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理論的名詞解釋|理論要點|有利影響|不利影響
自由貿易理論的不利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通訊技術和運輸等基本設施的發展,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國際貿易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納入到全球經濟網絡之中,其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經濟自由度也不斷擴大。但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又促使人們重新思考自由貿易理論特別是比較利益理論在一些國家的運用。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并且在國際分工和貿易中所處地位及面臨的約束條件也不同,自由貿易的利益分配存在著巨大差異。因此,中國不斷推進的更加自由的貿易政策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喪失一部分經濟權利
自由貿易不僅使貿易商品,也使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變得更具流動性,且流動無序,使經濟運行速度加快,這不僅增加了政府實行宏觀調控的難度,而且使政府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中國綜合國力及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還比較弱,在部分產業或行業的國際分工中仍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難以完全控制本國的生產結構和經濟局勢,特別是中國現在作為世界的“制造工廠”,許多研究、開發和銷售渠道并不掌握在手中。因此,中國在對外貿易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多限制和問題。而發達國家由于控制了國際經貿規則和制度安排,則可以在資本、資源、勞動力自由流動的世界市場上獲得最大化收益。因此,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貿易自由化更有利于發達國家構筑以其為中心的國際經濟。而且在主要體現和反映發達國家利益的制度基礎上進行自由貿易,我國的國家主權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因此中國要想在整個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爭得平等的權利,獲得較好的國際發展環境,仍需要進行不懈的長期努力,以便能夠在游戲規則和相關制度的制定中掌握更大的話語權,使中國能夠作為一個大國在世界市場上發揮作用,不斷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
2.支付高昂的產業轉移及調整成本
按自由貿易理論,一國根據各自的絕對優勢或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和專業化生產。那么,參與自由貿易的國家原來投資于絕對劣勢和比較劣勢產業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就必須轉移到新選擇的產業中來,有些具有專用性的資產如生產設備則將被迫淘汰。對外開放以來,為了實現與國際接軌,中國已經對經濟結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和調整。計劃經濟時代及改革開放初期所作出的一些投資成了巨大的沉淀成本,由于缺少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使之退出障礙非常大,且由于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對落后,其產業轉移和調整的能力也較差,所以許多在發達國家通過一定的技術改造可以重新使用的資產,在我國則只能被淘汰。同時,由于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富余勞動力,城市則出現了大量的下崗職工,他們再就業的能力比較差。因此,這種產業轉移可能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若處理不當,則可能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無論是產業轉移還是產業淘汰,作為國家范圍的產業調整,中國付出的成本都將是巨大的。
3.某些行業或產業可能出現貧困化出口增長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資本一勞動比率較低,在國際貿易中主要是利用自身廉價勞動力和資源的比較優勢,以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與發達國家高質量、高附加值的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制成品相交換,一些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因此,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只能以量取勝,靠低價竟銷,基本上屬于“貧困”出口。這主要是因為經濟增長的初期收益被貿易條件惡化導致的損失所超過。這種過度依賴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和價格競爭力的出口模式,使得我國勞工福利被犧牲、收入分配格局惡化、內船增長受到抑制,以及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和動力被削弱。如我國許多產品經常受到反傾銷的調查,這已經使中國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并且影響了產品的國際聲譽。一些產品在進口國遭到某些群體的抵制或焚燒,如20xx年9月發生在西班牙的焚鞋事件,20xx年3月發生在俄羅斯的扣押裝著溫州鞋子的集裝箱事件,以及中國許多電子產品在國外被調查的一系列事件。這些事件都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和警醒,在參與國際貿易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爭取更多的主動權和發言權,以避免陷入“貧困化增長”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