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和小蚊子》教學設計(精選12篇)
《大象和小蚊子》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認真聆聽音樂旋律,并會用優美的歌聲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跳繩》。
2、學習運用繪畫的形式表現歌曲的意境。
3、教育學生要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鍛煉身體從小做起。
4、通過聽、唱、奏、舞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與合作能力。
5、初步學習用對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掌握歌曲節奏。
2、難點:學會用畫筆在畫紙上涂繞線條的技巧。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系統、電子琴、投影儀、畫紙和彩色筆。
教學過程:
1、師生問好。
2、教師彈奏音樂旋律,引導學生跟著音樂自由做動作。
活動一:"說跳繩"
導入:教師出示實物"跳繩"問: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么?你玩過它嗎?誰來說一說跳繩有什么用處呢?(學生思考回答)誰想上來試一試?(請學生上臺做跳繩表演)
活動二:"唱跳繩"
1、教師:剛才小朋友知道了跳繩是用來鍛煉身體的,它真是我們的好朋友。你們那么喜歡玩跳繩,那小朋友想不想一邊玩跳繩一邊學跳繩的歌呀?現在就讓我們看一看畫面中的小朋友在干些什么呢。
2、教師演示多媒體畫面并播放《跳繩》的歌曲錄音,引導初聽一遍音樂。
聽畢提問:小朋友你覺得這首歌好不好聽呀?為什么好聽?你知道這首歌里唱的是什么嗎?(學生思考回答)
又問:小朋友都說這首歌好聽,你們想不想學一學呀?現在請先認真聽老師唱,然后再一起學好嗎?比一比誰最注意聽。
3、教師示范。(自彈自唱)
4、教師引導學生練習按節奏讀歌詞2遍。
5、引導學生邊做動作邊讀歌詞2遍。
6、教師彈奏歌曲旋律與學生同唱2遍。
7、教師播放歌曲錄音指導學生跟著音樂旋律自學2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8、教師彈奏歌曲旋律,引導學生跟唱。(2遍)
9、請個別學生上臺進行表演唱。(即時評價)
10、學生小組表演唱。(即時評價)
活動反思:
跳繩是發展跳躍能力的傳統性運動項目。在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我首先要突破的難點。為此我在開始部分和準備部分中設計了一些訓練游戲。如:報數比快、我是木偶兵、正反話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注意力。教師又在訓練中賦予適時的點評、鼓勵,學生表現出了很高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突破本節教學重點雙手交叉跳。我在基礎部分的設計中以激情引趣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展示他們所掌握的各種不同的跳法,從而引出本節教學重點“單腳跳”。當學生看到他們的同伴雙手交叉跳得那么好,早早已躍躍欲試。再聽到教師激勵性的話,學生們都迫不及待的嘗試起來,但絕大多數學生失敗了。此時正是提示方法的有利時機。為了培養學生的表述能力及互動、合作學習的意識。我邀請會單腳跳的學生說出技術要領。學生們聽完后又紛紛嘗試起來。經過多次的嘗試個別學生學會了單腳跳的動作要領,但大多數學生仍舊焦急的練習。這時的學生渴望有人能幫助他練習,看到他進步。于是我解決完在練習中學生們紛紛提出的各種問題后,針對學生不會雙手交叉跳,跳過去繩搖不過來,不會連續跳等問題,為學生們創設了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的氛圍。讓學得快的學生幫助學得慢的學生。學生們在學習中不但自身的優勢、進步得到了展示,而且樹立了堅韌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合作學習的態度。
一節課下來,學生們的收獲很大,而我的收獲更大。在這節課中我的優點是:
1、教態自然親切,注意了教法的運用,注意了以學生學習為主體,注意了在練習中自己找尋方法與教師提示相結合。
2、教學目標較清楚,圍繞教學目標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意志品質、合作意識、自信心、身體的靈活性等方面都得到了鍛煉。
3、課程環節清楚,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
本節課的教學也使我找到了自身的不足:
1、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專業知識的學習由為緊迫。如:教學方法、游戲方法、訓練形式等。
2、在學生的訓練中,如何梯進式練習,如何有針對性指導及指導方法的多樣性。
3、對實際教學的預測性備課經驗不足。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備好一節課,如何上好一節課將是我今后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我會把反思作為突破口時刻督促自己改進、學習。
《大象和小蚊子》教學設計 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控制行進走是的空間距離,在"卷炮仗"時隨音樂配合不同的舞步協調、自然地行進。
2、遷移對螺旋形的認識理解,會與同伴合作走螺旋隊形。
3、知道游戲時遵守規則,可以使自己和大家都愉快的做游戲重難點學習控制行進走是的空間距離,在"卷炮仗"時隨音樂配合不同的舞步協調、自然地行進。
4、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毛巾一條、黑板一塊、粉筆。
2、已看過幼兒用書:《卷炮仗》。
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探索螺旋隊形的走法。
教師提供毛巾,引導幼兒回憶《卷炮仗》畫面,探索如何把一條毛巾卷成筒狀。
師:我這里有條毛巾,誰能幫我把它卷起來?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卷好的毛巾筒兩端形成的螺旋形狀,讓幼兒自己獨立地把觀察到的螺旋形狀畫在黑板上。
師:毛巾卷成了什么形狀?誰能把它畫下來?
教師扮演炮仗:雙臂張開成側平舉狀,請個別幼兒嘗試將"炮仗"卷起來。
師:現在我來當一張大紅紙,你們來當制作炮仗的人,誰能把我這張"紙"卷成一個"大炮仗"?
