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展風采》說課稿(通用3篇)
《禮儀展風采》說課稿 篇1
一、[對應的課標內容]
“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交往與溝通”部分:“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能,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懂得什么是禮儀,禮儀有什么作用。了解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禮儀,知道禮儀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
2、能力目標: 掌握基本的社交禮儀,并能夠在交往中加以運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樂于以禮待人,形成講文明、講禮貌的交往態度,從內心愿意做講禮儀的人,并體驗舉止優雅、文明禮貌帶給自己的樂趣以及對人生發展的價值。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懂得待人接物的一般禮儀與中學生有關的禮儀規范,并能熟練掌握社交的一般禮節是本框的教學重點。 如何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落實禮儀知識,從而展示自己的風采是本框的難點。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課前準備]
⑴、教師準備:
1、查閱有關禮儀方面的書籍、資料;
2、瀏覽與禮儀有關的網頁;
3、準備與禮儀有關的音像資料;收集有關禮儀方面的格言警句或典型的故事;制作幻燈片。
⑵、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并查閱收集與禮儀有關的資料;
2、思考展示中學生風采的禮儀及做好表演的準備;
3、小品《我家來了客人》
六、[教學活動設計及設計意圖]
一、設計情景 導入新課 采用情境教學,播放動畫,通過國旗班戰士護旗、升旗所展示出的舉止,感悟戰士們通過禮儀展示的風采,從而揭示禮儀對一個國家的作用, 創設情境,使學生積極參與并對禮儀產生興趣,以趣激學。
二、 show me 請學校禮儀隊的成員談談自己成為禮儀隊成員的感受。 從自身談起,展示自身形象,從而感悟個人能否講禮儀直接關系到集體的形象。
三、情境分析 有個大學生去求職,因她條件不錯,公司的人事主管表示可以錄用。這個大學生一時興奮,吃了一塊口香糖,順手將紙皮扔到了桌上,結果她沒被錄用。 聽到這話,女孩哭了。把擦淚的紙巾摔到地上。主管將其揀起放回紙簍。 提問: ( 1)這位女大學生的行為有何不妥?如果你是主管,你會錄用她嗎?為什么? ( 2)女大學生求職失敗的經歷給我們什么啟示? 通過對具體情境的分析,回答問題,使學生感悟出禮儀不僅體現個人的文明素養,而且會影響個人的發展。
四、身邊的榜樣 從語言、行為、舉止、交往等方面結合特定要求評選班級的禮儀之星。 從身邊入手,推選身邊活生生的典范,反省自己,從而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有所提升。
五、校園掃描 在我們的校園中,哪些場合最能展示我們的風采? 這些場合有哪些特定要求(如在閱覽室、在課堂、在食堂、在升旗儀式上等)? 由個人到學校,審視自己,在今后的學校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這是對重難點的展開和突破。
六、擂臺賽 你說我說誰最好:社交禮儀方方面面(著裝禮儀、電話禮儀、拜訪禮儀、待客禮儀、稱呼禮儀等)。 由學校到社會,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社交禮儀,從而在社會生活中也能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這也是對重難點的展開和突破。
七、小品表演 家中來了客人 具體體驗,更深刻的感受懂禮儀所帶來的作用,加深對教學目的的鞏固。
八、自我反省 如何提高自己的禮儀水平? 教學的落腳點所在,通過教學最終使學生在行為上有所改變。從而達成行為目標。
七、[板書設計] 禮儀展風采
一、禮儀的作用 體現國家形象;體現集體精神風貌;體現個人文明素養、影響個人發展。
二、禮儀的特定要求 語言、行為、交往、著裝等方面
三、社交禮儀 拜訪禮儀、待客禮儀、電話禮儀、著裝禮儀、握手禮儀、稱呼禮儀、交談禮儀等。
四、如何提高禮儀水平
八、[課堂練習]
一、單項選擇:
1、我們與他人順利交往的前提條件是
a、不拘小節,不守習俗。 b、拘泥于繁瑣禮儀。
c、遵守健康文明的社交禮儀。 d、注重自身的形象。
2、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于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的是
a、禮儀b、禮節c、禮貌d、規范
二、不定項選擇:
1、要想讓自己成為社交禮儀的高手,就應該
a、報名參加社交禮儀班,學習些禮儀知識。
b、在生活中不斷學習、觀察和思考,注意日益積累。
c、平時多加應用,注意一些社交技巧。
d、從提高自身修養做起,修養提高了,自然就會成為禮儀高手。
2、能促進人與人交往的因素有
a、文明語言b、親和態度c、端莊舉止d、衛生習慣
三、做文明人 學會禮貌用語和禮儀規范,可以培養我們優雅得體的舉止。遇到下面情況時,你知道該怎么做嗎? 路遇同伴、長者時 進別人房間時 客人來訪時 與人談話時 在公眾場合咳嗽時 去同學家做客時
