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常識:生命陽光館
活動反思: 本節課后,我班孩子對殘疾人有了新的認識。活動第一環節中的提問,我都是為達成活動目標認識生命陽光館的標志以及吉祥物,了解其寓意而定,在順序的安排上比較嚴謹,但提問有些單向性,因為這些知識是孩子一開始沒有接觸過的,因此教師多數時間就像在自問自答,而當孩子看到生命陽光館的標志時我提問:“你看到了些什么?它的顏色有哪些?”孩子通過觀察圖片后得到答案,但這也是屬于封閉性的提問,大班孩子通過認知、回憶、選擇性的聯想就能得出答案,在對吉祥物的提問中,我運用了開放性提問,引導孩子大膽想象眼前的物品,有的孩子說“像太陽”;有的說:“像一朵花”,有的說:“像一只鳥”,我馬上追問:“怎么樣的鳥呢?它的羽毛是怎樣的呢?”這樣的追問幫助孩子完善自己思考的答案。 在第二環節中,我的一個小小的動作引起了孩子的發問,我一邊介紹聾人,一邊做了謝謝的手語動作,孩子注意到了我這個細小的動作,急問:“陳老師,你剛剛為什么大拇指彎了2下,是什么意思呀?”我沒想到,我一個無意的小動作,竟然引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我介紹說:“這是聾人用語交流的語言,都用手勢表示,叫手語。”在一次活動中,孩子對教師的主動提問,是一種積極的師幼互動,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更要注意孩子的提問,培養孩子善問、好學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樣在第二環節中,我問:你幫助過殘疾人嗎?,孩子一口同聲:“幫助過。”我馬上進行追問:“那你是怎么幫助他們的呢?”其實對于大班孩子來說,前一個封閉式的提問可以連同后一個開放式提問一起進行,兩個問題同時提出,也是提高對回答者的要求,需要回答者兩個問題同時回答。當我的問題“你是怎么幫助殘疾人的?”一出來,逸逸第一個舉手說:“我坐地鐵的時候看到肢殘人,我就給了他一塊錢。”其余孩子有的發出了一樣的聲音:“是的,我也這么幫過他們。”同時也有一些笑聲:“為什么要給要飯的人錢呀。”我馬上提出一個應用型的問題:“我們剛聽過,在生命陽光館中,殘疾人可以做哪些工作呢?”孩子馬上得出結論:“殘疾人也有自己可以做的工作,去討飯可不好,這樣做很丟臉。”這樣一個應用型的提問有助于提高幼兒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其盡快形成自動化的知識轉換于新的問題解決,而不是只停留在零星的知識點的記憶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