幼兒自己組成8~10人的若干小組,各組自己組織討論和實驗,探索如何走成與螺旋形相符合的隊形。
師:每個小組手拉手拉成一隊,走一走,看看哪一個小組能走出和炮仗一樣的螺旋形。
2、幼兒學習做游戲。
教師引導幼兒按現實生活經驗進行討論,制定與炮仗的燃放、爆炸情節相符的游戲內容和規則。
師:今天我們要來玩一個卷炮仗的游戲。這個游戲需要大家合作"卷"成一個大炮仗,炮仗做好以后我們就可以怎么樣了呢?請一個點炮仗的人點燃炮仗中間的導火索,炮仗芯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嘶")炮仗爆炸的時候又會發出什么聲音呢?("砰啪'')"砰"的時候做炮仗芯的小朋友可以跳起來,其他人不動;"啪"的時候其他人跳起來,然后"飛"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教師邊唱樂曲邊組織幼兒完整地玩游戲"卷炮仗",遇到問題及時停下來給予適當的提示、指導。
教師帶領幼兒隨音樂做游戲。
師:這次我們跟著音樂一起來"卷炮仗"。
3、幼兒學唱歌曲《卷炮仗》
教師組織幼兒學唱新歌《卷炮仗》,學唱時引導幼兒注意樂句的重復和變化規律。
師:這兒還有卷炮仗的歌呢!你們聽,什么地方唱的是一樣的?
4、教師和幼兒共同創編舞步組合。
教師幫助幼兒回憶已有的舞步經驗。
師:我們學過哪些舞步?請你做給大家看一看。
教師引導幼兒用集體討論的方式為音樂創編舞步。教師在創編中引導幼兒體驗各中舞步是如何與音樂節奏、情緒特點相吻合的,幼兒跟隨樂曲不斷熟悉歌詞內容及創編的舞步組合。
5、幼兒完整地邊唱邊做卷炮仗游戲。
教師組織幼兒用創編好的舞步組合來玩游戲。
師:請用我們剛才編好的舞步邊走邊卷成一個大"炮仗"。
幼兒集體游戲~2次。
師:看看這一次卷的"炮仗"是不是"卷得緊"、"炸得響"、"飛得美"!
活動反思:
卷炮仗是一項深受幼兒喜愛的傳統活動,它巧妙地用集體合作走螺旋線的方式來表現炮仗的外形特點。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通常以體育游戲的方式和幼兒共同玩。盡管在“卷”的過程中教師會不停地發出語言提示:“手拉好,一個跟著一個,卷緊一點。”但隨著炮仗越卷越大,幼兒的情緒會越來越高漲,螺旋隊形也就很容易出現擁擠、碰撞、隊形散亂的現象。
分析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只是把自己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參與游戲,而沒有真正理解這個游戲是靠大家的合作來進行的。在設計這個活動時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改變以往體育活動中已經出現的幼兒因不理解螺旋隊形而盲目跟從的現象,啟發幼兒通過探索先理解螺旋線的原理,在理解螺旋線原理的前提下再學習用動作表現螺旋線。
在這個活動中,科學與藝術的結合突破了計劃中我們預測的困難,在理解螺旋線特征的基礎上,幼兒能夠逐步完成卷炮仗的動作表現。如果說傳統的單一的體育活動或音樂活動只是帶給幼兒淺層的感官愉悅的話,那么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卻是讓幼兒的愉悅帶有一定的理性指導成分,即理解了卷炮仗游戲的真正玩法。正是在科學活動中對螺旋線的探索,才使得藝術活動中的卷炮仗游戲玩得更加豐富精彩。在教師的引領下,幼兒圍繞螺旋線這個線索,在探究中游戲,在游戲中探究,凸顯出科學與藝術、感性與理性結合的魅力。
《大象和小蚊子》教學設計 篇3
活動設計背景
考慮到大班幼兒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設計了豐富的內容,強調幼兒參與,重在激發和培養他們的音樂興趣。在《粉刷匠》音樂聲中,讓幼兒動手模仿日常生活中的油漆工人的工作,讓其充分表現自我。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熟悉歌曲旋律,能用歡快、活潑的歌聲和動作來表達歌曲的情感。
2、初步學唱歌曲,體驗粉刷匠勞動的快樂。熱身音樂律動讓小朋友愉快高興的進入音樂氛圍。
3、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歌唱形式演唱。
4、學會歌唱本首歌曲。
5、感體驗歌唱活動帶來的愉悅。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讓幼兒充分的感受音樂的美,引發幼兒對音樂的想象和聯想。培養良好的音樂習慣,使幼兒逐步積累起感受和欣賞音樂的經驗。
2、難點:認識語詞節奏。演唱時吐字清晰。
活動準備
1、音樂:《小貓咪》《粉刷匠》、《再見歌》
2、節奏普
3、舊報紙坐的帽子、絲巾、
活動過程
導入:發聲練習(讓幼兒注意呼吸、坐姿、發聲方面)吐字正確清晰
準備:小律動《小貓咪》
1、 猜謎語:
師:小朋友們喜歡猜謎語嗎?我說一個謎語你們猜一猜,仔細聽好了“兩棵樹,十個叉,不長葉,不開花,吃飯勞動全靠它”。(手)
說說你們的小手能干什么?
下面看看老師的手能干什么?(拍手、掃地、洗衣服、刷牙、洗臉、粉刷)
2、 師:小朋友們一看就知道老師的手在做什么,我們一起來坐一坐,看誰的小手最能干。
3、 師:小朋友,老師把剛才粉刷墻壁的動作編成了一首小兒歌,你們仔細聽(邊念邊拍語詞節奏)
我是一個粉刷匠,粉刷本領強。 我要把那新房子,刷的很漂亮。
刷了房頂又刷墻,刷子飛一樣。 哎呀我的小鼻子,變呀變了樣。
4、 認識語詞節奏, ︱ ×︱ ︱×-‖
“今天我們就把這首好聽的小兒歌配上音樂唱出來。”
學習歌曲(清唱、伴奏)
“小朋友,你們用什么粉刷墻壁啊?”(手)
學唱后表演:配有(舞蹈)絲巾、帽子
“我們一起跟著音樂試一試吧!”