四、課外拓展 有個人請客,看看時間過了,還有一大半的客人沒來。主人心理很焦急,便說:“怎么搞的,該來的客人還不來?”一些敏感的客人聽到了,心想:“該來的沒來,那我們是不該來的羅?”于是悄悄的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幾位客人,越發著急了,便說:“怎么這些不該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聽,又想:“走了的是不該走的,那我們這些沒走的倒是該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 最后只剩下一個跟主人較接近的朋友,看了這種尷尬的場面,就勸他說:“你說話前應該先考慮一下,否則說錯了,就不容易回來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釋說:“我并不是叫他們走哇!”朋友聽了大為光火,說:“不是叫他們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說完,頭也回地走開了。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九、《禮儀展風采》教學案例點評
1、教學目標設計上能夠考慮到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角度進行設計。說明教師對新課程理念是有比較深刻了解的,教師是接受過新課程培訓的。教師在設計時,如果能夠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分層次,體現學生的差異性,使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目標,真正體現因人而異。
2、教師能夠注重情境教學。設置情景,提出一些具有思辯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反思自己的言行。新課程要求關注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生活經驗,成為學生生命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學生的知識接觸面,讓學生在社會環境的互動中獲得完善和發展。學生生活在現實世界中,每時每刻都與自然界、社會、他人發生聯系。在學校所學的新知識需要借助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才容易被學生接受,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教師能夠預設情境,把理論與社會實際緊密聯起來,進行體驗式教學,提升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老師設置了一個女大學生求職遇阻的案例,引導學生去思考,感悟,從而明確自己應該怎么做。
3、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全人教育基本價值取向。課程改革在其理念上就是以學生為本,著眼于學生的全人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把德育目標與時代要求聯系起來。案例中教師設置了一些問題,要求學生反省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覺悟,由于這些
問題能夠緊密聯系學生實際,學生有話可說、也愿意說,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4、教師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例如:課前教師布置學生瀏覽網頁,閱讀報刊、書籍,收集有關禮儀方面的資料,在課堂進行展示,學生對資料的收集過程就是一個能力培養的過程,學生首先要確定哪些資料是有用的,然后再對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有的還要把它制成投影片,有利于能力的培養。
5、教師注重學生知識的拓展,在課堂的最后,教師設置了一道課外拓展題,引導學生去反思社會、反省自己、注重自己覺悟的提高
《禮儀展風采》說課稿 篇2
初中說課稿要怎么寫?下面小編就以八年級思想品德課《禮儀展風采》說課稿為例,為大家展開介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的八年級思想品德課《禮儀展風采》。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懂得什么是禮儀,在人際交往中禮儀的作用。
2、了解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禮儀,知道禮儀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
3、知道與不同名字的人交往應注意的事項
能力目標:
1、辨別基本禮儀要求的能力
2、在不同情境中踐行交往禮儀的能力,
3、在實際生活中踐行禮貌禮儀要求的綜合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樂于以禮待人,形成講文明、講禮貌的交往態度,
2、體驗舉止優雅、文明禮貌帶給自己的樂趣以及對人生發展的價值。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懂得待人接物的一般禮儀與中學生有關的禮儀規范,并能熟練掌握社交的一般禮節。
教學難點: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落實禮儀知識,從而展示自己的風采。
