱螺旋彈簧的外形。之所以讓幼兒邊觀察邊講述,原因有兩點:一是讓幼兒理解為什么叫圓柱螺旋彈簧,幼兒只有自己觀察、講述、相互學習經驗,才能對這個專業術語印象深刻。二是為下面的制作做好鋪墊。
師:你們還在什么地方見過這樣的彈簧?
幼:我在玩游戲機時見過這種彈簧。
幼:我在玩具槍上見過。
幼:電池連接處也有這樣的彈簧。
師:那我們今天也來制作一個彈簧玩具吧!
幼:好!
分析:幼兒還講了很多,例如,自行車剎把和坐墊、蹦蹦高玩具、打氣筒、電話線、筆、蹦蹦床、沙發、席夢思、彈力秤……這些都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幼兒對這些很熟悉。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這樣有助于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善于觀察和發現。
2.嘗試制作圓柱螺旋彈簧
(l)介紹材料,猜想制作方法。
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一根木棍,一根細鐵絲,我們怎么制作呢?
幼:把細鐵絲繞呀繞,繞在木棒上就行了。
幼:把細鐵絲繞在木棒上,再拿下來就行了。
師:等下你們用自己的方法試一試。
師:木棍上有一個小洞,你們知道是干什么的嗎?
幼:是用來穿鐵絲的。
師:那你來試試鐵絲能不能穿進去?(請幼兒來試一試)
幼:穿不進去。
師:對,穿不進去,只能戳進去。那你們再想想,為什么要把鐵絲戳進去?
幼:這樣就可以繞鐵絲了。
幼:這樣鐵絲就不動了。
師:對,這個小洞是用來固定鐵絲的。
師:細鐵絲一頭是尖的,一頭是圓的,我們應該把哪一頭戳到小木棍里?
幼:是尖的一頭戳到小木棍里。
(教師再強調一下安全問題)
分析:在這里,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幼兒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怎樣做,而是讓幼兒自己猜想制作的方法。幼兒運用已有經驗進行猜想和假設,這是幼兒主動建構知識的前提條件。無論他們預想的探究方式和實驗能不能成功,教師都應支持和鼓勵他們進行嘗試。教師要通過提問,引導幼兒一步一步地思考、分析和探索,了解材料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為幼兒的探索和發現鋪路搭橋,使他們不斷體驗探索發現的樂趣。
(2)第一次制作
幼兒開始了第一次的制作,他們左手拿木棒,右手拿鐵絲,先將鐵絲戳到小洞里,固定好后,開始纏繞。在繞的過程中,問題出現了:
問題一:在繞的過程中環與環重合了。
問題二:一圈一圈往前繞,環與環之間的距離有疏有密。
問題三:一圈一圈往前繞,由于前半段環與環之間的距離過大,還有一半沒繞完,又往回繞。結果使得鐵絲纏繞在一起。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制作的?
(教師拿兩個彈簧進行比較)
師:你們覺得哪個小朋友的彈簧制作得好?
幼:A小朋友做得好。
師:你們為什么都說A小朋友做得好?
幼:因為他做得很整齊。
幼:因為他很細心。
幼:B小朋友做得太亂了。A小朋友做得很整齊。
幼:A小朋友做的彈簧中間空的距離一樣大。所以顯得很整齊。
師:那怎樣才能制作得整齊、漂亮呢?
幼:要慢一點繞,要細心一些。
幼:要一圈一圈繞,不能重合在一起。
幼:中間要空一點距離。
教師邊示范邊小結:繞的時候,要用點勁,要把鐵絲緊貼著木棍,按順序一圈一圈往前繞,不能反過來向后繞,繞的時候環與環之間的距離要差不多,繞完為止。我們再來試一下。
(3)幼兒進行第二次制作(和第一次制作的彈簧進行比較)
幼兒制作的積極性比前一次更高,因為他們基本掌握了制作的方法。這次制作,孩子們比前一次顯得更細心、耐心。經驗告訴他們,著急是做不好的。
師:為什么這一次比前一次制作得好?
