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民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一、通過對漢族民歌的視聽欣賞和對比分析,進一步了解我國悠久的音樂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歌,培養學生對祖國民族音樂的熱愛和對祖國對家鄉的情感。
二、通過欣賞、演唱、比較、探究、交流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和了解漢族南北民歌的風格特點和分類。
三、能在聽賞、體驗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課堂交流,討論歸納三種民歌的音樂特點并能通過這些特點判斷各個不同作品體裁。
教學內容
1、運用比較、分析、教師范唱等方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2、設計多種新穎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得到對民歌的審美體驗和情感升華。
教學重點
1.聽賞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較異同
2.了解掌握漢族民歌不同體裁的不同特點
教學難點
1.各種不同民歌體裁的分類,能利用特點分辨各體裁。
2.兩地《茉莉花》的異曲同唱,能比較整齊和諧地演唱。
學生活動
1、與教師合作表演號子,體驗節奏和情感,熟悉號子特點。
2、學唱江蘇民歌和中國民歌《茉莉花》,嘗試同時演唱兩種曲調不同的《茉莉花》。
3、探討、研究三種民歌體裁的具體特點。
4、反饋練習,聽賞不同民歌片段,分辨民歌體裁
教學過程: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1.教師播放課前音樂宋祖英的《望月》。
2.對比欣賞《神農溪纖夫號子》
提問:這首作品表現了怎樣的場面?其中有哪些演唱形式,表現了怎樣的情感?與我們課前播放的音樂有什么差別?
回答:勞作場面,源于生活;領唱、齊唱,表現勞動者齊心協力的勞動場面;前者有音樂伴奏而后者是清唱,原汁原味。
3..小結:教師總結剛才的問題導入課題漢族民歌。
a,民歌的定義
b,同學們喜歡嗎?美在哪?(教師簡單介紹民歌的藝術特征)
學生聽賞兩首音樂作品,思考交流,回答問題。
播放一首抒情委婉的歌曲,意在營造良好的音樂課堂氛圍。
通過一首號子激情引趣,提出問題,
解決問題的同時引出表現了本課內容。
新課——民歌體裁
(一)、號子
1.導入:直接介紹我國漢族民歌分為三大類:號子、山歌、小調
“早期勞動人民在勞動中如何協調步伐,提高勞動效率的呢?”
通過描述提示學生思考由來——勞動。
引出勞動號子
展示號子的定義
2.介紹常德號子《打硪歌》
欣賞并思考
提問:
⑴ 通過音樂,號子都用在哪一類勞動場面上?(重體力活)
⑵ 這樣的音樂作品有怎樣的特點?(歌詞、曲調、節奏等)回答:歌詞簡單明了、曲調粗獷有力、節奏規整等。
⑶ 有那些演唱形式?回答:領唱、齊唱等,教師板書總結:一領眾合
3.教師小結號子的特點
4.體驗互動:
⑴提問:在練習之前,你們覺得應該用怎樣的情緒去喊號子?
回答:有力的、大聲的、整齊的等。
⑵教師帶學生們練習一下,然后帶學生一起體驗號子“一領眾合”的特點。
5.賞析《澧水船夫號子》
(二)、山歌
1.進入第二種民歌體裁的介紹:山歌
⑴提問:山歌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顧名思義從名稱上體現在哪些地方演唱的歌曲?
回答:山上、田野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