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各科教案5篇
5.到底漂亮重要還是安全過冬重要?如果你是田鼠太太會怎么做?
(小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事先考慮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不能為了漂亮,以小失大。
(四)小組辯論,深化情感,引發探究興趣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選擇”,再次激起幼兒思維與表達的積極性,培養幼兒辯證看待人物的態度,引發幼兒對動物過冬方式的進一步探究與發現。)
預設以下問題:
1.(重點提問)你喜歡田鼠太太嗎?請說出理由(分組討論,集體辯論)
2.讓我們趕快幫田鼠太太想想辦法,怎么讓田鼠太太和孩子們安全地過冬呢?
(教師結語)請你們把田鼠太太一家怎么過冬的故事編出來吧。
(五)延伸活動
1.在個別化學習活動中,圍繞故事內容提供的各種材料讓幼兒閱讀、繪畫、續編和表演。
2.隨著冬季的到來,開展“動物過冬”的探究活動,并請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動物過冬的資料。
教學反思
有效的集體教學不僅需要教師教學前的精心預設,更需要教師教學中的靈活執行,還需要教師教學后的及時反思。本次活動帶給我的體會是:
精心預設意義重大 由于對教材解讀比較準確,對教材的修改、補充合理,達到了預設的目的,實現了文學作品熏陶幼兒美好情感,促進幼兒語言思維發展的主要功能。故事開頭和結尾部分內容的添加,比較好地幫助了幼兒從不同角度選擇“喜歡還是不喜歡田鼠太太,或者有點喜歡和不喜歡田鼠太太”,使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有理由地進行“選擇”,從中也有效地激發了幼兒美好的情感:對角色的喜愛、對角色的認識,進而嘗試如何辯證地評價角色。
教法探索實效明顯 在大班幼兒故事教學中,我改變了以往“以聽為主”“聽一講一聽”等教法,采用“傾聽一討論法”“看聽講做結合法”,有效地激發幼兒語言學習的主動性,也有效處理好了“教”與“學”的關系。在教學中,我采用的“閱讀觀察”“插問討論”“多向交流”“角色體驗”和“爭論選擇”等方式,使幼兒在“傾聽”(輸入)故事內容中積極“表達”(輸出)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大班幼兒在故事教學中自然地“輸入”和“輸出”,并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觀察分析、推測想象、判斷推理,因此教學方式體現了一定的實效性。
重在關注幼兒表現 教師在教學預設中要關注幼兒的學習方式,考慮幼兒可以用什么方式進行學習,而在教學過程中,則應該更多地關注現場幼兒的各種表現,特別是關注和尊重幼兒的認知經驗的表現以及每個幼兒學習中的差異表現。在教學中,我能運用多種方式與幼兒互動,能關注并滿足每個幼兒的表達愿望,鼓勵并尊重每個幼兒的自我認識。
附:故事《田鼠太太的項鏈》
秋天到來的時候,田鼠太太就已經開始準備過冬的糧食了。
田鼠太太每天一大早就來到田地里找糧食,找啊找啊,一直找到天黑才回家。衣服弄臟了,褲子被樹枝鉤出了洞,連鞋子都走破了。可田鼠太太心里還是很高興,因為它找到了很多糧食。
秋天快過去的時候,田鼠太太已經準備好了過冬的糧食,有谷子、有苞米,還有花生仁。她想:這些糧食足夠我和孩子們過冬啦!
一天,趁天氣還不是特別冷,田鼠太太在樹林里散步,突然,她看到了一串項鏈:“哇,多么高貴的項鏈啊!”田鼠太太快活得馬上把項鏈掛在了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