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家挨戶的意思
一個詞語可能有好幾種意思,可能有些意思你不知道,那么就讓小編來告訴你吧。
挨家挨戶的意思
挨家挨戶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是āi jiā āi hù,意思是每家每戶,戶戶不漏。
挨,依次,順次。按照順序到各家各戶(做事情)。表示一家也不漏掉。
老舍《四世同堂》七四:"自從他作了副縣長,隨著白巡長挨家挨戶地收銅鐵,他的美譽(yù)便降落了許多。"
成語故事
這一崗一崗的,毫無變化的,綠秧子,使老人頭暈。在往年,每一出城,看見各種的農(nóng)作物,他便感到高興。那高高的高粱與玉米,那矮的小米子,那黑綠的毛豆,都發(fā)著甜味,給他一些希望--這是給他與大家吃的糧食。特別是在下過大雨以后,在兩旁都是青苗的大道中,他不單聞見香甜的青氣,而且聽到高粱玉米狂喜的往上拔節(jié)子,咯吱咯吱的輕響。這使他感到生趣,覺得年輕了幾歲 。
現(xiàn)在,他只好半閉著眼走。那些白薯秧子沒有香味,沒有紅的纓,沒有由白而黃而紅的穗子,而只那么一行行的爬伏在地上,使他頭暈心焦。有時候,他幾乎忘了方向。
而且,看到那些綠而不美的秧蔓,他馬上便想到白薯是怎樣的不磁實:吃少了,一會兒就餓;吃多了,胃中就冒酸水。他是七十多歲的人了,白薯不能給他飽暖與康健之感。
在這些零七八碎的雜感而外,他還有更痛心的事呢。自從他作了副里長,隨著白巡長挨家按戶的收取銅鐵,他的美譽(yù)便降落了許多。誰都知道他是好人,可是又有一種不合邏輯的邏輯--不敢反抗日本人,又不甘毫無表示,所以只好拿李老人殺氣!
現(xiàn)在就更好了,他須挨著家去通告:"喝過了的茶葉可別扔了,每家得按月獻(xiàn)茶葉!"
"干什么用呢?"人家問他。
"我知道才怪!"老人急扯白臉的說。
"嘔,"白巡長上來敷衍:"聽說,舊茶葉拌在草料里,給日本的馬吃;敗火!敗火!又聽說,在茶葉里可以榨出油來。嘔,我也說不十分清楚!"
"我們已經(jīng)喝不起茶,沒有茶葉!"有人這樣說。"那,也得想法子去弄點來!"白巡長的笑意僵在了臉上,變成要哭的樣子。
過了幾天,他又須去告訴大家:"按月還得獻(xiàn)包香煙的錫紙啊!"老人急了,對白巡長沒有好氣的說:"我不能再去!我沒工夫再去跑腿,還得挨罵!你饒了我好不好?我不再作這個破里長!"
無論他怎說,白巡長不點頭:"老爺子!誰當(dāng)里長誰挨罵,只有你老人家挨得起罵!捧我這一場,他們罵什么都算在我的身上,還不行嗎?"
除了央告,白巡長還出了主意:冠曉荷既已下了獄,李四爺理應(yīng)升為正里長,而請孫七作副。不久,他約同副里長,從新調(diào)查戶口,以便發(fā)給領(lǐng)糧證。
李老人不高興當(dāng)這個差事,可是聽到發(fā)給大家領(lǐng)糧證,心中稍覺安頓了一點。他對自己說:"好嘍,只要發(fā)給大家糧食,不管什么糧食,就不至于挨餓嘍!"一來二去的,他把這心中的話說了出來,為是使大家安點心。大家聽了,果然面上都有了笑容,彼此安慰:"四爺說的不錯,只要還發(fā)糧,不管是什么糧,就好歹的能夠活下去了!"這"好歹的能活下去"倒好象是什么最理想的辦法!
及至戶口調(diào)查過了,大家才知道六十歲以上的,六歲以下的,沒有領(lǐng)糧的資格!
這不是任何中國人所能受的!什么,沒有老人和小孩子的糧?這簡直的是教中國歷史整翻個筋斗,頭朝下立著!中國人最大的責(zé)任是養(yǎng)老撫幼;好,現(xiàn)在日本人要餓死他們的老幼;那么,中年人還活著干什么呢?小羊圈的人一致以為這是混蛋到底的"革命",要把他們的歷史,倫理,道德,責(zé)任,一股腦兒推翻。他們要是接受了這個"革命"的辦法,便是變成不慈不孝的野人!
挨的意思是什么
挨,中國漢字,本義為以手擊背。字義引申為靠近、擁擠、依次等。
(1)用于"挨個""挨近"時,讀āi;(2)用于"挨打""挨時間"時,讀ái。
①遭受,忍受:挨餓。②困難地度過:挨年頭。③拖延:挨時間
讀音:1. āi 2. ái部外筆畫:7畫五筆86&98:RCTD筆順編號:1215431134四角號碼:53084UniCode:CJK統(tǒng)一漢字:U+6328漢字區(qū)位碼:1604
漢字首尾分解: 扌矣漢字部件分解: 扌厶矢筆順編號: 1215431134筆順讀寫: 橫豎橫折捺撇橫橫撇捺
〈動〉(1) (形聲。從手,矣聲。本義:以手擊背)(2) 從后推擊;打 [hit from behind]挨,擊背也。--《說文》挨,擊也。--《廣雅》(3) 靠近 [get close to]對壘每欲相摩挨。--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齋》。(4) 又如:挨晚(傍晚);學(xué)校挨著工廠;挨墻靠壁(5) 擁擠 [crowd]寶玉挨身而入。-- 曹雪芹《紅樓夢》。*(6) 又如:挨肩擦背(形容人群擁擠);挨挨擠擠;挨挨擦擦(7) 依次,順次 [one by one]挨次給假回還原籍,省親祭祖。--《明實錄·洪熙實錄》。(8) 又如:挨門挨戶,挨家比戶(逐家逐戶)(9) 另見 á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