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
執教者:深圳市南山區蛇口中學 田丹丹
指導老師:戴高桃 黎丹
教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湘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2課
一、教材分析
根據教參中對教材分析,結合我校的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來進行教學設計。教參原意“在本課的學習主要是運用立體構成的基本方法進行紙質梁模型的設計與制作”;在具體分析學生情況時,考慮到今年我校七年級的學生,美術基礎還比較薄弱。并且,在七年級上冊的教學中,使用的是藝術教材。紙質材料的教學,僅上了平面的“藝術檔案家”、“臉譜”制作等課,沒有進行其他可相對應或鋪墊的紙質材料或立體練習,學生對紙的性能不夠熟悉,紙質立體制作的能力也會相對薄弱,一紙成型的設計對于他們可能會有較大的困難。因此,使用綜合學習的方法,不拘泥于單純的紙質立體構成,首先通過展開對梁的歷史、人文、藝術等方面的探索,激發對梁知識的探索熱情、了解梁建筑與生態的密切關系、環保意識、對梁外觀的審美意識……再來進行紙質立體造型嘗試,可能會達到循序漸進,深入淺出,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的效果。
具體的教材、學生現狀分析后,決定擴大教材內容,降低難度,以利于適應不同層次、類型的學生的認識和學習。最后,把教學活動定位為:學習的歷史,的種類、認識的起源、作用、外觀與基本結構;學習收集資料,總結學習結果;理解梁建筑藝術與環境的和諧美的重要性,建立環保意識;利用紙材進行立體的梁制作。
二、教學目標
1.進行梁的實地考察或收集有關梁的資料:
2.利用紙材制作紙立體梁模型;
3. 寫一篇與梁有關的文章(或故事,資料、考察報告均可);
4. 嘗試制作或繪畫出一座有創意的梁模型(可獨立完成或自愿組合小組完成)。
三、課前準備
學生:1. 查詢梁建筑資料或有關梁的歷史,故事等等(可從過去學過的課文中、圖書館、網上查找)。
2. 常規用具、剪刀、膠水等。
教師:1. 查找梁建筑資料,做一個關于梁的課件。
2. 紙質梁折疊嘗試。
四、教學過程
1.教師引入
——給大家講一個的故事(戰爭中,一位工程師炸掉自己親手設計建筑的心愛的大的故事);
——唱一首的歌曲(一位學生希望架起彩虹,讓老師走遍祖國大地的心愿);
——引出的功用:架交通,毀阻隔。梁對現代經濟、文化交流的作用。
2. 學生互動與課件演示結合。
(1)的常識。
——談談你所知道的,包括的故事。熟悉的、見過的、特別的。
——說一下(中國或世界)梁之最。
最古老的石拱趙州;
最多洞的寶帶;
最早的閘浙江紹興三江閘;
最早的十字山西晉祠魚沼飛梁;
最早的鐵索云南水平霧虹;
最多石獅子的北京盧溝;
最后的一座五亭揚州瘦西湖五亭;
最早的一座城市紹興八字;
梁最多的地區:江南水鄉;
公路高架“國門第一”北京四元;
亞洲之最——武漢長江二。
(以上過程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及說明,或學生收集的資料)
——大家熟悉的著名梁:趙州、盧溝、南京長江大、美國金門大、悉尼跨海大……結合課本。
——最早的梁形式:石塊、石板、木頭、木塊。
——梁的種類與發展:
用途:公路、鐵路、高架、立交……
材料:竹、木、積木、藤、石,水泥鋼筋……
外觀:平、拱、曲、折……
材料與外觀:從簡單到復雜再到簡練。
木:獨木、木板,浮,木架……
石:石、石拱……
鐵木結合:鐵索……
綜合材料:鋼筋水泥……
——建的一般位置:溪流、溝壑、江、河,湖、海、水面、平地,空中……
——的延伸:樓梯、天梯、娛樂設施……
(2)梁的基本結構:
起支撐作用的部分:樁、墩、拱、梁、架、柱、索;
交通部分:面;
安全和裝飾部分:護攔;(結合課本)
(3)折疊簡易的紙質梁(教師演示基本方法;學生課堂作業 :運用各種方法,折疊紙質梁)。
折紙:成型;裝飾(也可酌情不演示)。
(4)想一想:如何設計一座現代梁模型?(參照課本了解現代梁的結構,選擇紙質材料或其他材料,在下一課時,設計一座實用、美觀、環保的未來梁模型。)
五、評價
開一個小型展覽會,展示資料,折疊。同學互評。(參照課本評價標準)
六、課后拓展
1. 注意觀察我們平時所遇到的以及的延伸(可畫速寫),繼續收集梁資料。
2. 做一紙成型梁卡或畫(做)新型現代梁(獨立或自由組合小組完成)。
3. 寫一篇的報告(故事、資料均可)。
4. 展示所有作品(文章)。
(分班級或做多媒體課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