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說課稿之三
Lesson 37(一)教材分析:
這幾天不知為什么,手邊的東西總是四處亂丟。一天大約二分之一的業余時間基本上都在找東西。因此每天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句話:”Where is my pen?” “Where is my book?”(我的書在哪里)等等,通常同事們都是用there be 句型+方位介詞做回答。今天我說課的內容選自于初一人教版第十單元37課,標題為 Where is it? 由此可見,初中人教版的對話編排幾乎都是從生活中實際需要出發,讓學生能掌握生活中基本的常識交流。發展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本節課側重于對方位介詞的理解與應用。無論是情景對話實際應用還是考試練習,它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熟練應用介詞 on, in, under, behind, near.及there be 句型。
能力目標: 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及創造能力。掌握一定的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文化差異。
德育目標: 樂于為別人提供幫助。
(三)教學組織:
為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到活動中,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我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將采取小組競賽的形式,將全班分為兩組。一組命名為熱愛體育運動的NBA,另一組為擅長文藝活動的OSCAR。
(四)學法指導: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單詞—句子—情景對話—情景短劇—實際應用,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情景興趣教學。多以問答形式出現。
如何使用英語,如何在理解的基礎上習得語言。在用中學,學中用。學會自己自主推測發現歸納提高,提高學習自主性和學習能力。寓素質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
(五)教學步驟:
1. 提問,問出主題。我精心設計了四個問題,其共性是簡單直接明了。前三個問題都是復習了九單元有關家庭的話題。第四個問題依據地點從小到大的原則問出了很多關于”Where is it?”,并用介詞作簡單回答。在復習時,教師是位”強化記憶者“。我采取快速地口頭提問,要求學生迅速反應。這種復習方法在于培養學生在無法預先準備的真實情況下運用英語的能力。(現場演示第四)
2. 分析討論。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要求學生了解文化差異,了解英漢之間的文化差異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針對這一目標,我設計了第二個環節。提供一張圖片,讓學生盡可能地用到介詞。并提出問題:中英文在表示方位時有何區別與聯系?各有什么特點?小組討論總結,陳述意見。
3. 反復操練。(a)從兩組隨意抽取兩人。一人根據錄音聽力畫圖,一人根據圖片作文字描述。(出現there be 句型)
(b) 把圖片擦掉,每組選出一名學生參加比賽。根據記憶重述圖片。(強調there be 句型)
(c)小組互相就圖片內容展開知識競答。題目自擬。
(d)各組總結性發言。(提出there be 句型的小組加雙倍的分值)
補充說明:教師做示范。所有內容與介詞有關,引導學生用到there be 句型。
4. 編寫短劇。 根據已有圖片提示。要求學生展開想象,盡可能使用介詞及there be 句型。小組內討論展開。教師作為評分者。評分標準為:1.介詞使用率高 2. 想象豐富,幽默詼諧。3. 結尾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