三、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初二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通過本冊前三單元的學習,學生已初步理解如何與父母交往、如何與同學、教師交往、如何與不同文化北京的人交往,如何在網絡中與他人交往。在學生的社會化過程中,學會與人交往、為人處世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其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是根本。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將進一步理解和把握如何懂禮貌、講禮儀。講禮貌、重禮儀是現代文明人的一項重要標志,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無論在家庭、學校還是在社會,一個人展示給他人的首先是其文明禮貌方面的素養。事實上,一個人是否講究文明禮貌,不只是個人的事,而直接影響周圍的人乃至社會風氣、民族尊嚴。因此,注重自身的言談舉止,展示自己的優雅禮儀,了解現代社會的交往方式,是融入現代社會,做一個文明人的基本要求。做有道德的人,必然要求做有禮貌、懂禮儀的文明人。
四、教學對象分析:
初二年級的學生對禮儀有一定的認識,但這個認識還很不全面,而禮儀又無處不在,處處體現出一個人的素養和風采,因此這課的學習對于和社會接觸越來越多的初二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他們也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自學能力,而且具備了有目的的去Internet網上查資料的能力,可以完成這節課的學習任務。
五、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和風細雨展淑女氣質,謙恭禮讓顯紳士風度。展示南京四中學生的禮儀風采。(通過同學拍攝的圖片和錄像來展示)
(設計意圖:這些圖片和錄像來自于學生的日常校園生活,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反思自己的行為,順利引出下面的學習內容。)
設疑:A、閱讀書P83關于小茅的案例,思考書中兩個問題:1、小茅的行為與禮儀有關嗎?請指出其不合禮儀的地方。2、對我們來說,有哪些基本的禮儀要求?
B、試想一下,我們為什么要做一個有禮貌,講禮儀的人?
歸納:1、如果不講禮貌,會顯得自己是一個沒有素養,不道德的人,影響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
2、不講禮貌還會使自己的人際關系變得很差。
3、一個人不講禮儀,不僅影響自己的形象,還影響到周圍的人,他所在的集體,甚至他所在的民族和國家的形象。
(設計意圖: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學生明確學習禮儀的重要性。)
講解:禮儀源于最初的人類交往,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現代禮儀既與現代社會的要求相一致,又與一個民族的傳統相承接。禮儀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而且是一個人、一個集體乃至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象征。我們必須具備良好的禮儀素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禮儀的要求。
自主探究:在網頁上瀏覽,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禮儀
(一)、社交禮儀涉及交往的方方面面,每個方面都有具體的要求。例如,握手、待客、接聽電話等,都有相應的禮儀要求。掌握文明、健康的社交禮儀使適應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條件。
1、稱呼禮儀
2、見面禮儀:
3、書信布局上的禮儀:
4、贈花禮儀:
5、餐桌上的禮儀:
6、……
(二)、禮儀習俗
A、中華民族的禮儀習俗源遠流長,其中蘊涵著民族的根,我們應加倍珍視。下面我們就來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相關習俗。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1、春節:
2、元宵節
3、端午節:
4、中秋節:
5、……
B、中國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國家,共有56個民族,各個民族又有自己的傳統習俗,你知道嗎?請你通過瀏覽相應網頁,了解它們各自的相關習俗。
1、潑水節:
2、火把節:
3、四月八節:
4、……
歸納強調:在與少數民族交往時,要尊重少數民族的禮儀習俗,要“入鄉隨俗”。尤其不能違反民族禁忌,因為這會傷害民族感情,妨礙交往,影響團結。
C、我們的視野越來越開闊,接觸到的人也越來越多,當然也包括很多外國人,為了更好的和世界接軌,我們也需要了解一些外國的傳統節日,請同學們通過下列節日的一些風俗:
1、圣誕節:
2、感恩節:
3、萬圣節:
4、……
(設計意圖:禮儀存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種類繁多,信息量大,課上也沒有充裕的時間逐條分析講解,此環節讓學生自己上網查找、瀏覽相應的禮儀,既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自己的興趣學習相應內容,有的放矢。)
討論版:還有一個多星期,就要過圣誕節了,在過一個多月,中國的傳統節日就要到了,但是,現在街面上,圣誕禮品是琳瑯滿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崇尚過“洋節”。對于此種現象,請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你喜歡過“洋節”還是“傳統節日”?為什么?
2、你了解春節的相關習俗嗎?你對它的評價是什么?你了解感恩節的相關習俗嗎?對于這個外國的節日,你又做何評價?仔細瀏覽春節和感恩節的相關介紹,思考這個問題。
3、面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越來越崇尚“洋節”,而忽略了自己國家民族的傳統節日,你做何感想,你能對他們說點什么嗎?
