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散思維的名詞解釋詳細解析
發散思維的方法
1、一般方法
材料發散法——以某個物品盡可能多的“材料”,以其為發散點,設想它的多種用途。
功能發散法——從某事物的功能出發,構想出獲得該功能的各種可能性。
結構發散法——以某事物的結構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該結構的各種可能性。
形態發散法——以事物的形態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某種形態的各種可能性。
組合發散法——以某事物為發散點,盡可能多地把它與別的事物進行組合成新事物。
方法發散法——以某種方法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種可能性。
因果發散法——以某個事物發展的結果為發散點,推測出造成該結果的各種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測出可能產生的各種結果。
2、假設推測法
假設的問題不論是任意選取的,還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應當是與事實相反的情況,是暫時不可能的或是現實不存在的事物對象和狀態。
由假設推測法得出的觀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實際的、荒謬的、不可行的,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觀念在經過轉換后,可以成為合理的有用的思想。
3、集體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不僅需要用上我們自己的全部大腦,有時候還需要用上我們身邊的無限資源,集思廣益。集體發散思維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們常常戲稱的“諸葛亮會”。在設計方面,我們通常要采用的“頭腦風暴”,每個不論可能性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自己能說通了,都可以被大家認同,而且被采納,最后總結出結論。這個方法就叫做“頭腦風暴”。
4、發散思維與邏輯思維
發散思維,就像一棵樹。思維本身就好像什么都不是,其實就是一種“遷移類比”的能力。如果說一件事情是“樹”的主干,那么它的枝椏、葉子、根莖等就是思維遷移的結果,遷移類比能力越強,自然枝椏、葉子、根莖等就越茂盛。這里的營養就是人本身在生活中積聚的見識和認知,自然這種積淀越深厚,遷移出來的深層認知就越正確,包含也就越廣闊。思維發散不依靠任何介質,但一定要有起因,也就是說要有一個引發事件。遷移需要人思維的活性,因為有些事情沒有顯而易見的關系,那么起初要人為給以假定,然后實踐論證。這個方法對進入哲學領域非常有效,因為哲學探討的廣度與深度,不是其它領域能解釋的。哲學是用來解釋其它領域的,所以要進駐哲學,開始勢必是假設。這是發散思維特性的一種補充,是憑空的,但后面必須實踐證明,再論證其適用范圍,既分辨清這個結果的價值大小,局限性等。發散思維主要是靠"類比"進行的,起因過程結果等,但要注意總結積累,這樣發散思維以后才會越來越廣闊越來越豐厚.發散思維通常是要借助邏輯思維來建立“連接關系”的,因為要使遷移的結果盡可能的客觀正確,"連接關系"能不感知的時候盡量不感知。邏輯論證對非感性一類,有普遍的適用性。所以當有些事情牽涉很廣的時候,它的枝椏有的則可能是直接用發散思維遷移類比推斷的,而有的則可能是只能在用邏輯思維進行理論推導之后而再發散才行的。發散思維的價值更多取決于人本身的閱歷、經驗和對生活對人性的認知。只有這些內容不斷豐富,發散思維的價值才會越來越高、體現才會越來越明顯。所以發散思維本身是要借助于人的生活積淀和思維活力才能體現價值的,如果人什么都沒有,那么發散思維就是個空架子,也長不大。所以,這就要求:人要留心生活,要擁有天真,要遇事冷靜。冷靜是一切事情順利的開始。要使遷移結果盡可能正確客觀,就要求冷靜,所以發散思維很大程度上要煉心,對于任何事情,在分析的時候既要有親臨身份也要有一種過客姿態。
邏輯思維
像竹竿。一節一節的延伸,環環相扣。邏輯思維主要應用是在建立“關系”。領域除了現實的物質之外,在心靈領域應該也有一種。現實中的主要是用于科學推導,理科的計算等。在心靈之間,主要是感情“程度”的把握。有時可能一時半刻看不到,那是因為情感這類問題的變化細致的時候沒有規律性,但大的方向是不會變的。只是過程的途徑不盡相同,這也是心理學為什么碰到具體問題時容易出錯的原因。心理學也只能在“普遍的、正常的面”上定結論,不可能針對某一個具體的人,有精細準確的判斷。所以,心理邏輯思維,主要是感情“度”的把握,至于精確的具體動向,就應該根據“度”的輕重推出其存在的幾種可能。邏輯思維對生活積淀的要求不高,對思維活力而言,有時候甚至需要固執,要持之以恒,其好處就在于論證的嚴密性和連續性。
兩種思維的結合
發散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結合就像一壟竹子一樣,是種局域范圍內的散狀結構。邏輯思維是“主線”,發散思維組成“副線”。在事件開始時,按事件與其它事物的"相通點"類比發散成各種相對此情況比較單一而具有此情況某一相似面的具體對象,這些對象如果比為竹子,每一種對象據邏輯思維發展成其緊后的相對更小但更集中精練的事物,類比竹子時如果前面的情況開始時發散成的各種對象為竹子第一節,那后面就是第一節后緊跟的竹子的第二節,也就是說第二節是第一節縮影;而每一個節與節遞進時的交接點處則可以分別以更小的對象(即第一節和第二節所包容的組成因素影響因素等等)按直接發散成葉子和在邏輯思維后再發散成枝椏,從而對此交接處的兩"節"進行補充闡述.在小范圍內枝椏也是按邏輯思維建立的關系然后一節一節的推,在每一個小節點處再一部分發散成葉子,一部分再邏輯推斷成枝椏的后面一節.竹子主體對應的對象則和前面說的一樣逐步縮小精簡,也在每一節點處生葉子枝椏,這樣反復重復遞進擴張,由大到小,由主到次,最終此對象發展演變成了一個獨立完整的竹子,而最終事件最初類比牽連出的多種對象都這樣發展便構成了整壟的竹林,也就是說,針對某一事件的具體而完整的思維網絡就建設完成。這樣就可以把事件所能牽連的各個領域各種知識盡可能籠絡起來,以便分清楚事件在各種具體情況背后的意義主旨\過程偏重\局限區域等等,從而椐己所需用之.
