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一的聽眾》教學實錄
金壇第二中學 史燕群
一、導入新課
一位外國學者這樣說過: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那么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恐懼中,那么他就學會了憂慮;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中,那么他就學會了害羞;相反,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中,那么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那么他就學會了自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鼓勵的文章——《惟一的聽眾》。
(板書課題)
二、新授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
(學生默讀文章,教師巡視。)
(全班交流)
生:家人說“我”是白癡,后來在一位老婦人的指導下,獲得了成功。
生:受盡家人嘲笑的“我”在一位謊稱自己是聾子的音樂教授的鼓勵下,小提琴的水平迅速提高。
師:請全班同學評價一下。
生:概括事件要簡潔,要包括人物、事件、事件的結果。
生:簡潔的同時還要明確。我認為第二個同學概括的較好。
師:從事件的概括中可以看出“我”琴藝的進步。其實,在這同時,“我”的心理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請體會“我”遇見老婦人前后的心理變化,并分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表現,用鉛筆劃出。(學生默讀文章,從文中劃出相應語句。)
(全班交流)
生:遇見老婦人前,“我”的心理是沮喪,灰心,沒有自信心,是自卑的。
生:遇見老婦人后,“我”的心理是充滿自信。
師:從文中分別找出“我”的表現,尤其注意把握一些關鍵的字詞。
生:開始的表現:我不敢在家里練琴,尤其是“不敢”最能體現“我”的自卑。
生:我終于發現了一個絕妙的去處,其中的“終于”也能看出的;
生:我躡手躡腳地走出家門,“躡手躡腳”也是如此;
生:我仍然感到懊惱,我不由得詛咒自己
師:這些語句與詞語都能淋漓盡致地表現“我”的自卑。那么,后來呢?
生:后來:我又開始在家中練;
生:我開始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著練習;
生:不僅在家中練,每天清晨,我還堅持面對一位耳聾的老人盡心盡力地演奏
師:“我”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變化?
生:老婦人的鼓勵
師:這位老婦人在“我”最失落、沮喪的時候給了“我”鼓勵與支持,使“我”的生命從此有了改變,因此這一人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老婦人是怎樣來鼓勵“我”的呢?
師:請同學們認真讀文,從文中找出相應語句。
生:通過語言和眼神來鼓勵的
師:從文中找出語言描寫,你認為應該怎樣讀?先試著讀一讀。
(學生找出相應的描寫)
師:哪位同學來試一試?
(生朗讀,其他學生聽讀)
師:請同學們點評一下剛才的朗讀。
生:讀出了和藹的、鼓勵的語氣。
生:我認為還應讀的緩慢一些,突出老年人的特點。
師:點評的很好。簡短的語言可以看出老婦人是真心實意想幫助“我”。老婦人鼓勵“我”的不僅僅是語言,還有她那穿透“我”心靈的眼神。這眼神是怎樣的眼神?
生:是平靜的眼神。
師:其實,透過她平靜的眼神,我們仿佛看到她不平靜的內心。這三次的內心活動是否一樣呢?
生:不一樣。
師:現在把你自己當做這位老音樂家,在這三次平靜的眼神背后,你會怎么想呢?請在旁邊寫出老音樂家的內心想法。
(學生在三處眼神旁進行批注)
生:第一次:這孩子如此熱愛音樂,只是他的實際水平與他的愿望相差太遠了,我一定好好幫助他。
生:第二次:這孩子能在知道有人在場的情況下拉琴,說明他具有了很大的勇氣。
生:第三次:這孩子進步非常大,相信經過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定會在音樂方面有所造詣的。
師:每個平靜的眼神都有一個共同點,是什么呢?
生:鼓勵
師:只不過是無聲的鼓勵,但“此時無聲勝有聲”
師:“我”一直以為老婦人是個聾子,后來妹妹告訴了“我”真相:原來她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曾經是首席小提琴手。此時,“我”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呢?
生:激動,更多的是感激,感謝
師:按常理,“我”應該去感謝這位老婦人,但“我”有沒有這樣做呢?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生:沒有。文章最后一節。
師:為什么不去感謝呢?
(學生討論)
生:美好的東西需要好好珍藏,用心去品味,把他留在心間,讓他成為永遠的無聲的鼓勵,給自己前進的動力。
生:我們的心靈早已息息相通,是不需要用言語來表達的,有時無聲所傳達的情韻比有聲更豐富。
生:這是一個美麗的謊言,美的如童話一般,她折射出老婦人那水晶般透明的美麗的心靈,“我”怕驚擾了她,只要“我”自己心中永遠銘記即可。
師:這的確是一個“美麗的謊言”,下面再讀兩則類似的“美麗的謊言”,聯系文章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教師分發資料)
材料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把一份隨意擬訂的學生名單交給有關教師,說這些學生被他鑒定為是最有潛力的,但必須對學生保密。教師深信不疑,無意中對名單上的學生特別厚愛。8個月后,凡被列入名單的學生,不但成績提高很快,而且性格開朗,求知欲望強烈,與老師感情也特別深厚。這個實驗被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材料二:一個偏遠的小村調來一個能“預測”孩子前程的老師,他能“算出”某孩子能成為數學家,某孩子能成為作家……家長和學生都很相信他的話。多年之后,這個小村幾乎每年都有幾個人成為大學生、碩士、甚至博士。這個小村也因此成為聞名遐邇的“大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