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
課 題: 欣賞:《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樂章歌曲:《念故鄉》
課 型:綜合課
課 時:1課時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夠對歐洲交響音樂感興趣,喜歡聆聽德沃夏克的交響作品,愿意探索與其相關的音樂文化知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夠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念故鄉》,并能背唱這一首歌。能夠為《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樂章第一主題試著填寫歌詞。
(3).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夠感受、體驗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樂章的音樂情緒,初步了解其音樂結構及音樂內容。
教學重點:重點欣賞《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樂章
教學難點:標題音樂的感受
教學用具:電子琴.音響
教前分析:
聆聽《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樂章之前,最好先學唱《念故鄉》這首歌。在學歌的過程中,可順帶地介紹這部交響曲的創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學唱歌曲:《念故鄉》
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樂章中用英國管吹奏的旋律,是建立在五聲調式基礎上的曲調,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這段旋律的歌唱性很強,又表現了一種孤獨、悲哀和思念故鄉的情緒,因而引發了許多人在情感上的共鳴。正是這種原因,德沃夏克的一位美國學生給這段迷人的旋律填上了歌詞。后來,一首名為《回家》的獨唱曲及合唱曲被迅速而廣泛地傳播開來。在我國,這首歌被譯為《念故鄉》。
(二)《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樂章
1.作品創作原由
1892年,美國紐約國家音樂院創辦人琴妮·瑟勃夫人邀請德沃夏克擔任該院院長。德沃夏克到紐約后,琴妮·瑟勃夫人急于要他依據朗費羅的史詩《海華沙之歌》創作一部歌劇。歌劇《海華沙》并未作成。但其中的一些創作初稿后來就用在了《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中。1893年5月24日,這部交響曲創作成功。這部交響曲是德沃夏克到美國后寫下的第一部作品。本來,作者并沒有給交響曲加標題,但在公演前不久,琴妮·瑟勃夫人建議加?“新大陸”的標題,并得到了德沃夏克的同意。從此以后,這部名為“自新大陸”的交響曲便名揚四海。1893年12月16日,在安東·塞德爾指揮下,由紐約愛樂樂團首演于卡內基音樂廳。
這部交響曲在美國首演時,可謂轟動一時。美國的報紙甚至把它稱作“美國的交響曲”。但是,德沃夏克斷然反對這種說法,并強調指出:他在國外創作的音樂作品首先是捷克音樂。他在首演的前四天曾對采訪者說:“我沒有使用過任何一個黑人蠐〉詘踩說男桑抑皇竊謐髕分行戳頌逑鐘〉詘慘衾痔厴淖約旱鬧魈猓矣孟執謐唷⒑蛻⒍暈緩屠侄右羯囊磺惺侄衛捶⒄顧恰!豹?br>
2.《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為慢板,復三部曲式。
樂曲開始是一個簡短的引子。管樂器在低音區奏出一連串鳴咽的和弦,形成一種悲慘凄切的音響效果。在這種氣氛的烘托下,樂曲進入了第一部分。這段感人至深的旋律由英國管奏出:這是作曲家懷念遙遠祖國的愁思。其旋律樸實優美,富有歌唱性,深得人們的喜愛。以后曾被改編為各種獨奏曲,也被填上歌詞而成為獨唱曲或合唱曲。也有人曾把這個曲調誤認為是一首古老的美國民歌。接著,在弦樂器的演奏下,這一主題有了變化發展,情緒顯得有些激動:英國管又奏出主題的最后4小節,樂聲漸弱,第一部分結束。樂章的中間部分,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震音的背景下,由長笛和雙簧管奏出旋律。這段音樂充滿深切的悲痛,同時又蘊涵著無比激動的感:在悲痛、哀傷的主題后,出現了一段明朗、優美的旋律。它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回憶:作者巧妙地將這個主題用變奏的形式展現,并與前主題構成復調,使情緒更加深切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