5、 再見歌結束活動。音樂中老師和大家一起唱再見歌。
活動反思
《粉刷匠》是一首風趣活潑的幼兒歌曲,并且孩子們也很喜歡。在引題部分,我利用幼兒用書,讓他們回想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油漆工人是如何工作的,并且讓孩子們動手模仿日常生活中的油漆工人的工作,讓他們充分表現自我。在欣賞歌曲環節中,孩子們聽得可仔細認真了,有些小朋友還隨音樂跟唱起來,足見這首歌曲的魅力。所以在之后理解歌曲中,不用花費很多的時間去解釋不等我開口提問孩子們就能回答。在上這節課時非常開心,因為難得孩子們學得這么認真、唱的那么賣力、還爭著上臺表演給大家看,我很開心。但在開心的同時,我又在想是不是我上每一節課孩子們都會有這么的激情,怎么才能保持每一次上課孩子們都能有這樣表現呢?我相信,只要我認真對待每一節課,認真反思,日積月累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大象和小蚊子》教學設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幼兒嘗試用鼓點創造性地表現音樂的節奏。
2、培養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
3、讓幼兒體驗集體合作游戲的快樂。
4、愿意參加對唱活動,體驗與老師和同伴對唱的樂趣。
5、能唱準曲調,吐字清晰,并能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演唱。
活動準備:
腰鼓及鼓棒幼兒人手一份,多媒體課件《音樂小屋》。
活動過程:
1、導入激趣--回聲游戲。
幼兒隨音樂邊敲腰鼓邊進入活動室。
師:小朋友,以前我們玩過回聲游戲,今天我們用腰鼓也來玩一玩,好嗎?那用腰鼓可以怎么玩呢?
幼1:教師敲,我們做回聲。
幼2:我來敲,大家來做我的回聲……。
師:好的,就用你們的方法來試一試。
教師合理采納幼兒的方法,帶領幼兒玩回聲游戲,鼓勵幼兒敲出不同的節奏型,豐富幼兒的節奏經驗。
評析教師以前曾帶領幼兒用唱歌的形式玩過回聲游戲,此時,鼓勵幼兒把以前的經驗遷移到這里,用敲腰鼓的形式來玩,既激發了幼兒自主游戲的興趣,又巧妙地練習了多種節奏型,為后面的活動做好經驗準備。
2、音樂游戲:開城門。
師:回聲游戲好玩吧?下面我們玩個更有趣的游戲--開城門。(出示多媒體畫面)看,這里有一座非常神奇的音樂城,里面藏著許多神秘的禮物,想不想進去玩?不過,要進音樂小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通過三扇大門,每扇大門上都有一幅畫,里面藏著有趣的節奏,假如你能用鼓點把這幅畫中的節奏敲出來,你就能打開這扇門。你們有信心嗎?
(1)開第一扇門。
(出示下圖:大手小手無序排列)師:咦,小朋友看,圖中畫了些什么?它們的位置是怎么樣的?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什么樣的節奏來表示它?你能用鼓敲出來嗎?
(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用一段無規律的鼓點把畫面內容表現出來)來,我們一起演奏音樂。(門打開了)評析第一扇門上的內容是許多無序的小手,所以表示的是一段無規律的節奏。看似非常簡單,卻讓幼兒明白了看圖的方法,循序漸進,為后面的活動埋下伏筆。
(2)開第二扇門。
(出示下圖:大手小手有序排列)師:看,這幅圖上有些什么?和前面的一幅圖有什么地方不同?這幅畫應該用什么樣的節奏來表示呢?
(鼓勵幼兒用鼓點敲出圖片中的節奏)師:這么多好聽的節奏,除了大家一起敲,還可以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演奏?
幼l:大手的地方敲鼓面,小手的地方敲鼓身。
幼2:大手的地方大家一起敲,小手的地方只要一半人敲。
幼3:和老師合作敲,大手的地方老師敲,小手的地方小朋友敲。
幼4:大手的地方站著敲,小手的地方蹲下來敲……老師帶領幼兒逐一嘗試。
師:我們用了這么多的辦法來表現這幅畫的節奏,看,門打開了嗎?(演示畫面:開第二扇門)(3)開第三扇門。
(出示下圖:一只大手)師:最后一扇門,你們有信心打開嗎?圖上畫了什么?咦,只有一只手,用什么音樂表示好呢?
幼:可能是讓我們停下來吧。
師: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幼:只要敲一下。
師:那我們來試試看。
(幼兒集體拍一下,聲音參差不齊)師:奇怪,門怎么不開呢?
幼:鼓聲不整齊。
師:有道理,那你們有什么好方法讓大家的鼓聲整齊呢?
幼兒自由討論,集體交流。
幼1:老師喊1--2--3,然后大家一起敲。
幼2:可以說預備--起,大家一起敲。
幼3:我們看老師指揮,統一敲。
幼4:敲錯的小朋友就站在旁邊不要敲。
師:每個小朋都想進音樂小屋玩,我們都要做個有愛心的孩子,你能想個好辦法幫助敲錯的小朋友嗎?