(上網查找相應資料,分組討論,提交答案)
歸納:每個節日都有著自己的來源、特殊的儀式和特別的意義,對此,我們應該尊重每個節日的相關習俗。節日也是一種文化,首先,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其次,對于外國的文化,我們不能一概回避,也不能盲目接受,而是要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設計意圖:如何對待中外文化是一個寬泛而抽象的問題,從日益臨近的圣誕節入手,通過學生對待中外節日的態度,來引出討論版的問題比較自然,比較貼近學生,讓學生都有話可說。)
設疑: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應該遵循哪些禮儀規范呢?請你瀏覽網頁上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并與此相對照,看看自己身上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反饋練習:
情境:
上課:鈴……上課了,小梅迅速回到座位,端端正正的做好,等待老師的到來,小明卻依舊談笑風生,還跟同座位說道:“看那個呆子,老師又沒來,裝給誰看啊!”
中午:鈴……下課了,同學們紛紛來到了食堂準備就餐。這時,就餐的隊伍已經排得很長了,小梅非常守秩序的排隊購飯,這時,小明神秘兮兮的拿著已經買好的飯來到小梅跟前:“怎么樣,要不要我也幫你插隊買一份啊!這樣要排到什么時候啊!估計我都吃完了,你還沒買到呢!”小梅答道:“謝謝!不用了,下次請你也排隊買飯!”“笨蛋!”小明吹著口哨揚長而去……
午休:小梅在認認真真的進行自習,而小明一邊引吭高歌,一遍在校服上揮毫潑墨,進行著自己的即興創作。小梅終于忍受不了了,說道:“你能不能安靜點啊?”“你算老幾啊!管得還真寬!要不要我也幫你畫兩筆啊?”……
放學:天已經漸漸黑了,同學們陸陸續續來到停車場,準備拿車回家,小梅推著車子往校門口走,身邊穿過一道黑影,隨之而來她聽到這樣一句話:“傻子,我先走了,你慢慢推吧!”等她回過神來,人影已經不見了。哦,原來那是騎車沖出校門的小明……
請根據以上情境,分小組討論,情境中的主人公做得對不對?如果不對,他們做錯在哪兒?(學生分組討論,提交答案)
(設計意圖:這些情境都是發生在學生周圍的,學生對它們非常熟悉,通過對這些情境的辨別、分析,可以讓學生對照自身,反思自己的行為,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展現中學生的優雅風采。)
小結:遵守健康、文明的社交禮儀,是展示我們優雅風采和高尚品德的具體要求,也是我們與他人順利交往的前提。當然,我們也不能拘泥于傳統的繁瑣禮儀,而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禮儀習俗,繼承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把傳統禮儀于現代社會的要求結合起來,做到與時俱進。
《禮儀展風采》說課稿 篇3
通榆二中:李艷輝 第一部分:教學總體設想及依據: 講禮貌、重禮儀是現代文明人的一項重要標志,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無論在家庭、學校還是在社會,一個人展示給他人的首先是文明禮貌方面的素養。事實上,一個人是否講究文明禮貌,不只是個人的事,而直接影響周圍的人乃至社會風氣,民族尊嚴。因此,注重自身的言談舉止,展示自己的優雅禮儀,了解現代社會的交際方式,是融入現代社會,做一個文明人的基本要求。禮貌禮儀看似外在的形式,其實是自身境界的表現、支撐文明行為的道德根基是人的主體性,是人的尊嚴、追求和境界。做有道德的人,必然要求做有禮貌、懂禮儀的文明人。 本課依據的課程標準是“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交往與溝通”、“知道禮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能,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 (一)本課的地位及作用: 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是全面學習的過程,其中既需要系統的書本知識的學習,也需要在生活實踐中,在與人交往中進行社會學習,禮貌、禮儀的學習更多地借助于后者。禮貌、禮儀在人生成長過程中是一門學問,需要專門的學習與指導。一個文明禮貌的人不是自然形成的文明禮貌的養成與一個人所接受的教養密不可分。本課教材給予的指導與訓練,會對青少年文明禮貌素質的形成大有裨益。 (二)本課的三維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樂于以禮待人,通過禮貌表達對他人的尊重。樹立以不講禮貌為恥的交往態度,形成講文明、講禮貌的交往態度,體驗舉止優雅,文明禮貌帶給自己的樂趣以及對人生發展的價值。 能力目標:在生活生活和學習的基礎上,學會以禮待人掌握基本的社交禮儀。 