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之若鶩是什么意思
一個詞語可能有好幾種意思,可能有些意思你不知道,那么就讓小編來告訴你吧。
趨之若鶩是什么意思
趨之若鶩,讀音qū zhī ruò wù,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像鴨子一樣成群跑過去。 比喻許多人爭著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含貶義,也可以是中性)。
解釋
趨:快走;鶩:野鴨。
本意是指像鴨子一樣成群跑過去。 比喻許多人爭著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可以是中性
出處
《明史·蕭如薰傳》:"如薰亦能詩, 士趨之若鶩, 賓座常滿。"
明朝萬歷、崇禎年間, 我國寧夏、青海等邊塞地方很不安定,一些賊寇糾集少數民族時常入犯,殺人搶馬, 甚至攻城略地。這時,有位鎮守邊關的總兵叫蕭如薰, 在他聰明機智的妻子楊氏的參謀、鼓舞下, 屢屢擊敗來犯的敵人, 受到了朝廷的器重。他前后鎮守過七處邊城, 所到之處都使禍亂平定了。他不僅帶兵持重有方, 而且亦能寫詩文, 因此文人學士都喜歡到他家作客, 飲酒賦詩, 談論時事。由于與他來往交結的賓朋太多了, 軍營中接待的人很感苦惱, 耗費的財力物力也很多。可蕭如薰覺得人情難卻呀。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例:清·鄭觀應《盛世危言·技藝》:"為民上者,以名利二字馳使天下,而天下之民趨之若鶩。"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員,哪個不趨之若鶩呢!"
網上流行起"非主流"來了,大伙趨之若鶩。
哪個"留學博士"出版了一本《留學指南》,不學無術者趨之若鶩!
如蠅逐臭、如蟻附膻
敬而遠之、無人問津
引證
清·袁枚《隨園詩話》:畢尚書弘獎風流;一時學士文人趨之若鶩。"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七回:"白云觀就是他納賄的機關, 高道士就是作惡的心腹, 京外的官員那個不趨之若鶩呢!"
辨析
~和"如蠅逐臭"有別:~所"趨"的不一定是不好的事物;而且總是多數人;"如蠅逐臭"所"逐"的全是不好的事物;可以是多數人;也可以是一個人。 多用作貶義詞。
沆瀣一氣是什么意思
沆瀣一氣是一個漢語成語,原比喻氣味相投的人連結在一起,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語出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
解釋
沆瀣:夜間的水氣。諷刺那些氣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結。
出處
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示例
褒義
◎清·王韜《淞隱漫錄》:"惟以杜子美、李義山兩集相隨,故發為歌噙,抑塞磊落,感慨蒼涼,與草堂翁~。"
◎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四回:"皓東的敏銳活潑,和勝佛的豪邁靈警,兩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氣,"
貶義
◎日本入侵者和偽軍沆瀣一氣,鎮壓抗日英雄。
◎這兩個人,一個尖酸,一個刻薄,沆瀣一氣,到處惹是生非。
◎公元1139年,宋高宗和秦檜沆瀣一氣,同金朝訂立和議,向金朝稱臣納貢。
◎他們這些游手好閑的人沆瀣一氣,臭味相投。
應用
近義詞
狼狽為奸、一丘之貉、蛇鼠一窩、串通一氣
反義詞
志同道合、肝膽相照、同仇敵愾
英文介紹
act evilly in collusion with ;
典故
唐代盛行科舉制度,當時的讀書人都爭著參加科舉考試,考中了就能做官。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 , 在京城長安舉行一次規模很大的考試, 許多讀書人紛紛來到長安應考。考生中有個人名叫崔瀣,頗有才學。 主考官崔沆連日批閱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為贊賞,連聲叫好。發榜那天,許多人圍榜觀看,有的還高聲地念著名單。突然,有個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連聲道喜,原來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 按當時規矩,科舉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崔瀣不免要以門生的身份,鄭重其事地前去拜謁"恩師"崔沆。 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門生叫崔瀣,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間的水氣、霧露, 如今剛好在兩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塊,實在難得。一時,許多人聚在崔府門前,看個熱鬧。人們指指點點,津津樂道,于是,愛湊趣的人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像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本來這是一句玩笑話,并不含貶義,崔沆、崔瀣也不存在營私舞弊的情況,不過后來有人聽說崔瀣中舉后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職,遭到他人質疑,于是便把"沆瀣一氣"的說法暗指他們倆后私人關系。漸漸地,"沆瀣一氣"從一句玩笑話變成了一個含貶義詞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