幼:那讓他看好老師的指揮,就不會錯了。
活動反思: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游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也是對兒童發展最具有價值的活動。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內容,游戲方式和游戲伙伴開展真正的兒童游戲,獲得游戲的體驗和身心各方面生動、活潑的發展。各種民間游戲在幼兒園內如火如荼的開展著。民間游戲的玩法有很濃厚的趣味性,而且容易理解。根據中班幼兒好奇、好動的年齡特點,讓孩子們在玩中樂、樂中學、玩中有得、玩中有創,更好的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1.消除生疏拘束,一開始我與一位幼兒玩,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游戲的具體玩法,并且對這個游戲也非常感興趣,“城門城門幾丈高”這個活動,很快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孩子們也玩的都很不錯。但是,隨著游戲的越來越熟練,問題也接踵而至。“不算不算,兒歌還沒念完,你就套住了我”“老師,我套住了他他還在跑……。”越來越多的孩子反映著相同的問題,我仔細琢磨了游戲的全過程,發現是游戲的規則出現了漏洞,讓機靈的孩子鉆了空子。
2.過程安排靈活。要根據幼兒實際,靈活地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過程。何時探索,何時休息,視幼兒的需要而定,不作統一安排。如靈活地用情景來調控幼兒的活動量。于是,我和孩子們一起商量了起來……“兒歌完后,套住的小朋友就不能再鉆了,就表演節目” “遵守規則的才是好寶寶……”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說開了。同時活動密度加大,避免等待的現象,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更能調動孩子們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興趣。
3.制定好游戲規則、玩法。到了活動實踐階段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我意識到由于游戲規則制定的不夠細化,沒有制定違規懲罰措施,讓機靈的孩子鉆了空子。再次游戲前規定幼兒在游戲中必須遵守游戲規則,促使幼兒控制自己的行為。發現問題后,我決定將游戲的規則進行細化。最后,我們決定違反游戲規則的幼兒將失去繼續參加游戲的資格,同時在游戲結束后評選出“最佳游戲寶寶”。游戲又繼續運轉起來了,這次,再也沒有孩子耍小聰明了,游戲迅速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
4.民間游戲有其相對固定的規則和玩法,教師在引導幼兒理解游戲規則的意義之后,重要的是鼓勵幼兒對游戲的創新。在組織民間游戲時,教師不應讓幼兒呆板地遵守規則,按照固定的玩法,一成不變地使用材料,而是要鼓勵幼兒在游戲中根據自己參與游戲的體驗和需要,制訂出適宜的規則。幼兒自己制訂的游戲規則,他們更容易去遵守。
5.不斷變化,更新。老是一種玩法,有的孩子開始坐不住了, “老師,這個游戲太簡單了”有的直嚷著要換個新游戲。 “再教給我們一個好玩的吧……”于是,我提出新的游戲玩法及規則:“蘋果”和“香蕉”站在場地的一個圓圈內,相互用肩膀、臀部把對方擠出圓圈外,看圓圈外“蘋果”多還是“香蕉”多就哪隊勝。贏了小朋友就會忍不住“嘿嘿嘿”的笑,勝利的喜悅溢于言表,歡樂的笑聲充滿整個教室。整個活動,老師沒有進行任何的說教,每一個孩子就在愉快的游戲中不知不覺掌握了滾球的基本技能,并且充分感受著花樣玩球的快樂!在整個游戲活動中,我班的孩子們都表現出了很濃厚的興趣,孩子們都玩兒的特別開心。
不足之處是在游戲環節和短暫的休息時,幼兒不能很好地控制身體的動作,有相互碰撞現象發生。如果重新上這節課,我會在游戲準備上和安全預防設計上更細致一些。
《大象和小蚊子》教學設計 篇5
活動目標:
1、初步觀賞樂曲,感受其中的詼諧趣味。
2、通過聯系故事線索、角色表演、動作仿照等形式表現自己對音樂的感受。
3、體驗與同伴相互嬉戲所帶來的歡樂。
4、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與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5、愿意參與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歡樂。
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幼兒能用身體動作體驗和表現故事情節。
活動難點:幼兒能隨圖譜,按故事情節記憶動作挨次,玩音樂嬉戲。
活動預備:
完整音樂、圖譜、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開頭部分
1、播放課件,老師講解并描述《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幼兒依據故事創編動作。
二、基本部分
2、聽音樂用動作把這個故事表演一遍。
(1)、老師帶幼兒聽音樂完整做一遍身體動作。
(2)、聽音樂
用動作把這個故事表演一遍。
3、出示圖譜,老師指圖,幼兒看圖譜表演完整的身體動作。
(1)、出示圖譜,明確圖譜上的角色。
(2)、老師指圖,幼兒嘗試說一說,做一做。
(3)、老師指圖,幼兒跟著音樂看圖譜做動作。
4、分角表演。
(1)、老師與幼兒分角色表演。
(2)、幼兒分角色表演。
(3)、我們玩得真快樂!請客人老師跟小伴侶一起玩嬉戲。
三、結束部分
請小伴侶聽著音樂,做動作表演故事走出活動室。
教學反思:
在次活動中,幼兒愛好很高,擅長表現自己,也很投入音樂嬉戲,使幼兒充分體驗了嬉戲中小蚊子叮與大象趕的逗樂情趣。作為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我在有些環節的語言組織上不夠精煉,還需要加強。在活動的設計上也有一些欠缺,以后也需要更進一步的提高。
《大象和小蚊子》教學設計 篇6
活動目標: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礎上,借助圖譜,學習歌曲好朋友。
2.根據故事情節仿編歌曲,嘗試創編說唱部分,感受改編歌曲的快樂。
3.知道好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有了好東西能一起分享。
4.喜歡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游戲的快樂。
5.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熟悉歌曲《自由飛翔》。
2.物質準備:白板課件(含故事和歌曲)、伴奏音樂、圖譜。
活動過程:
(一)結合生活經驗,引導幼兒嘗試編創歌曲RAP。
1.教師自我介紹,引導幼兒說說自己的好朋友。
2.結合幼兒回答編創兒歌。
3.出示RAP節奏譜,嘗試有節奏說唱:一起游戲笑哈哈,一起歌唱樂悠悠,團結友愛手兒拉著手,我們大家都是朋友。
(二)欣賞故事,學唱歌曲第一段。
1.熟悉故事內容。
(1)播放課件,幼兒欣賞故事第一部分。
(2)播放課件,幼兒欣賞故事第二部分。
(3)完整學唱歌曲第一段。
(三)根據故事情節,仿編歌曲。
1.借助圖譜,了解故事情節,仿編歌曲。
2.演唱歌曲仿編部分。
(四)完整演唱歌曲,感受改編歌曲的快樂教師:好朋友會互幫互助,好朋友有了好東西會一起分享,這就是我們的好朋友 ,我們把這首好朋友歌一起來唱一唱吧!
