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音樂下冊全冊教案
七年級下冊音樂教案
第一單元 春之聲
一、編寫意圖
這個單元的內容設計與學校春季開學這樣一種特定時段密切相關。目的在于,以“春之聲”這一主題為出發點,通過讓學生聆聽、演唱、演奏描繪春天的音樂作品,使他們體驗并感受音樂與大自然、音樂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理解音樂與相關文化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作品獨特的魅力,加深對音樂學科價值的認識。內容安排上,首先選取現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節選)作為學生朗讀的文字材料,并為之配上背景音樂(門德爾松的鋼琴小品《春之歌》),將學生帶人春天美好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春天的美好情感。接下來安排的唱歌曲目為莫扎特的抒情歌曲《渴望春天》,突出春天的詩意,并與學生的春游活動相關聯;欣賞曲目選取了中國作品《新疆之春》(小提琴獨奏)《春曉》(獨唱)《春節序曲》(合奏),外國作品選取了《春天奏鳴曲》(小提琴獨奏);最后選取20世紀初著名的學堂樂歌《春游》(李叔同詞曲)作為學生填詞和器樂演奏的內容。
由于表現春天題材的音樂作品非常多,在材料篩選上,既從學生的接受能力出發,選取與他們生活相關的作品;也注意了不同作品在課堂教學時對學生情緒的調節作用。此外,教材中有意識地將地理、歷史、古詩詞、民間習俗等相關內容加以滲透,以豐富學生的綜合知識層面,同時也有助于開發音樂材料的人 文價值。
二、教學安排
本單元可以安排為2課時。第一課時為“配樂詩朗誦”和“唱歌”兩項內容,第二課時為“欣賞”、“學吹豎笛”與“音樂活動”。
第一課時可以按教科書的順序,先進行“配樂詩朗誦”的教學活動,也可以先安排“唱歌”。兩種安排都可以起到比較好的導入作用,能夠收到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第二課時應當注意區分“欣賞”曲目的不同情緒、不同表現方式以及暗含其中的音樂基本要素:《新疆之春》是奔放歡快、載歌載舞的器樂獨奏曲,切分節奏、裝飾音的運用具有典型的新疆風格;《春曉》為古樸、深幽、令人回味的抒情歌曲,采用的是七聲雅樂音階;《春節序曲》為熱鬧歡騰背景下的秧歌舞蹈場面,雙簧管迷人的音色在管弦樂隊的陪襯下格外動人,同樣運用切分節奏、裝飾音,但采用的是漢族調式;貝多芬的小提琴與鋼琴《春天奏鳴曲》中快速的音階跑動使人感受到的旋律十分流暢清新,沐浴在春光下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練習中提及“和弦”概念;《春游》可以設計為用豎笛演奏、器樂合奏、演唱加豎笛或小樂隊伴奏等多重形式。為《春游》填詞練習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探索歌曲中詞與曲之間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關系,為學生分析歌曲、了解歌曲寫作的基本常識做鋪墊。
第一單元 第一課
教學內容:
1.歌曲:《渴望春天》。2.創編:為歌曲配打擊樂伴奏。3.配樂散文:《春》。
教學準備:鋼琴、錄音機、磁帶、vcd、打擊樂、鈴鼓、三角鐵、響板、沙錘等。
教學目標:
1.學會歌曲《渴望春天》,并在反復地練唱中體會6/8拍子活潑歡快的特點。
2.通過對散文《春》的配樂朗誦,使學生感受音樂與文學的密切關系,審美內涵。
3.鼓勵學生大膽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教學過程:
1.教師要充分注意“教學導入”環節的重要性,精心設計。如:(1)可以通過教科書上的彩色畫面啟發學生的想象力,用語言描述春天的景色;(2)可用優美的旋律導入;(3)可用簡短的詩句導人;(4)可用錄像資料(風光片,春景圖,配樂散文)導入。要求學生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