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案 “快速跑”教學的簡約與變化
一、指導思想隨著體育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學的傳統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體育教學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技能傳授或身體素質發展。正是在這種理念的驅動下,本課以“體驗觀察、啟發思維、合作互動”為主線,力求創設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既有在教師組織、指導下的學練,又有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將“生生互動”融入課堂的教學中。從女生的生理特點出發,合理安排練習的次數和間歇的時間,注意控制練習密度和強度,在提高學生快速奔跑能力的同時發展柔韌、力量等身體素質,從而取得健身的實效。二、內容主題與分析跑的實用性較強,是人體基本活動能力,也是人們生活、運動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動技能。對于跑,學生已有一定的基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快速奔跑的能力,嘗試改進跑的技術動作的方法,引導學生從自身特點出發確定學練的重點,有針對性地從教師提供的多種學練菜單中選擇改進步幅或步頻的練習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合作練習。快速跑練習可發展速度、力量等身體素質。本課又把柔韌素質作為另一教學內容,它不僅是一項非常適合初中女生練習的項目,對女生的形體發展、姿態形成都有良好促進作用,受到學生的喜愛,并有利于促進快速跑動作技能的掌握和技術的提高。三、課的流程1、導入與熱身:通過各種圖形的變化跑和雙人操的練習,使學生初步學會與同伴間的合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逐漸將課引入主題。2、體驗與觀察:本課改變了以往教與學的方式,從學生的自我體驗、互相觀察跑的動作開始,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講解、演示、傳授關于快速跑中步頻、步幅的基礎知識,讓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學練中,通過合作練習與效果反饋加以改進。讓學生體驗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我要學”。3、游戲競賽:本課結合簡單的壘球規則將球的傳接與學生的跑相結合,進行人、球比快的游戲,給學生一種新穎感,激發學生的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快速奔跑能力,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4、柔韌素質鍛煉:這一部分教師引導學生互相合作進行腰部和腿部的柔韌性鍛煉,使學生了解并學會柔韌練習的方法以及安全保護措施,體驗合作的樂趣,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5、放松與小結:先讓學生自己進行最喜愛的放松練習,然后再伴隨柔和悅耳的音樂跟隨教師進行拉伸練習,使學生的身心都得到充分的放松。最后讓學生參與本課學練的評價小結,進一步加深理性認識。執教教師簡介
陳巍,女,本科學歷,現任教于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級中學,中教一級。擔任校壘球隊教練,多次帶隊參加全國、上海市比賽,取得優異成績。 xx年獲長寧區第六屆體育教學“耕耘獎”,xx年獲長寧區第七屆青年體育教師教學評優一等獎,xx年獲區首屆“長教杯”教學評優活動二等獎,xx年8月論文《關于中學生對體育教師期望的調查與思考》獲全國第八屆中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三等獎。人生格言:“勤奮是健康的靈丹,歡樂是長壽的妙藥。”
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級中學體育課教案
年級
七年級
班級
(3)班
周次
11
課次
31
執教教師
陳巍
日期
.6
教學
目標
1、體驗快速跑,嘗試觀察、比較和分析動作,發現存在的問題,選擇適合的練習方案,改善動作質量,提高快速奔跑的能力,發展速度、力量、柔韌等身體素質。
2、培養積極參與的態度,感受合作互助的快樂,表現出對同伴的關心和集體的榮譽感,并逐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內容
主題
1、快速跑(6——4)
2、柔韌素質
課序
時間
活 動 內 容
教 與 學
預計運動負荷
教學組織與要求
次數
時間
強度
一
2′
課堂常規 (略)
實施方法:
1、 學生互相檢查人數
2、 師生問好
3、 宣布本課學習目標、內容
﹡﹡﹡﹡﹡
﹡﹡﹡﹡﹡﹡﹡
﹡﹡ ﹡﹡
﹡﹡ ﹡﹡
(圖1)
二
6′
1、 慢跑
蛇形 ——螺旋 —— 圓
教法:
提出要求,引導練習方法,并在練習中提示、指導。
學法建議:
1、充分利用場地條件
2、根據教師提示,積極思維、發揮想象。
2′
小
(圖2)
要求:控制好跑的速度
2、雙人操
(1)肩部運動
(2)體側運動
(3)舉腿練習
(4)分腿壓
(5)跨欄步壓腿
(6)小踢腿練習
(7)滾動步
(8)前踢腿
(9)后踢腿
教法:
教師提出要求 教師示范 學生學做
教師口令提示
學法建議:
1、操的順序由上至下,幅度漸大,充分活動各關節。
2、自告奮勇配合老師帶操
2′30″
/
3′
小
(圖3)
要求:互相配合,動作協調
三
29′
1、 快速跑練習
⑴體驗與觀察——對角線跑
⑵快速跑的知識與方法
①影響跑速的主要因素:
a、步頻
b、步幅
②途中跑正確動作方法
⑶學生自主學練
2、快速跑壘——
與傳接球比速度
方法:
⑴傳球隊員向空中拋球,跑步者跑動
⑵傳球隊員接到回球向對角傳出⑶比人先跑到對角還是球先被對角接到
3、柔韌性練習
⑴腰部
⑵腿部
教法:
提出要求 觀察 體驗練習 設疑 點撥
共同探討 揭示要點 探究練習
1、提出觀察要求:不同速度同學的步頻與步幅
2、教師提供活動人體模型等圖示
學法建議:
1、相互觀察同伴步頻和步幅,思考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