(五)拓展經驗,了解生活中的其它好習慣。
教師:好朋友之間會互幫互助,有了好東西會一起分享,好朋友之間會想念著對方,有了好朋友,我們的心情會變得更快樂!
活動延伸:
1.區域活動:提供關于好朋友的圖書和圖片等,供幼兒理解學習。
2.游戲活動:指導幼兒在游戲活動能和同伴一起分享,互相謙讓。
3.家園共育:引導幼兒與同伴做好朋友,并知道好朋友之間應該互幫互助,團結友愛。
活動反思:
通過對一年級課程《好朋友》的授課來看,我的反思大致有一下幾點:
一、活動準備
首先,從備課上,這節課的備課準備比較倉促,無論是從導入環節的設計還是從新授課的設計上都沒有特別大的亮點,在教案的編寫上調理略顯清晰,但還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不是特別的自然,原本想借鑒一些網上優秀教案整合起來的,最后卻弄得支離破碎,在上課的過程中也顯得很是吃力。
二、教學過程
1、導入環節:這節課的導入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教授童謠《找朋友》讓孩子們拍手讀童謠,并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會選擇表現好的孩子,大家一起說出他的名字,并成為大家的好朋友。這樣設計不僅引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而且還能激勵上課過程中表現好的孩子們,并對他們做出及時的鼓勵,讓學生們心中樹立起榜樣意識。這一環節在授課的時候沒有很好地把握時間,在找朋友的時候浪費的時間有點多,所以導致后面的授課過程很倉促。
2、新授課環節:在這一環節,我還是采用了原始的三聽三唱的方式進行教學,但是又在此環節上進行了一些創新。在初聽部分首先讓孩子們初步感知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在心中形成歌曲的整體印象,為進一步欣賞歌曲做好準備。復聽環節緊接著提出問題,讓孩子們在歌曲中尋找答案,提高孩子們欣賞音樂的能力,并能夠學會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一環節中的不足是,應該讓孩子們在欣賞歌曲的時候,運用身體語言感受歌曲,比如加上拍手跺腳的動作,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解決歌曲中的難點部分。在學生的學唱環節上,不再采用以往的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方法,而是讓學生試著跟著錄音一起演唱,進而提高學生的學唱能力,然而這樣的授課方式學生們還是普遍不能接受,因為一年級的孩子還達不到跟唱的能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唱環節中,還是需要慢慢的一點點的滲入到孩子們的學習當中,因為采用了這種跳躍式的教唱方法,所以很多孩子在最后合唱的時候還是只能模仿演唱,不能獨立演唱。從而導致這節課在學唱的時候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略顯得吃力。
三、拓展部分:
在這一部分我采用了孩子們用肢體表演的方式進行的,讓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加入自己的動作大膽的表演。目的是讓孩子們在律動中學習,在快樂中進步。雖然這節課是一節唱歌課,但是在一年級的音樂課中還是要求孩子們做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在這堂課中有太多的不足與失誤,自己在以后還應該多加努力,多聽別的老師上課,彌補自己不足的地方,讓自己變得優秀。有了第一的失敗,就會有更多的成功,讓我在失敗中更快的成長起來,更何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大象和小蚊子》教學設計 篇7
活動目標
1、認識并區分串鈴、大鼓和蛙鳴筒等樂器的不同音色。
2、會使用串鈴,并根據故事情節和教師一起演奏樂器。
3、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4、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大鼓、蛙鳴筒各一個,串鈴每人一個。
2、《大象和小蚊子》語言CD
活動過程
1、教師敲大鼓“咚——咚——咚——”,請幼兒閉上眼睛聽,猜猜是什么動物走來了,引出《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
2、幼兒欣賞故事,師幼交流。
(1)大象和小蚊子之間發生了什么?
(2)你聽到了那些聲音?
3、引導幼兒發現故事情節和打擊樂器的配合。
(1)認識幾種樂器,玩一玩,聽聽它們的聲音。
(2)教師講述故事,在有聲響的地方暫停,請幼兒選擇一種合適的樂器配音。
(3)教師分別用三種樂器為故事配音,請幼兒感受三種樂器的不同特點:慢敲大鼓表示大象走路,連續刮蛙鳴筒表示大象趕蚊子,搖響串鈴表示蚊子飛,使勁敲大鼓表示大象跺腳。
4、請幼兒為故事配器。
(1)請幼兒人手一個串鈴輕輕搖動,表示蚊子在飛。
(2)教師用故事情節提示幼兒,再合適的地方為故事配器。
5、教師和幼兒共同用越騎配合故事情節進行講述。
6、活動延伸。
(1)請幼兒玩玩樂器,說說這些樂器發出的聲音還像什么。
(2)請幼兒閱讀幼兒學習資源,說說自己還認識什么樂器。
教學反思:
在次活動中,幼兒興趣很高,善于表現自己,也很投入音樂游戲,使幼兒充分體驗了游戲中小蚊子叮與大象趕的逗樂情趣。作為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我在有些環節的語言組織上不夠精煉,還需要加強。在活動的設計上也有一些欠缺,以后也需要更進一步的提高。
《大象和小蚊子》教學設計 篇8
設計意圖
夏天到了,討厭的蚊子又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雖然我們都不喜歡蚊子,但蚊子飛舞時發出的忽響忽輕的聲音,似乎就像蚊子在用高低不同的聲音“唱歌”,而我們有時拍打蚊子所發出的聲音又類似于某種節奏,這些讓我們聯想到了音樂教學活動中的一些元素,如長音與重音,我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及興趣特點,結合他們已有經驗和發展水平,選擇了大象和蚊子這兩種幼兒在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態上反差大的動物,將生動有趣的故事人物與音樂、節奏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讓幼兒在傾聽、欣賞、和游戲的過程中,自由表達對音樂的理解這就是這個音樂活動的總體設計思路。
活動目標
1、感受音樂段落、音樂與《大象與小蚊子》故事情節的匹配,初步嘗試用身體動作體驗和表現故事情節。
2、能運用小象散步、蚊子叮、趕蚊子等故事情節記憶動作順序,和同伴分角色玩音樂游戲。
3、感受游戲中小蚊子“叮”與大象“趕”有趣的逗樂情趣。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大膽想象,嘗試用不同的動作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感受樂曲結構,嘗試自己用身體動作大膽變現出來。
活動難點:能隨音樂完整表演。體驗想象。創造和表演的快樂。根據故事情節記憶動作順序,并和同伴分角色扮演。
活動準備
1.大象和小蚊子PPT課件(包含故事圖片、分段的音樂)
2.大象和小蚊子完整版音樂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師:今天,我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做《大象與小蚊子》,故事里的這頭大象,長得可大啦,腦袋大大的,身體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當大象碰到了小蚊子,它們之間會發生什么事情呢?(鼓勵幼兒想象猜測創編)
師:我們還是一起去聽一聽、看一看吧!
