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階》教學實錄
生:“裂”、“嵌”這兩個動詞和“黃幾幾”這個表示顏色的詞語,能看出父親的貧困和艱辛。
生:(大約有十一二位同學進行了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始終引導學生扣住關鍵的字詞,從細小的描寫人手。)
師:在作者精雕細琢的細節描寫中,父親的形象生動鮮明,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對文學作品中細節描寫的理解嗎?
生:細節描寫就是對人物的細小動作的描寫,能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
師:僅僅只是細小的動作描寫?
生:還有細小的語言、神態、肖像、心理的描寫,它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
師:好,同學們對細節描寫都把握得比較到位,老師把自己的理解和同學們交流一下。(打出幻燈片六)
師:有人曾這樣說:沒有細節和細節描寫,就沒有小說,細節是短篇小說的生命。因此,我們今天可以這樣說,在讀小說時,沒有讀透細節,就不能算,請填空。
生:真正讀懂了小說(集體回答)。
師:通過研讀細節,研讀父親,我們發現父親用一生的精力、畢身的心血筑起了九層高的臺階,那么父親為什么要筑臺階呢?臺階有什么含義呢?
生:(一學生讀了第八小節),父親造新臺階,是為了追求地位。
生:小說中說父親從沒覺得自己有地位,所以他造新臺階主要不是為了地位,而是為了做人的尊嚴。
師:臺階、父親、尊嚴(幻燈片七上用動畫的形式放出這三個詞),請在它們之間各填一個動詞。
生:建造、象征、渴望。(集體回答)
師:父親只是“渴望”,沒有行動嗎?
生:追求。(集體糾正)
師:臺階筑起來了,可父親真的獲得尊嚴了嗎?
生:沒有。(異口同聲地回答)
師:請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說說理由。
生:(結合二十六小節中,父親挪臺階的事例加以說明)
師:為了筑高臺階,父親老了,垮了,作為兒子,回顧了父親的一生,作者對父親寄予了怎樣的感情?集體朗讀28到31小節,并思考:(打出幻燈片八)
生:父親煩躁的是他沒有什么事情可做。
生:父親失掉的是他的生活目標,他不能再參加勞動了。
生:父親失掉的是他健康的身體,充足的精力。
生:我對父親充滿同情與憐憫,“他那顆很倔的頭顱埋在膝蓋里半晌都沒動,那極短的發,似剛收割過的茬,高低不齊,灰白而失去了生機”,作者對父親頭發的描寫表達了我對父親的同情。
師:其實,我對父親的同情和憐憫,也就是誰(學生回答作者),對,也就是作者對父親的同情和憐憫,再讀29、30、31小節,注意我們面對的是老了、垮了、失去了生活目標的父親,請讀出我們的同情和憐憫。
生:(集體朗讀,讀得很是動情。)
師:同學們讀得很有感情。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小說?編者為什么要編選這篇小說呢?
生:讓我們同情、憐憫農民。
生:讓我們關心農民,尤其是要關注農民的精神追求。
師:你說得真不錯。關注農民,不同的是黨中央用文件,作家、編者用文學作品,相同的是他們都用一顆真誠的心關注我們的農民,我們的父親。同學們,文中的父親是60年代的父親,他活得太不容易了。一轉眼,歷史的車輪已滾過了三四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農民的生活狀態、精神追求卻沒有多大的改變。我們身處全國最發達的江浙地區,農民同樣是那樣的艱辛。我的父親忙碌了一輩子,辛辛苦苦拉扯大了三個孩子。今年已66歲高齡的他,仍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老的父親沒有任何的生活保障,更談不上精神追求。我的父親尚且如此,再想想貧困山區、邊遠少數民族的農民,他們的生存狀態又該如何?他們無力經商、無權上班,只能靠貧瘠的土地、微薄的收入養家糊口。同學們,也許我們已經洗盡了腿上的泥巴,但我們的血管里流淌著農民的血液,我們永遠是農民的后代!我們有責任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同學們,請不要忘了我們的農民、我們的父親,我想,這就是小說《臺階》給我們的真正的啟迪吧!
師:課已接近尾聲,你能說一說這節課的收獲嗎?或者說,拿到一篇陌生的短篇小說,我們該如何讀?
生:抓關鍵詞句,理出小說的情節。分析細節描寫,把握人物形象。讀懂小說的中心。
師:(打出幻燈片九,并加以總結。)
師:農村的父親需要我們的關注,同樣,城里的父親,尤其是城里的下崗父親更需要我們的關注。在此,老師推薦閱讀昝金錦的小說《把笑臉帶回家》。(打出幻燈片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