幼:因為這次我很細心。
幼:我是一圈一圈繞的,不亂。
分析: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行使孩子們感受到:老師關注的不是活動的成敗。教師要盡可能地使每一個幼兒在每一次活動中都有所發現,有成功的體驗。尤其是那些表面上看來“失敗”了的幼兒,教師更要給予支持和鼓勵,培養他們樂于探究、接納和尊重同伴觀點、善于總結經驗的品質。
3.用繞好的彈簧制作玩具
師:小朋友們真能干,現在我們的彈簧做好了。下面我們就可以用它來制作小玩具了。你們想制作什么玩具?
幼:小豬!(幼兒異口同聲地說)
(1)介紹材料,講解制作方法。
師;這里有紙、剪刀、彩筆、各種膠帶、油泥。小朋友們可以畫出自己喜愛的小豬形象,畫好剪下來,固定在彈簧上。這樣,可愛的玩具就制作好了。你可以拿在手上玩,也可以固定在油泥上。
(2)討論怎樣固定卡通形象
師:怎樣將小動物形象豎著固定在彈簧上呢?
(先讓幼兒猜想固定方法,然后讓幼兒觀察教師制作的玩具,從中找到答案)
幼:只要把彈簧上鉛絲的一頭翹起來,小動物頭飾圖片就豎著固定在彈簧上了。
(3)幼兒制作彈性玩具
4.交流分享
分析:分享、交流是制作活動的重要一環,突出體現了幼兒和同伴間分享經驗,體驗成功的快樂的過程。要給幼兒充分的利用作品游戲的時間。幼兒制作物品的內在動機就是為了玩。當他們制作成功后,除了自己賞玩,互相之間還進行表演游戲,體驗成功的快樂。
有趣的彈性 篇6
一、運動目的:
1、摸索制造彈性玩具的要領,體驗制造歷程的興趣。
2、進一步明白彈性的特色,生長幼兒的著手操縱本領。
二、運動預備:
伸縮球的典范,報紙,彩紙,膠帶紙,橡皮筋。
三、過程:
(一)出示典范,引起幼兒愛好。
師:你們熟悉這個玩具嗎?它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伸縮球”。
師:為什么叫它“伸縮球”?
(二)制造彈性玩具。
1、構造幼兒評論辯論制造要領。
幼兒手工制作師:奈何來做這個玩具呢?
2、幼兒著手制造。
3、幼兒互相交換制造要領。
師:你是怎么來制造這個玩具的?
(三)幼兒玩制造玩具。
師:這個玩具可以怎么玩?你是怎么玩的?
(四)小結
在我們生存中另有很多有彈性的工具呢?誰能說出生存中哪些工具有彈性的?”
有趣的彈性 篇7
設計意圖:
在日常生活中,大班幼兒已經接觸過很多彈性玩具,如皮球、蹦蹦床、拉力器等等,對它們十分感興趣,并積累了有關彈性的零碎經驗。本活動以彈性為主線,引導幼兒通過多種方式主動探索,感受彈性的特征,發現彈性的奧秘,體驗彈性物品的有趣,感受彈性在現代生活中的運用,體驗科學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同時,通過引導幼兒自主嘗試制作彈性玩具,發展幼兒動手制作的能力,幫助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活動目標:
1、對彈性感興趣,樂意探索有彈性的物體,感知彈性的特點。
2、了解彈性在生活中的運用,培養幼兒觀察、發現周圍事物特性的能力。
3、能細心操作,大膽交流,有良好的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
1、教具:彈性玩具、彈簧一個, ppt(各種運用彈性的游戲和實物)
2、學具:幼兒操作材料:記錄表、記號筆、橡皮泥、玻璃球、積木、海綿、橡皮筋、小氣球人手一份;電線、毛根、積木、貼花紙若干。
活動過程:
1、初觀玩具,激發童趣。
(1)、師:親愛的小朋友們,馬上要過圣誕節了,小丑娃娃要和我們小朋友一起來過節,小丑娃娃躲在哪里呢?哦,原來小丑娃娃躲在盒子里,我們一起喊123、把它請出來。
(2)、小丑娃娃是怎么出來的?
2、由彈簧和實物分析出彈性概念。
(1) 提問:小丑為什么會蹦上來?他有什么秘密武器呢?
師:原來小丑娃娃的秘密武器是彈簧。
(2) 教師出示彈簧,引導幼兒認識彈簧。
(3) 幼兒玩彈簧、探索彈簧的特性。你發現彈簧有什么厲害的本領嗎?