但這兩種思維對思維本身的要求一個偏重于定向一個偏重于無定向,加上其作用不同,注定了它們的影響因素很大不同。所以,能同時靈活應用這兩種思維的人,必定是冷靜的心胸開闊的人,也必定是注意細節閱歷豐富的人.
以上兩種思維,自然而然,才算是真正擁有
用發散思維造句
1.還有助于發散式思維培養。
2.“發散式思維”與“進式思維”方式,對比互補。
3.“發散式思維”與“層進式思維”方式,對比互補。
4.水平思考法(Lateral Thinking),又稱為戴勃諾理論、發散式思維法、水平思維法。
5.歷史搜學:涵蓋初高中歷史知識考點、發散式思維闡述古今中外之事。
6.亞歷山大能突破這個局限,不能不說是亞里士多德發散式思維教育的成功。
7.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基于人的發散性思維,故又把這種方法稱為發散式思維法。
8.書法創作不逐時流,面貌多變,擅用發散式思維對待傳統,作品追求雅逸、高古、大氣。
9.寫作方法上一改以往的“層進式思維”方式,采用了“發散式思維”方式,將CorelDRAW實用技術進行了全面的歸納總結。
10.美國著名哲學家托馬斯?科恩主張,在以認同和繼承傳統為特征的“收斂式思維”與以批判、超越傳統為特征的“發散式思維”之間建立“必要張力”。
11.種種子、澆水、施肥、摘果、裝車、運到超市,寶寶通過對過程的參與,思考農作物的成長過程并產生多種聯想,這些聯想是培養寶寶發散式思維方式的起點。
12.例如,在人們普遍考慮“人為什么會得天花”問題時,琴納考慮的則是“為什么在奶牛場勞動的女工不得天花?”正是采用這種發散式思維法,使他做出了醫學上的重大發現。
13.基于此,“兒童哲學智慧書”系列特別采用了連續問答、反問追問結合的方式,一步步引導孩子邏輯思考、多角度質疑、發散式思維,有效的培養了孩子獨立思考求解、全方位創意思維的能力。
14.本書以“歸納教學法”的形式詳細介紹了Flash 8中文版的實用技術,同時結合實際穿插了大量實例,在寫作方法上一改以往的“層進式思維”方式,采用了“發散式思維”方式,將Flash實用技術進行了全面的歸納總結,內容包括“創建動畫對象的9種技能”、“制作動畫的7種思路”、“實現交互的4種方法”、“聲音與視頻控制的8個要點”等。
15.本書以“歸納教學法”詳細地介紹了Photoshop CS3的實用技術,同時結合實際穿插了大量實例,寫作方法上一改以往的“層進式思維”方式,采用了“發散式思維”方式,對Photoshop實用技術進行了全面的歸納總結,內容包括‘‘摳取圖像的8種方法”、“修復與調整圖像14個招術”、“創建特效字的6種方法”、“關于鼠繪的5個秘笈”等,主題突出,內容實用。
16.在酷玩科學方面,酷玩?科學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通過有趣的科學實驗,引導學生用設定問題情景、假設解決方案、觀察模擬實驗、掌握科學知識、DIY科技作品、聯系生活實踐這六大教學步驟,開啟學生發散式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讓孩子從中體會學習的樂趣,發現科學的奧秘!酷玩?科學課程采用人手一套科技器材的教學方式,通過種類繁多的科學小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通過DIY科技制作增強學生動手、探索、創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