(二)、教師分段講述故事。引導幼兒欣賞樂曲
教師跟隨音樂節奏播放課件,引導幼兒感受大象走路的音樂節奏
師:(點開PPT課件圖,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講訴故事)有一天,大象出門散步,它走———走———跳跳跳,走———走———跳跳跳,走———走———跳跳跳,走———走———跳跳跳,走累了,就趴在大樹下打起了瞌睡
提問:你剛才看到大象是怎么走路的呀?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大象走路的樣子
吧!(引導幼兒創編走———走———跳跳跳的動作)
跟隨音樂節奏播放課件,感受蚊子飛來了的音樂節奏
師:大象睡的可香了,可是,就在這個時候,飛來了一群小蚊子嗡——嗡—
—嗡——嗡(點開PPT課件圖,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
提問:小蚊子是怎么飛的?(引導幼兒創編動作)提問:小蚊子看到大象在睡覺的時候,說了一句什么?(哇,好可愛的屁股啊,讓我們去叮叮它吧)
跟隨音樂播放課件,感受蚊子叮大象時的音樂節奏
師:(點開PPT課件圖④,教師一邊播放多媒體課件,一邊念節奏看見了
———叮,看見了———叮……
提問:小蚊子是怎么叮大象屁股的?(引導幼兒回答,并創編看見了———叮的動作)
④跟隨音樂播放課件,感受大象趕蚊子時的音樂節奏
師:小蚊子一直叮大象,大象被吵醒了,他會怎么趕走小蚊子?(點開PPT課件圖⑤,教師跟隨音樂節奏播放課件)
提問:大象是怎么趕小蚊子的?(引導幼兒創編動作,扇——扇——扇蚊子……)
師:小蚊子被趕走了,大象又重新換了一個地方繼續睡覺,可是,這時候,被趕走的小蚊子又來了(點開PPT課件圖⑥,教師跟隨音樂節奏播放課件)
⑤跟隨音樂播放課件,感受大象生氣跺腳時的音樂節奏
師:小蚊子又來叮大象了,這一次,大象終于生氣了(點開PPT課件圖⑦,教師跟隨音樂節奏播放課件)
師:大象說了什么?(我——生——氣——了跺腳:咚——咚——咚——咚,引導幼兒編動作)
提問:大象的腳使勁一咚,聲音大的把小蚊子都給嚇死啦
(三)、欣賞完整音樂,動作還原
播放完整音樂,引導幼兒跟隨音樂節奏做身體動作
師:誰能告訴大家在《大象和蚊子》的音樂故事里,大象做了哪些動作?(請個別幼兒講述并示范:走路和耳朵扇蚊子,教師再現)
提問:小蚊子又做了哪些動作?(飛和叮的動作)
師:那我們一起來跟著音樂做做動作吧!(播放完整音樂)
(四)、分角色音樂游戲
師:現在我們來玩一個游戲,我來當小蚊子,你們來當大象怎么樣?(播放音樂)
師:這次我們交換,老師當大象,小朋友當小蚊子好嗎?(播放音樂)幼兒交換角色再次游戲一次,教師完全退出。
教師小結:哎呀,玩了這么久,天都快要黑了,今天大象和小蚊子都快回家去睡覺了吧!我們下次又來玩!