知識目標:懂得什么是禮儀,禮儀有什么作用,了解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禮儀。 (三)本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因禮儀而優雅 本課的難點:因禮儀而優雅 第三部分:教法與學法: 1、教學方法:活動探究教學法、情感體驗教學法 2、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第四部分:學情分析 由于經濟的發展,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當代青少年總體文明程度是高的。但是,獨生子女的地位,唯我獨尊的心態又使他們在文明禮貌方面有所欠缺,在當代社會急劇變化的進程中,傳統的東西正在逐步淡化,其中包括傳統的禮貌和禮儀,而現代的交往禮儀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又沒有植根。在這種背景下,青少年迫切需要補上文明禮貌這一課。在當代,不少家長更多地關注孩子智力的、學業的發展,而忽視禮貌、禮儀方面的培育和熏陶,致使一些孩子不懂禮貌,缺乏禮儀教養,甚至“蠻橫無禮”。 第五部分: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啟發興趣 導入: 一男孩向一老人問路:“喂,老頭,去火車站怎么走?”老人回答說:“一直走,還有10丈路。”男孩說:“路程怎么不用‘里’作單位?老人說:“對你這樣不講‘禮’的人怎么要講‘里’呢?”通過這則小故事了解了什么的重要性? 禮儀是個人素養最直接的外現形式,也是交往的最前沿。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禮儀展風采》 二、展開深入,解決重點 (一)因禮儀而優雅 活動一: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 目的:通過升旗儀式,體驗禮儀優雅給人的感受,為課文的展開作鋪墊。 準備:出示圖片 過程:第一步:學生說一說升旗儀式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第二步:聯系學校情況,說一說哪些儀式最能體現學生的風采。 第三步:教師小結 禮儀緣于最初的人類交往,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禮儀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而且是一個人、一個集體乃至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象征。我們必須具備良好的禮儀素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禮儀的要求。 1、禮儀有特定要求 活動二:“思維碰撞” 目的:通過反面例子引發學生按照禮儀的要求去做。 準備:仔細閱讀小茅的事例。 過程:第一步:從禮儀的視角提出問題。探討小茅的行為是否符合禮儀的要求,說出自己的理由。 第二步:進一步探討作為一個中學生的基本禮儀要求。 第三步:幻燈片播放一些基本的禮儀要求。 第四步:教師講解: 禮儀是一門學問,有特定的要求。在家庭、學校和各類公共場所,禮儀無處不在。就個人禮儀來說,表現在舉止文明、動作優雅、姿態瀟灑、手勢得當、表情自然、行為檢點、儀表端莊、著裝得體、講究衛生等方面。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學校集體活動中、社會交往活動中,都有相應的禮儀要求。如果我們不講禮儀,就可能傷害別人,也使自己難堪,甚至無法適應現代社會。 2、講究禮儀的意義 活動三:故事續編 目的:鍛煉學生的能力,了解禮儀的意義。 準備:多媒體預備材料 過程:第一步:根據情境續寫故事 第二步:根據情境回答問題。 第三步:教師小結 人既是審美的主體,也是審美的對象,自覺做到講禮儀,不僅關系我們自身的形象,而且直接關系到周圍的人,關系到我們的集體,甚至關系到我們民族和國家的形象。 活動四:“真我面面觀” 目的:通過坐、立、行的禮儀讓學生做一做,強化對禮儀的體驗與理解。 準備:向學生講明活動的基本要求 過程:第一步:互相觀察坐、立、行姿。 第二步:分組表演不同的坐、立、行姿,并且評選出最符合禮儀要求的表演。 第三步:教師總結 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是最常用的三種合乎禮儀的姿態。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提升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會使我們變得優雅可親,更容易被人接納。有助于強健我們的身體,還能給人以美的感受。對于這些常規禮儀姿態,我們要通過日常的有意鍛煉,逐步養成習慣。 