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歌-
中國民歌
安徽蚌埠張公山中學 王曉琴
年級:初中一年級
課時: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目的:
1、介紹中國民歌的種類及音樂風格。
2、欣賞云南、四川兩種不同風格的民歌。
3、讓學生初步了解部分中國民歌的概況,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熱愛家園,建設家園的崇高思想。
教材分析:
《中國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在人們一代代口頭相傳中, 不斷得到加工與完善。
民歌的音樂語言簡明洗練,音樂形象鮮明生動,表現手法豐富多彩,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各地區的民歌浩如煙海,各具特色,民歌體裁形式大體可歸納為如下表格:(僅列舉我國兩個地區)
放馬山歌
民歌體裁
音樂特點
音樂風格
(云南民歌)這是一首流行于云南,反映牧童生活的著名山歌。
“山歌”一般指勞動人民在山野、田間牧場即興抒發思想感情的民歌。
它生動地反映了放馬人熱愛生活的樂觀情趣。
歌中的襯詞及吆喝聲,表現了牧童活躍和歡快的情緒,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川江船夫號子
民歌體裁
音樂特點
音樂風格
(四川民歌)長江流經四川境內的部分叫“川江”
“勞動號子”亦稱“號子”是和勞動節奏密切結合,帶有呼號的民間歌曲。
是由《平水號子》、《見灘號子》、《上灘號子》、《拼命號子》等八首號子聯綴而成的。
《川江船夫號子》中的《平水號子》節奏平衡、舒展,旋律悠揚動聽,是船夫們在平靜江面上勞動呼號的民間歌曲。
教學重點:中國民歌的體裁,種類及分布。
教學難點:中國民歌的音樂風格
教學方法:利用電教設備進行欣賞后,展開比較討論。
教學用具:中國地圖、電視機、放像機、鋼琴。
教學過程:如下圖表:
啟
發
引
入
教
學
師生問好。
教師:你們曾經去過云南、四川嗎?
學生:沒有
教師:好,讓我們隨著電視畫面去進行一次有趣的旅行,聽一聽上述幾個地區當地的民歌。
放錄像:出示中國地圖。
錄像
畫面
1、云南地區的風光。
2、云南民歌《放馬山歌》的演唱。
教師
解說
1、現在我們旅游的第一站是云南地區。
2、隨鏡頭介紹畫面內容。
講解
分析
1、介紹云南地區的地理位置,當地人民生活習俗,語言特點。
分析講解“云南民歌”的音樂風格。
錄像
畫面
1、四川地區的風光
2、四川民歌:《川江船夫號子》
教師
解說
1、現在我們旅游的第二站是四川。
2、隨鏡頭介紹畫面內容。
講解
分析
1、介紹四川境內部分的“川江”位置以及當地人民生活習俗,語言特點。
2、分析講解《川江船夫號子》的音樂風格。
概述
總結
1、出示民歌歸納表格,概述本課內容。
2、簡述民歌的作用,民歌在祖國歷史文化中的地位,教育學生熱愛、珍惜祖國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