《大象和小蚊子》教學設計 篇9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節故事課,在以往的故事中大多是以掛圖,教師講述,幼兒傾聽,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很少會有孩子將故事情節記住并講述的。而在這節課中,將大象趕蚊子和蚊子飛的聲音用樂器來演奏,當導入發出聲音時,孩子們的注意力就已經集中起來,并在老師的指導下講述故事,在表演的過程中得到樂趣。 整節課環節比較緊湊,不僅孩子們樂于參與,我也從中收獲快樂。但是在讓幼兒進行表演時忽視了讓幼兒自己邊做動作邊用樂器表演,當看到個別小朋友下來想像小蚊子邊做動作邊表演時意識到忽略了幼兒的發展空間。所以在表現小蚊子飛來時聲音大,飛走時聲音漸漸變小的變化,幼兒很難理解并控制樂器進行表演。 幼兒長時間從事一種活動,會引起疲倦,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打擊樂活動中應注意樂器的多樣性及活動中注意動靜結合,充分調動幼兒的興趣,發展幼兒的注意力和想象力。
《大象和小蚊子》教學設計 篇10
活動設計背景
《幼兒園訓練指導綱要》中指出:“我們在選擇訓練內容時既要留意貼近幼兒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兒的閱歷。”因此,我依據大班幼兒的年齡及愛好特點,結合他們已有的閱歷和進展水平,選擇了大象和小蚊子這兩種幼兒在生活中比較熟識的并在形態上反差大的動物,將生動好玩的故事人物與音樂,節奏有機的結合起來,以激發幼兒對音樂的愛好、讓幼兒在傾聽、觀賞和嬉戲的過程中自由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及愉悅地進行音樂嬉戲是我這個活動的總體設計思路。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感受音樂段落、圖譜與《大象和小蚊子》故事情節的匹配,初步嘗試用身體動作體驗和表現故事情節。
2、情感目標:感受和體驗嬉戲中小蚊子“叮”與大象“趕”的逗樂情趣。
3、技能目標:在老師的引導下,運用大象散步、蚊子叮、趕蚊子等故事情節記憶動作挨次,學玩音樂嬉戲。
4、在活動中幼兒傾聽音樂,大膽的嬉戲表演。
5、通過活動幼兒學會嬉戲,感受嬉戲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幼兒能用身體動作體驗和表現故事情節。
活動難點:幼兒能隨圖譜,按故事情節記憶動作挨次,玩音樂嬉戲。
活動預備
完整音樂、圖譜、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開頭部分
1、播放課件,老師講解并描述《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幼兒依據故事創編動作。
二、基本部分
2、聽音樂用動作把這個故事表演一遍。
(1)、老師帶幼兒聽音樂完整做一遍身體動作。
(2)、聽音樂
用動作把這個故事表演一遍。
3、出示圖譜,老師指圖,幼兒看圖譜表演完整的身體動作。
(1)、出示圖譜,明確圖譜上的角色。
(2)、老師指圖,幼兒嘗試說一說,做一做。
(3)、老師指圖,幼兒跟著音樂看圖譜做動作。
4、分角色表演。
(1)、老師與幼兒分角色表演。
(2)、幼兒分角色表演。
三、結束部分
請小伴侶聽著音樂,做動作表演故事走出活動室。
四、活動延長
幼兒在活動區域中幼兒大膽的嘗試表現,更進一步感受大象和小蚊子這兩種形態上反差大的動物。
教學反思
在次活動中,幼兒愛好很高,擅長表現自己,也很投入音樂嬉戲,使幼兒充分體驗了嬉戲中小蚊子叮與大象趕的逗樂情趣。孩子們很快樂,活動后孩子們都給我說,老師我們還想玩這個嬉戲呢,我聽了后很欣慰。但是活動中也存在不足,作為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我在有些環節的語言組織上不夠精煉,還需要加強。在活動的設計上也有一些欠缺,以后也需要更進一步的提高。
《大象和小蚊子》教學設計 篇11
一、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注意傾聽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較弱,對樂器缺乏了解,《大象和蚊子》這個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節是幼兒生活中的經驗,能夠吸引他們又易于理解、記憶,并通過故事情節嘗試讓幼兒來運用打擊樂配音。
二、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集體協作能力。
2、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
3、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
三、活動準備:
1、故事掛圖2、大鼓一個、手鈴若干、響筒若干。
重點: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
難點: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
四、活動過程
導入:通過模仿大象和小蚊子來到自己的座位上。
孩子們,我們來學一學大象走路吧,伸著長長的鼻子,轟轟地走著。現在咱們再變成一只小蚊子,嗡嗡地飛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們表現真棒!
(一) 開始部分
認識大鼓、手鈴、響筒. (以聽辨三種不同樂器的聲音,并為后面的活動做鋪墊。) 1、玩游戲“小鼓會唱歌”,感受聲音的輕與重和快與慢。 師:小朋友們,聽誰在給我們唱歌?你們認識它嗎?——小鼓。”(直接出示小鼓) 師:“下面小鼓要唱兩首歌,大家要仔細聽一聽,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個樣?”
幼:不一樣。第一首快,聲音輕;第二首重,聲音慢。
2、聽聲音,感受樂器的音色,認識新樂器——響筒。
師:接下來又是誰呢?請小朋友聽一聽這種聲音。老師告訴小朋友:這件樂器叫響筒。(并讓幼兒再次欣賞響筒的聲音,并仔細地觀察其外形)。
3、師:“小朋友看一看,老師拿的是什么?手鈴要講故事了,請你們仔細聽一聽,手鈴在故事里變成了什么?小鼓和響筒在故事里又變成了什么?” (二)基本部分
故事《大象和蚊子》。 1、教師結合樂器響筒、手鈴、小鼓講述故事。(伴隨樂器講故事,不僅能夠吸引幼兒,而且能夠讓幼兒了解到樂器的使用方法。) 提出問題,鞏固故事。 師:“故事里面講的是誰和誰的事情?”(是大象和小蚊子) 2、以樂器在故事中發出的聲響為線索,引導幼兒回憶故事的主要情節。
師:“咚——咚——咚——的小鼓聲是誰發出的聲音?它在做什么?”(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師:“呱——呱——呱——的呱呱筒聲在故事里是什么聲?是誰在做什么?為什么要那樣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趕走蚊子,不讓蚊子叮自己) 師:“在故事里,小鼓最后為什么發出了‘咚!咚!’兩下重重的聲音?”(大象生氣了,使勁跺腳呢) 師:“大象跺腳后,發生了什么?是什么樣子?” (幼兒回答并表演蚊子暈倒的樣子)
3、老師和幼兒一同表演演奏。
師:小朋友想自己來演奏嗎?那么老師扮演大象,需要用小鼓和響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鈴)。
4、老師講故事,幼兒集體演奏。
(三)結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們演奏的都非常好,現在這些樂器要回家休息了,咱們一起把他們送回去吧。(播放音樂)
五、活動延伸:
在表演區投放樂器,鼓勵幼兒在表演區進行表演。六、活動反思教學設計: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個打擊樂的教學活動,其形象幼兒比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兒已知經驗的基礎上提升現實水平。整個的活動設計是由各種打擊樂引出的故事情節,充分讓幼兒感知打擊樂與故事的融合,然后讓幼兒親身體驗演奏的樂趣,大大激發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幼兒反應: 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在剛開始了解各種打擊樂的時候,孩子們就表現的很認真,因為他們對聲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興趣,想自己能試試。第一遍老師講故事個別幼兒配樂演奏時,孩子們能夠積極配合,慢慢進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時有的幼兒已經能夠自己邊說故事情節邊配樂,可以說孩子們都樂在其中,積極參入,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不足和改進: 首先我們的打擊樂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數量較少,這是需要克服的問題。 在讓個別幼兒表演之前應該先集體進行空手練習,等孩子們完全了解故事情節再演奏,為后面的集體演奏打下基礎。
《大象和小蚊子》教學設計 篇12
南京市春暉幼兒園劉潔
【音樂素材來源】
本次活動的音樂來源于《賓果》,經改編適合大班幼兒活動。
【設計意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我們在選擇教育內容時既要注意貼近幼兒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因此,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及興趣特點,結合他們已有經驗和發展水平,選擇了大象和蚊子這兩種幼兒在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態上反差大的動物,將生動有趣的故事人物與音樂、節奏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讓幼兒在傾聽、欣賞、敲擊樂器和游戲的過程中自由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及愉悅的進行音樂游戲是我這個活動的總體設計思路。
【活動設計】
1、活動目標:
(1)感受音樂段落、圖譜與《大象與小蚊子》故事情節的匹配,初步嘗試用身體動作體驗和表現故事情節。
(2)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小象散步、蚊子叮、趕蚊子等故事情節記憶動作順序,學玩音樂游戲。
(3)感受和體驗游戲中小蚊子“叮”與大象“趕”有趣的逗樂情趣。
2、活動準備:
完整音樂,圖譜、cd機
3、活動過程:
(1)教師講述《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幼兒根據角色創編身體動作。
①教師:“今天我帶來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是關于大象和小蚊子之間的故事!”