三、互動探究,突破難點 (二)社交禮儀abc 1、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 活動五:暢所欲言 目的:通過了解古今中外有關見面禮儀的資料。 準備:讓學生了解相關資料。 過程:第一步:交流各自的材料 第二步:探討我們與不同的人見面時握手的禮節。 活動六:我來當家 目的:通過自己設計禮儀,加深學生對禮儀的認識。 準備:事先設計小品 過程:第一步:學生表演自編的小品 第二步:學生進行評價 第三步:設計電話禮儀 第四步:教師小結 社交禮儀的掌握是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學習、觀察,只要我們注意日積月累,就一定能成為一個懂禮儀的人。 (設計意圖:通過小品表演如何待客這種社會交往中應具有的禮儀,明白禮儀在社會交往中的作用,并掌握相應的禮儀知識。) 2、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禮儀習俗。 活動七:擂臺比武 目的:了解傳統禮儀的基礎上更好地把握現代禮儀 準備:學生課前了解中華民族的主要傳統習俗。 過程:第一步:男女同學以小組比賽的方式猜我國的傳統節日 第二步:分組講述這些傳統節日的習俗 第三步:討論對待這些禮儀的態度 第四步:教師小結 我們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禮儀習俗,繼承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把傳統禮儀與現代社會的要求結合起來,做到與時俱進。 活動八:少數民族的禮儀 目的:了解藏族、蒙古族、回族、壯族等的禮儀習俗,尊重少數民族的禮儀 準備:課前收集少數民族的禮儀,尊重少數民族的禮儀。 過程:第一步:交流各自資料 第二步:教師從民族大團結的角度進行總結 在與少數民族交往時,要尊重少數民族的禮儀習俗,不能違反民族禁忌,妨礙交往,影響團結。 第三步:欣賞《愛我中華》 四、反饋拓展,留有余味 活動九:明禮踐行 目的:挖掘自已所在禮儀方面所具有的優缺點 準備:讓學生準備一張紙 過程:第一步:談一談自己所不符合禮儀的地方,并把它們寫在紙上。 第二步:把這些不符合禮儀的地方投放到垃圾箱,努力在生活中進行改進 小結: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已經知道了有關禮儀的很多知識,希望同學在以后的生活中,心中有禮儀,口中說禮儀,行動中落實禮儀,那么我們初二( )班一定是個人文明禮儀班。學生快板書《文明禮儀班》
八年級上冊第七課第二框《禮儀展風采》的教學設計
通榆二中:李艷輝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樂于以禮待人,通過禮貌表達對他人的尊重。樹立以不講禮貌為恥的交往態度,形成講文明、講禮貌的交往態度,體驗舉止優雅,文明禮貌帶給自己的樂趣以及對人生發展的價值。 能力目標: 在生活生活和學習的基礎上,學會以禮待人掌握基本的社交禮儀。 知識目標: 懂得什么是禮儀,禮儀有什么作用,了解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禮儀。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因禮儀而優雅 本課的難點:因禮儀而優雅教法與學法: 1、教學方法:活動探究教學法、情感體驗教學法 2、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關鍵: 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學生和社會實際,注重聯系實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具準備:多媒體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啟發興趣 導入: 一男孩向一老人問路:“喂,老頭,去火車站怎么走?”老人回答說:“一直走,還有10丈路。”男孩說:“路程怎么不用‘里’作單位?老人說:“對你這樣不講‘禮’的人怎么要講‘里’呢?”通過這則小故事了解了什么的重要性? 禮儀是個人素養最直接的外現形式,也是交往的最前沿。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禮儀展風采》 二、展開深入,解決重點 (一)因禮儀而優雅 活動一: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 目的:通過升旗儀式,體驗禮儀優雅給人的感受,為課文的展開作鋪墊。 準備:出示圖片 過程:第一步:學生說一說升旗儀式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第二步:聯系學校情況,說一說哪些儀式最能體現學生的風采。 第三步:教師小結 禮儀緣于最初的人類交往,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禮儀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而且是一個人、一個集體乃至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象征。