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手》公開課教學實錄及反思
材料二: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故鄉》
材料三: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背影》
生1:張大爺高高的顴骨上架著一副老花鏡,堆滿皺紋的臉上,總是掛著微笑,長年累月地干活,左手的大拇指已經彎曲變形了。寬闊的手上,粗糙的表皮如同額上的皺紋一樣,無情的刻畫著歲月的滄桑。
生2(評):上述片段抓住了張大爺的面部特征,細致的描寫了手與臉,使讀者一目了然的看出了一位歷經滄桑、辛苦勞作的老人。
生3:如果沒有見過非洲人,我還真的把他當成非洲人了。黝黑的臉上略帶幾分灰黃,象剛制成的泥塑,皺紋毫不留情的奪去了他的青春歲月,在他的臉上隨心所欲的行走,再加上許許多多個小黃斑、小傷痕,整張臉就象雨后的泥土,坑坑洼洼。也許是在訴說著這位老人的艱難歷程,也許是概括著他的飽經風霜,也許是對“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詮釋吧!
生4(評):上述片段運用描寫手法,著重描寫了人物的臉部,描寫細致入微,可謂筆筆傳情,讓人聽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
師:剛才同學們寫的評的都很好,本篇文章就是運用這種寫法,成功的塑造了張迎善的光輝形象。象他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熱愛造林事業的人成為伊春林區最年輕的育林功臣,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貢獻很大。由此我想到中央電視臺近年來都在搞“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下面請同學們利用文中信息,(如有關“對人物由衷地評價、情感的流露、貢獻的敘述”的語句),模仿示例為張迎善擬一段頒獎詞。
示例: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 節選)(多媒體展示)
1、照亮苗鄉的月亮:李春燕
頒獎詞: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腳醫生,提著籃子在田壟里行醫。一間四壁透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溫暖的醫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擔負起十里八鄉的健康。她不是遷徙的候鳥,她是照亮苗鄉的月亮。
2、地球之巔的勇者:青藏鐵路建設者
頒獎詞:每當汽笛聲穿過唐古拉山口時,高原上的藏羚羊,都會想念他們,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堅強的笑容。他們能驅動鋼鐵,也會呵護生命。他們是地球之巔的勇者,他們締造了世上最偉大的鐵路!
生1:一雙手,并沒有什么含義,但是象半截老松木樣的手你見過嗎?這雙手每天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長24CM,寬10CM,厚2.5CM,僅在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坰,改造跡地林和次生林44.5坰。這雙飽經風霜的手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是美化祖國,造福人類的手,這就是張迎善的手。
生2(評):首先,她語言組織的很好,開頭就點明了一雙手的平凡,其次寫到這雙平凡的手為祖國造林事業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使讀者急切想知道這是誰的手,緊扣中心內容。但要是語句再美化一些,這將是一段很好的頒獎詞。
生3:“長城是耗費數十萬能工巧匠,花了十年時間修成的;抗日是靠全國人民,花了八年時間才勝利的;青藏鐵路是中國科技人員花了35年時間筑成的。”這些偉業,是多么令人驚訝,但是一個普通林業工人用一雙手栽樹26萬多棵,造林33坰,改造跡地林和次生林44.5坰。生產木材1300多立方米,枝丫3500層積立方米。“卻只是用了短短5年時間,這是讓我們多么咋舌,這幾乎可堪稱是奇跡。這位創造奇跡者就是——張迎善。
生4(評):用幾組對比強烈的數字來鮮明的評價了張迎善同志在造林領域所作的巨大貢獻,聽完以后使人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
師:本文描寫了一雙“簡直是半截老松木”的“天下第一奇手”,塑造了不畏艱辛、無私奉獻的勞動者樸實而感人的形象,抒發了對不畏艱辛、艱苦創業、默默無聞、樂于奉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熱愛、敬仰和贊頌的思想感情。
師:同學們課后根據課上學到的人物描寫方法,請把你課堂上所寫的描寫人物特征的片段擴寫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通過描寫人物的特征來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下課。
教學反思:本節課目標明確。預設很充分,課堂教學能緊扣文本,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指向性問題。很注重學法的指導,雙基的訓練,充分積極的調動學生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能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充分調動學生互評的積極性,新課程理念體現得較好,課堂教學中“亮”點也較多。
但課堂容量較大,在一些環節的處理上存在毛糙的問題,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這樣會給人留下課堂教學中“深沉”的東西似乎少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