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條件的名詞解釋|計算公式|影響因素
貿易條件的名詞解釋
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TOT)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每出口一單位商品可以交換多少單位外國進口商品的比例,或交換比價,通過它可反映一國宏觀上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如何。通常貿易條件用該時期內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來表示。
貿易條件的計算公式
商品貿易條件(NBTT)
商品價格貿易條件又稱為凈實物貿易條件,為一國出口與進口的交換比價,其計算公式為:
貿易條件指數=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X100%
公式的意義:
如果貿易條件指數大于100,說明出口價格比進口價格相對上漲,出口同量商品能換回比原來更多的進口商品,該國的該年度貿易條件比基期有利,即得到改善;如果貿易條件指數小于100 ,說明出口價格比進口價格相對下跌 ,出口同量商品能換回的進口商品比原來減少,該國的該年度貿易條件比基期不利,即惡化了。
但是要注意,即使國家1的貿易條件提高了,我們也不能因此判定國家1的貿易狀況有所好轉而國家2的貿易狀況有所惡化。因為貿易條件的變化是對該國和世界其余國家有影響的很多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不能單憑一國貿易條件的變化來確定這些力量對該國福利的凈影響。[3]
收入貿易條件(ITT)
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出口商品的數量指數*100%
單因素貿易條件(SFTT)
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出口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指數*100%
雙因素貿易條件(DFTT)
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出口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指數與進口商品的勞動生產率之比*100% 以一定時期為基期,先計算出基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并作為100,再計算出比較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然后以之與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則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不利,交換效益劣于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