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手》公開課教學實錄及反思
學習目標:
1、學習圈點批注的讀書方法,逐步養成讀書動筆的習慣。
2、學習抓住特征表現人物的寫法。
3、學習并發揚勞動光榮、樂于奉獻的精神品質。
教學重點:
1、學習圈點批注的讀書方法,逐步養成讀書動筆的習慣。
2、學習抓住特征表現人物的寫法。
教學設想:
1、積累文中生字詞。
2、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為張迎善的一雙手建個檔案。
3、掌握運用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手法,學習、發揚主人公的精神品質。
4、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采用“朗讀法”“圈點批注法”來組織教學。
教學過程:
師:閱讀下面兩段文字,根據描寫說說分別寫的是哪一類人的手?
材料一:今年開學初,他父親來交學費,我看到他父親的一雙粗壯寬大,青筋突現的手,滿是老繭,抖抖索索地把錢交給了我,那印象實在太深了。
材料二:一次次,我總端詳她的手。那有細有短的手指上沒有任何修飾,在右手中指的前端左側有一個硬邦邦的繭子,是。‘斎粫辛,我經?匆娝谧雷由险J真備課,再看那雙粗糙的手上總是沾滿了粉筆灰,我已看不清它真正的膚色了。不過這難道不是最美的圖案嗎?
生:材料一刻畫的是一位農民的手,材料二刻畫的是一個教師的手。
師:剛才我們看到了一雙農民的手,又看到了一雙教師的手,現在我們要一起來認識姜孟之筆下的一位林業工人的手,看看他這雙手有什么特點。(多媒體展示課題)
師: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出要求)
1、圈點文中的生字詞,準備展示交流。
2、根據課文內容填入恰當的詞:
張迎善有一雙 的手
生1:展示自己積累的一些生字詞。(略)
生2:補充其他一些生字詞。(略)
師:展示自己歸納的生字詞,讓學生齊讀兩遍,并讓學生積累到積累本上去。
師:指明學生回答第二問。
生:奇大、神奇、樂于奉獻、又粗又硬、布滿老繭、創造綠色、天下第一奇手等。
師: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說說哪一個答案更合適,并闡述一下理由。
生(評):有一雙“神奇的創造綠色”的手,這個答案最好。理由是根據16、19段的內容,這一系列數字說明張迎善有一雙神奇的手,同時又說明他有一雙創造綠色的手,為祖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師:本文是一篇描寫林業工人的文章,描寫人物可以從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各個方面來表現,但本文別開生面,作者抓住了一雙最具特征的手來表現人物的。接下來,請同學們圍繞下列問題,在文中作圈點批注,并展示你最得意的批注。
1、勾畫出文中具體描寫這雙手的句子,并在旁白處作上批注。
2、這雙手“奇”在哪?課文從手的哪些方面進行描寫的?表現了手的什么特點?
生:句子①“這雙手虧得是肉長的,若是鐵鑄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生(批注):用“鐵鑄”襯托“肉長的”,說明血肉勝過鋼鐵,充分地突出了張迎善同志手的堅硬和他堅韌不拔的精神,“虧得”一詞,含有慶幸、贊嘆之情,表現作者由衷的贊美。
生:句子②“這雙手已經栽樹26萬多棵。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坰,改造跡地林和次生林44.5坰。”
生(批注):用具體的數字說明張迎善這雙手所做的貢獻之大。
……
師:進一步引導學生來為張迎善這雙手建立檔案(多媒體逐步展示)。
我來為“手”建立檔案:
手感:“半截老松木”
手的膚色:“呈木色”
紋絡:“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
掌面:“鼓皮樣硬”“老繭布滿每個角落”
手指:“特別粗大肥圓”“三節老甘蔗”
手指細節:“左手大拇指沒有指甲”“四條裂紋”“都纏著線,線染成了泥色”
手的大。骸伴L24厘米,寬10厘米,厚2.5厘米”
手的別號:“天下第一大手”
手的價值:“創造綠色寶庫”
手的特點:大、粗糙、硬
師:從投影上來看,張迎善同志的這雙手又大又粗糙又硬,在外形上根本談不上美,從某種程度上還可以說是很“丑”的。接下來請同學們試結合文章語句議一議造成張迎善這雙手很“丑”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課文具體描寫張迎善的這雙手,其目的想要塑造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1:課文第13、16段有關內容。
生2(補充):課文第4、7、19段有關內容。
師:文章塑造了不畏艱辛、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熱愛造林事業的一個勞動者形象。
師:張迎善同志作為一名林業工人,作者沒有全面具體的去介紹他,而是獲取一個表現林業工人的最佳角度,抓住了主人公張迎善同志的一雙最具特征的手,從一個典型的側面來表現這個人物的。這種通過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來表現人物的寫法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重點之一。這種寫法在我們以前學習的文章中也出現過,接下來請同學們仿照本文及下面三段材料的寫法,寫一段100—15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某一部分,多角度、細致準確地描寫人物形象。(多媒體展示)
材料一:他的面孔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根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 《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