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文學的名詞解釋|背景|基本特征
教會文學的名詞解釋
教會文學:是中世紀歐洲盛行的正統文學,取材于《圣經》,體裁有圣經故事、對徒傳、禱告文、贊美詩、宗教劇等,主要作者是教會僧侶,主要內容是贊美上帝的權威和歌頌圣徒的德行,宣揚禁欲主義和來世主義思想,手法以夢幻、寓意和象征為主。
教會文學的背景
中世紀是指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滅亡西羅馬帝國開始至14世紀的文藝復興為止的基督教文化統治時期。教會把一切文化都納入神學的范疇,為宗教服務。這種唯我獨尊的統治現實,嚴重束縛了文化的發展。歐洲中世紀是基督教的世紀,這一時期長達千年之久,基督教的傳播對文學的影響至為深遠。朱光潛先生講過:詩雖不是討論哲學和宣傳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沒有哲學和宗教,就不易達到深廣的境界。西方文學的深廣,不僅得益于古希臘的哲學,而且從基督教文化中獲得了豐富的營養。
中世紀歐洲社會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基督教最終成為歐洲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由此確立了歐洲文化的本質,并深刻地影響著歐洲文學。公元520xx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封閉了最后一所異端學校,歐洲文化被圍上了基督教的藩籬。一千年里,基督教思想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影響了不同階層人們的思想意識,賦予了歐洲統一的思想背景,并與世俗政權相結合,形成了中世紀政教合一的社會結構。
歐洲封建社會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基本特點是: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學、文藝以至整個精神領域里,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基督教成了歐洲封建制度的支柱。(1420xx年基督教東西兩派分裂,西派稱為天主教)。教會思想統治的主要武器是《圣經》。《圣經》分《舊約》和《新約》(西方教會文學最重要的是《新約》,東方最重要的是《舊約》)。
教會文學的基本特征
1.宗教意識與反封建思想的交融。中世紀文學具有深厚的宗教色彩,教會文學占主導地位,但人們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反叛與現實斗爭,反映在文學上,就是內涵張揚原始生命偉力的人文精神的蠻族史詩,與禁欲主義分庭抗禮的騎士文學、辛辣地嘲諷宗教虛偽和封建苛政的城市文學和市民戲劇。但丁的創作,則代表剛剛覺醒的中古人民對未來的樂觀展望,透射出人文主義的光輝,因而充滿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2.夢幻、象征手法與寫實傾向的結合。在神學籠罩下的中世紀,一切都禁錮在象征與神秘之中。文學創作追求一種縹緲、虛幻、難以捕捉的夢境及癲狂的感情,大量使用象征、寓意和夢幻手法。中古后期,文學已經開始直面現實人生,寫實傾向明顯加強。諷刺故事詩和市民戲劇,充滿了一種針砭時弊、抨擊宗教偽善和封建統治的現實精神。
3.主流文學與民間文學的相互滲透。教會文學、騎士文學、英雄史詩和城市文學等組成了文學的主潮,騎士文學中的優秀作品也大多師承民間文學創作,體現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風格。還出現了建構民族文學語言的趨向,很多作家嘗試用方言創作,如但丁的《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