②邊講述故事邊引導幼兒創編大象走、跳、趕蚊子、踩的動作和蚊子飛、叮的動作。
(2)聽音樂用動作把這個故事說一遍。
教師帶領幼兒聽音樂完整做一遍身體動作。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樂曲就是講的這個故事,好!聽音樂我們一起,用動作把這個故事說一遍!
師帶領幼兒聽音樂完整用手部動作做一遍,教師的語言進化為精簡的語言指令。
(3)出示圖譜,教師指圖,幼兒看圖譜表演完整身體動作(教師根據幼兒掌握情況,隨時提供支持。)
①出示圖譜,明確圖譜上的角色。
教師:這里還有一張特別的圖片,把這個故事都畫下來,能幫助你們表演這個故事,藍色表示大象的故事,紅色表示小蚊子的故事,這是誰的腳印?
②教師指圖,幼兒嘗試說一說、做一做。
③教師指圖,幼兒跟著音樂做動作。
教師:我們一起跟著音樂、看著圖來表演這個故事。
(4)教師與幼兒分角色表演
幼兒演大象、教師演蚊子。
(5)幼兒分角色表演
幼兒分成兩部分,一半演大象,一半演小蚊子。
(6)找空地方游戲《大象和蚊子》
4、活動反思:
優點
a本次活動比較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課前準備很充分,層次環節很清晰,教師借助故事、動作、圖片幫助幼兒理解音樂。
b音樂旋律比較復雜,所以運用大象與蚊子的故事和圖譜幫助幼兒去理解音樂,表現音樂。
c隨音樂做動作時,將故事語言變為精簡語言的指令,自然過渡幫助幼兒掌握動作。
d運用圖譜幫助幼兒記憶動作,圖譜清楚明了,能夠讓教師進行退位。
e在幼兒通過角色的交換感受大象和小蚊子兩者的動作的不同。
不足之處:
a在表現“蚊子叮”的時候,要輕輕的而且要合拍,教師雖然有提要求,但是當幼兒沒做到的時候,教師沒有及時評價糾正。
b在創編“蚊子被踩扁”的動作的時候,幼兒學蚊子被踩扁的樣子,教師要求必須在位子上做,很多孩子沒法表現。
c在最后的環節中,教師讓一半的幼兒扮演大象一半幼兒扮演蚊子時候,讓“蚊子”可以下位活動,“大象”坐在座位上,因為扮演“大象”的幼兒都坐在一起,使得活動比較擁擠。
反思:
a教師提出要求幼兒沒有做到,教師應該及時糾正總結。在“蚊子叮”的時候一定要明確要求,不是沒有節奏的亂叮。
b活動不能只局限在座位上。
(1)很多孩子都趴在地上做這個動作,教師可以換種方式去回應孩子,比如“蚊子趴在地上,衣服就會臟了”。
(2)在最后環節中,可以讓幼兒全部離開座位進行活動。
【游戲資料附件】
1、音樂或歌曲樂譜
2、活動的規則設計、動作說明等
3、圖譜、畫面或課件說明(可畫后掃描或可拍照片粘貼)
【活動評價】:音樂教學活動綜合評價表(修改待定)
音樂教學活動綜合評價表
目標
達成
分析
目標
完全達到
基本達到
未達到
音樂素養
√
學習策略
√
情感態度
√
適合
程度
分析
內容
完全適合
部分適合
不適合
√
組織與實施方式
√
活動
因素
分析
師生關系
積極互動
一般配合
消極被動
√
環境材料利用
充分利用
一般利用
未利用
√
教師
音樂
教學
素養
表現
分析
情緒情感是否與音樂活動融入,潛移默化影響幼兒
好
一般
差
√
能否通過一定的策略使幼兒的大腦動起來,幫助幼兒獲得音樂知識、技能和學習策略
√
能否激發幼兒參與活動使幼兒身體動起來,開展模仿、探索、創造等活動發展幼兒的音樂能力(感知音樂、體驗音樂、表現音樂、塑造音樂)
√
幼兒
能力
發展
表現
分析
情感態度
情緒態度
√
合作能力
√
音樂
能力發展
感知能力
√
表現能力
√
創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