我們必須具備良好的禮儀素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禮儀的要求。 1、禮儀有特定要求 活動二:“思維碰撞” 目的:通過反面例子引發學生按照禮儀的要求去做。 準備:仔細閱讀小茅的事例。 過程:第一步:從禮儀的視角提出問題。探討小茅的行為是否符合禮儀的要求,說出自己的理由。 第二步:進一步探討作為一個中學生的基本禮儀要求。 第三步:幻燈片播放一些基本的禮儀要求。 第四步:教師講解: 禮儀是一門學問,有特定的要求。在家庭、學校和各類公共場所,禮儀無處不在。就個人禮儀來說,表現在舉止文明、動作優雅、姿態瀟灑、手勢得當、表情自然、行為檢點、儀表端莊、著裝得體、講究衛生等方面。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學校集體活動中、社會交往活動中,都有相應的禮儀要求。如果我們不講禮儀,就可能傷害別人,也使自己難堪,甚至無法適應現代社會。 2、講究禮儀的意義 活動三:故事續編 目的:鍛煉學生的能力,了解禮儀的意義。 準備:多媒體預備材料 過程:第一步:根據情境續寫故事 第二步:根據情境回答問題。 第三步:教師小結 人既是審美的主體,也是審美的對象,自覺做到講禮儀,不僅關系我們自身的形象,而且直接關系到周圍的人,關系到我們的集體,甚至關系到我們民族和國家的形象。 活動四:“真我面面觀” 目的:通過坐、立、行的禮儀讓學生做一做,強化對禮儀的體驗與理解。 準備:向學生講明活動的基本要求 過程:第一步:互相觀察坐、立、行姿。 第二步:分組表演不同的坐、立、行姿,并且評選出最符合禮儀要求的表演。 第三步:教師總結 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是最常用的三種合乎禮儀的姿態。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提升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會使我們變得優雅可親,更容易被人接納。有助于強健我們的身體,還能給人以美的感受。對于這些常規禮儀姿態,我們要通過日常的有意鍛煉,逐步養成習慣。 三、互動探究,突破難點 (二)社交禮儀abc 1、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 活動五:暢所欲言 目的:通過了解古今中外有關見面禮儀的資料。 準備:讓學生了解相關資料。 過程:第一步:交流各自的材料 第二步:探討我們與不同的人見面時握手的禮節。 活動六:我來當家 目的:通過自己設計禮儀,加深學生對禮儀的認識。 準備:事先設計小品 過程:第一步:學生表演自編的小品 第二步:學生進行評價 第三步:設計電話禮儀 第四步:教師小結 社交禮儀的掌握是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學習、觀察,只要我們注意日積月累,就一定能成為一個懂禮儀的人。 (設計意圖:通過小品表演如何待客這種社會交往中應具有的禮儀,明白禮儀在社會交往中的作用,并掌握相應的禮儀知識。) 2、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禮儀習俗。 活動七:擂臺比武 目的:了解傳統禮儀的基礎上更好地把握現代禮儀 準備:學生課前了解中華民族的主要傳統習俗。 過程:第一步:男女同學以小組比賽的方式猜我國的傳統節日 第二步:分組講述這些傳統節日的習俗 第三步:討論對待這些禮儀的態度 第四步:教師小結 我們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禮儀習俗,繼承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把傳統禮儀與現代社會的要求結合起來,做到與時俱進。 活動八:少數民族的禮儀 目的:了解藏族、蒙古族、回族、壯族等的禮儀習俗,尊重少數民族的禮儀 準備:課前收集少數民族的禮儀,尊重少數民族的禮儀。 過程:第一步:交流各自資料 第二步:教師從民族大團結的角度進行總結 在與少數民族交往時,要尊重少數民族的禮儀習俗,不能違反民族禁忌,妨礙交往,影響團結。 第三步:欣賞《愛我中華》 四、反饋拓展,留有余味 活動九:明禮踐行 目的:挖掘自已所在禮儀方面所具有的優缺點 準備:讓學生準備一張紙 過程:第一步:談一談自己所不符合禮儀的地方,并把它們寫在紙上。 第二步:把這些不符合禮儀的地方投放到垃圾箱,努力在生活中進行改進 小結: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已經知道了有關禮儀的很多知識,希望同學在以后的生活中,心中有禮儀,口中說禮儀,行動中落實禮儀,那么我們初二( )班一定是個人文明禮儀班。學生快板書《文明禮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