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市場的名詞解釋|含義|形成條件|類型|特點
國際市場的名詞解釋
國際市場是商品交換在空間范圍上擴展的產物,它表明商品交換關系突破了一國的界限。國際市場又是不同的文明、文化在時間、空間上交織而成的多維概念。從時間上看,國際市場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有其萌芽、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從空間上看,國際市場是一個地理的概念,它總是相對于某一個具體范圍內的市場而言,即探討商品交換、勞務交換和資源配置在一定范圍內的特征。
國際市場的含義
國際市場(International markets)細分具有兩個層次的含義,即宏觀細分與微觀細分。
宏觀細分是要決定在世界市場上應選擇哪個國家或地區作為你進入的市場。這就需要根據一定的標準將整個世界市場劃分為若干子市場,每一個子市場具有基本相同的營銷環境,企業可以選擇某一組或某幾個國家作為目標市場。國際市場宏觀細分的標準有地理標準、經濟標準、文化標準和組合法。
微觀細分類似于國內市場細分,即當企業決定進入某一海外市場后,它會發現當地市場顧客需求仍有差異,需進一步細分成若干市場,以期選擇其中之一或幾個子市場為目標市場。消費品市場有地理環境、人口狀況、消費者心理購買情況四大標準,工業品市場有地理環境、用戶狀況、需求特點和購買行為四大標準。
如同對市場的理解一樣,國際市場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它可以被理解為國際產品交換的場所,也可以被理解為國際商品購買者或購買集團的總和,還可以被理解為國際商品交換所反映的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現象的總和。這些理解均有其合理性和適用性。但是,當我們把國際市場作為國際營銷的環境考慮時,應該把它看作為一個系統,即國際市場是一個與商品經濟相聯系,由國際市場主體、客體、載體、媒體等各種要素組成的有結構、有功能的有機統一整體。
國際市場的形成條件
一是大量剩余勞動力,通過相對集中并從事專業化生產。在原始社會狩獵經濟時代和封建社會早期自給自足經濟時代,不可能有大量剩余勞動力,因此不可能形成國際市場。
大量剩余勞動力二是大量的剩余產品。在中國的明朝中后期,出現了手工業的繁榮和資本主義的萌芽,以瓷器生產為例,當時的專業化生產已達到相當的規模和熟練化程度。但是,當時的匠籍制度決定了當時的官窯不可能自主生產,因此也不可能出現大量的剩余產品。
三是具備大范圍的水陸交通網絡,可直達世界各地市場。中國的絲綢生產同時具備了以上兩個條件,且具備陸路、水路兩種通道,但控制在阿拉伯商人之手,因此,中國的絲綢也無法為自己建立國際市場。
國際市場的類型
(1)按照歷史邏輯的演進和國際市場交換關系所涉及的空間范圍大小,國際市場可以細分為外國市場、國際區域市場和世界市場等三個不同的層面。其中,外國市場是指商品交換的范圍突破國別的界限,與某個外國之間的商品交換關系構成的市場,通常,外國市場即指國別市場,如美國市場、日本市場等;國際區域市場是指商品交換關系進一步擴大,由若干個國家或地區構成的統一市場,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世界市場是指全球的統一市場,是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國家或地區之間,在國際分工基礎上交換商品、交換勞務和進行資源配置的所形成的統一體。按照地區劃分,可以分為歐洲市場、北美市場、亞洲市場、非洲市場、拉丁美洲市場和大洋洲市場。
(2)按照不同類型的國家劃分,可以分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發展中國家市場和社會主義國家市場等。
(3)按照經濟集團劃分,可以分為歐洲聯盟市場、中美洲市場、東南亞聯盟市場、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市場、阿拉伯共同市場等。
(4)按照商品構成情況劃分,可以分為工業制成品市場、半制成品市場和初級產品市場。工業制成品市場又可分為機械產品市場、電子產品市場、紡織品市場等。
(5)按照交易對象劃分,可以分為商品市場、勞務市場、技術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等。
(6)按照壟斷程度劃分,又可以分為壟斷性市場、半壟斷性市場和非壟斷性市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