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張 世 程
教學目標
1. 指導學生通過欣賞性閱讀,揣摩景物描寫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觀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2.引導學生帶著美好感情朗讀,通過品味語言深入體會作家內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結。
教材分析
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在那個時代,社會風云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一些苦澀。教學的重點有二:一是指導學生通過品讀,整體感知作者扣住文眼,從三個方面描寫景物并贊美故都的秋,進一步揣摩景物描寫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觀感受和情趣。二是引導學生帶著美好感情朗讀,深入體會作家內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其中由體會作家內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學中應突破的難點。
教學準備
① 課文配樂朗誦及《秋意》排簫演奏曲錄音,②秋天風光錄像,③PowerPoint課件,④多媒體播放設備。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提問談話,簡介作者,導入課題
1.引導談話:
現在已是秋天了,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國歷代文人騷客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情景?
中國歷代詩文寫“秋”,似乎總是“卻道天涼好個秋”,或者“秋風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柳永《八聲甘州》“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馬致遠《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歡快的調子:如劉禹錫《秋詞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而毛澤東《沁園春·長沙》則把秋色寫得生機勃勃:“萬類霜天競自由”。
而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樣一番情致……
2.作者簡介(PowerPoint幻燈片播放):
郁達夫(1896-1945),名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現代著名作家,詩人。他出生于書香門第之家,據說他家藏書4萬卷,郁達夫在少年時就全都翻閱過,打下了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基礎。大學期間開始接觸外國文學,又增加了豐富的外國文學與文化的素養。
他在小說、散文、詩詞文論等領域都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暢達而坦蕩熱情的鮮明風格。他的散文帶有鮮明的自敘性質,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著回腸蕩氣的詩的調子,充滿了內熱的、濃郁的、清新的情韻,熱情坦白,毫不掩飾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的苦悶心境,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郁而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
二、引導學生從解題入手,初步欣賞,整體感受散文的情感基調和文化味
1.解題引入:
本篇寫于30年代。題目明確而深沉:“故都”指北平。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因而籠罩了一種文化色彩,“故都的秋”也就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
2.就題目提出問題,引入整體感受:
本篇寫了故都的秋怎樣的景致?有著怎樣的人文色彩?又是怎樣體現郁達夫散文藝術的特點的?
3.聽賞配樂朗誦,用心體會,然后自由交流初步的整體感受。
注意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悲涼憂郁的情緒基調、濃郁雋永的文化意蘊以及景中含情的特點,盡情暢談。
三、指導學生扣住文眼,整體感知景物特征
1.許多散文都有文眼,起著統攝全篇、畫龍點睛的作用。本篇正是這樣,請找出來。
“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2.自由品讀,整體感知景物特征:
(1)作者是怎樣表現“清”“靜”“悲涼”的?選取哪些景物來描寫故都的秋?
——作者寫故都之秋,卻選取隨處可見得平常景物:①清晨秋意(秋晨民居小院所見的“碧綠的天色”、青天下的“馴鴿”、槐樹底漏下來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牽牛花”和“尖細且長的秋草”等),②落蕊輕掃,③秋蟬殘鳴,④都市閑人,⑤勝日秋果(結合板書)
(2)作家所描寫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獨特之處?想想為什么對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獨鐘(存疑)。
——作家不寫故都的皇家宮殿和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眾多的優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致雖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的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與姿態,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
第2課時
四、指導深入品讀鑒賞,體會作家的主觀感受和情趣
1. 結合朗讀,揣摩作家在景物描寫中所融入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1)介紹寫作背景,理解“悲涼”:
揣摩·評說
“悲涼”本是形容消極、低落情緒的,可為什么用在贊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結合練習二)
30年代的舊中國,連年戰亂,民生凋敝,讀書人也食無所安。為了謀生,郁達夫輾轉千里,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因此,景物描寫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觀情緒。他描寫自己心中的“悲涼”已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整個的人生感受;同時也是那個時代動蕩風云的投射,寫出的是那個時代的感傷與悲涼。
“清”“靜”是大多數作家能感受到的,也是寫得出來的,未必見得奇妙,“悲涼”與秋之“清”“靜”有聯系而并無必然聯系,這種“悲涼”,更多的是他的主觀感受,恐怕也只有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而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體驗得到,才表現得如此細膩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