小結:彈簧在用力拉它、壓它時,他會變形;手一松,它又還原到原樣,這就是彈簧的彈性。
3、探索比較、感知彈性。
(1) 出示記錄表,猜想彈性。
師:原來彈簧有這么有趣的彈性,今天小丑娃娃還帶來了橡皮泥、橡皮筋、積木、海綿、玻璃球、氣球,我們來猜一猜,誰會和彈簧一樣有彈性呢?
(2)實物探索,驗證彈性:幼兒按記錄表上的物品逐一做實驗,在有彈性的物品下打勾。
(3)根據幼兒記錄表小結:橡皮筋、海綿、氣球和彈簧一樣,用力拉、壓時它會變形,手一松它會還原,它們都有彈性;橡皮泥能變形,但不能恢復原來的樣子;玻璃球、積木不能變形,所以它們都沒有彈性。
4、聯系生活,拓展認知。
(1)、發散思維,聯系生活。
師:橡皮泥、海綿、氣球有彈性,其實我們的身上就有許多有彈性的地方,自己摸一摸,找一找。
(2)、由近及遠,推升層次。
師:除了剛才那些有彈性的物品,平時你還看過玩過或用過什么有彈性的物品嗎?
(3)、再入生活,拓展知識。
師:有許多有彈性的朋友一直藏在我們身邊,看看他們藏在哪兒呢?(播放ppt)
5、原來有這么多東西有彈性,小丑娃娃好不好玩,那你們想不想來做一個彈性玩具呢?
6、幼兒制作,教師指導。
有趣的彈性 篇8
一、設計意圖:
幼兒有著天生的好奇心。他們對周圍世界充滿著無限的好奇,渴望認識周圍世界和學習科學的需要。因此,及時并適當的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引導他們積累科學經驗,指導其學會一定的科學方法,將使幼兒的科學素質得到早期培養,有益于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本活動設計意在讓幼兒探索、操作,感知、理解物體的彈性;通過觀察、了解物體彈性的用途,并會運用所獲得的科學經驗進行發明創造,培養創新意識,達到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的最根本目的。
二、活動目的:
1、愿意參與科學探索活動,在活動中拓展思維,有一定的創新。
2、在探索、發明、制作、操作過程中,感知物體的彈性,對物體彈性的用途。
3、通過幼兒,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三、活動準備:
1、彈性玩具若干。
2、有彈性和無彈性的物品若干。
3、幼兒制作玩具的材料若干。
四、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在室外自由探索,感知物體的彈性。
1、談話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今天,老師帶來許多好玩的玩具,每樣玩具,都有一個小秘密,小朋友可以用很多方法去發現它們的小秘密。比如:用手壓一壓、拉一拉或者用腳跳一跳等等。玩的時候要小心,別把玩具弄壞了。”
2、引導幼兒到戶外自由選擇各種玩具,自由操作、探索,感知物體的彈性。
3、教師巡回觀察,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啟發幼兒發現“物體有彈性”的秘密。
4、全體幼兒觀察老師的試驗,討論、理解物體的彈性。
老師邊操作,邊引導幼兒小結:“我們玩的東西很有趣,它們都有彈性。我們用力拉它或壓它的時候,它就會改變形狀,手一松,它又能變回來。”
二、游戲:找一找,想一想。
1、找一找,看誰身上有彈性的東西最多。
2、找一找,活動室里哪些東西有彈性,看誰最先找到。
3、想一想:幼兒園、家里及其他地方,還有哪些東西有彈性。
三、讓幼兒觀看錄像,進一步了解彈性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工業、建筑等方
面的用途。然后,引導幼兒一起小結:“彈性的用處很多,生活上、學習上需要有彈性的物體,工業、建筑等行業也需要彈性的物體。”
四、引導幼兒討論:
1、如果所有的物體都沒有彈性將會怎么樣?
2、怎樣利用物體的彈性發明一種用品或玩具?
五、做一做、玩一玩。
幼兒分成若干小組,自由選擇材料,自制一樣有彈性的好玩的玩具。
激發幼兒回去利用“彈性”的知識,進行其他的創造和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