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
東莞市南城區南城中學 吳瓊
教學目標 :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體驗不同的色彩及色調給人的感受。
讓學生嘗試運用色彩來表現不同的情感,抒發內心的感受。
讓學生學會多角度的欣賞美術作品,能夠分析美術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義。
教學難點 :
突破學科本位,建立美術、音樂、文學問的彼此聯系,實行跨學科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
教學重點:
發展學生有個性的表現能力,并把所學色彩知識大膽運用到實踐當中去。
教法選擇 :
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啟發和誘導,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重視對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的培養;并使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
教具準備:
多媒體電腦、實物投影儀、不同風格的音樂片段、描繪不同季節的文學作品片段凡·高的代表作、課本等。
課時安排:
本單元共分兩課時,每課時 45 分鐘。第一課時:啟發、引導與體驗相結合,通過跨學科的探究性學習、欣賞,側重對色彩的心理效應的介紹。使學生認識色彩、了解色彩與表現自我的關系。第二課時:活動課,運用不同的色彩、富有個性的筆觸來表現春、夏、秋、冬四季的感受。
教學設計 ( 第一課時 ) | 分析、評價、反思、體會 | ||||
一、組織教學 投影儀分別打出冷暖色調布置的房間圖片,同時播放冬天刮風、下雨的聲音。 | 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
提問: (1) 在一個非常寒冷的天氣里,外面刮著風,下著雨。你出外歸來,先后走進這兩間房,分別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2 分鐘 ) | 讓學生回答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師生互動。 | ||||
提問: (2) 兩間房間為什么給人的感覺會不同 ? (2 分鐘 ) | 學生回答,老師暫不總結。 | ||||
老師:這個問題,正是我們這節課要重點學習的課題。讓我們共同來探討。 | 制造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 ||||
二、導入 新課 | |||||
展示課題: 《—色彩的心理效應》 1 .展示兩組色彩卡片,與學生共同分析。 a 紅、橙、黃 b 藍、綠、紫 提問:這些顏色分別會讓我們聯想起什么 ? 給我們什么樣的感受 ? (2 分鐘 ) 2 .展示課本 11 頁風景圖片。 提問:同一風景,畫面色調不同,給人感覺相同嗎 ? 0 分鐘 ) 師生共同小結: “不同的色彩給人的感覺不同!鄙实倪@一特性常被運用到藝術作品中,用它來營造氣氛和傳達情感。 | 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想像力。通過回答、分析使學生了解色彩富有表情,具有強烈的感情性。六個基本色相 ( 紅、橙、黃、綠、藍、紫 ) 的心理效應是色彩感情性表現的重要基礎。 | ||||
舉例:欣賞課本 12 頁農民畫《猴子吹號》。 提問:這幅畫在色彩運用上有什么特點 ? (3 分鐘 ) 小結:在我國傳統觀念中,紅色往往與吉祥、好運 ( 紅運 ) 、喜慶相連。紅色便成為一種節日、慶祝活動中的常用色。這幅畫以紅、黃色為主配以紅、黃色的對比色藍、綠色,畫面色彩飽和強烈,營造出了一種“普天同慶”的喜慶氣氛。 (3 分鐘 ) | 通過欣賞富有民族特色的農民畫《猴子吹號》,讓學生了解我國是個文明古國,民間藝術的根基深厚,源遠流長。并了解我國民間繪畫的用色特點。 | ||||
3. 運用電腦,改變《猴子吹號》這幅畫的色調以藍、綠色為主。 ( 圖略 ) | 提問:色調改變了,畫面的氣氛有沒有變化 ? (2 分鐘 ) 利用電腦的優勢,加強直觀感受。通過比較,讓學生感受色彩在繪畫中表現情感的重要性。 | ||||
4 。展示課本 11 頁色彩搭配的圖片。 提問:同一種顏色在不同色彩的襯托下,給人感覺相同嗎 ? (5 分鐘 ) | 通過回答,提出色彩搭配知識。如:服裝的色彩搭配、家居的色彩搭配等。讓色彩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深切認識到掌握色彩知識的重要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 ||||
5 .展示課本 11 頁不同形狀、筆觸的色塊圖片。 提問:同一種顏色,呈現出不同的形狀、筆觸時給人感覺相同嗎 ? (2 分鐘 ) | 通過回答,讓學生了解色彩能夠表達情感,而且當它依附的線條、形狀不同時,能夠加強或減弱色彩給人的感受。 | ||||
6 .欣賞 (1) 欣賞凡·高的 提問:凡·高的畫,用筆、用色都很有特點。他為什么要這樣用呢 ? 講解:色彩作為繪畫表現的手段對人的視覺情感會產生刺激作用。這是由于人在大自然的生活體驗中形成的色彩心理反應。 用響亮的黃色和奔放有力的筆觸,把絢麗的色澤、飽滿的輪廓描繪得淋漓盡致。從畫中,我們會強烈感受到畫家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2) 欣賞康定斯基的《即興二十六號》 提問:你看得懂這幅畫嗎 ? 講解:康定斯基的畫徹底拋棄了描寫性的和讓人產生聯想的繪畫語言,而借用類似音樂的形式,來表達自己某時某刻對周圍世界的感受。用線條、色彩以及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巧妙地安排符合自己心境的畫面,開創了沒有具體物象的抽象畫。 (6 分鐘 ) | 總結:通過比較、欣賞,我們知道了色彩和筆觸是繪畫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 (1 分鐘 ) 通過欣賞他們的畫,使學生了解西方美術史中的重要畫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不同流派的風格和特點。學會多角度的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從中了解和感受經典作品的內涵,從而獲得初步的審美經驗和鑒賞能力。 | ||||
7 .課堂活動 (1) 播放兩首不同風格樂曲的片段。 第一首: 《豐收鑼鼓》 第二首: 《二泉映月》 引導學生體會這兩首樂曲的主題、意境和節奏。 (8 分鐘 ) 提問:如用色彩、筆觸在紙上來表現這兩首樂曲的意境、情緒、節奏,你會如何表現 ? (2 分鐘 ) (2) 布置下節課的活動內容:春、夏、秋、冬四季的色彩表現,讓學生準備。 最后,在優美的音樂聲中下課。 (2 分鐘 ) | 美術與音樂、美術與文學的整合。《新課標》指出: “自然和社會有著一些共通的規律和法則,通過跨學科的聯想教學,可以加深對它們的理解,并有助于形成對普遍規律的認識和實踐能力!币曈X藝術、聽覺藝術在課堂中的巧妙融合,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引導學生多方面去體驗并表達。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 | ||||
活動課 ( 第二課時 ) | |||||
教學設計 | 分析、評價、反思、體會 | ||||
1 .復習上節課所講的部分內容。 (3 分鐘 ) 2 .播放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文學作品片段。投影儀分別打出四季景色圖片。引導學生表述對四季變化的情緒感受。 (7 分鐘 ) 3 .用色彩和筆觸表現自己對四季的感受。提示:無需具體形象,用單純的色彩組合,大膽嘗試色彩的混合使用。 4 .學生練習,老師巡回輔導,多媒體電腦連續播放四季的景色,給學生提供參考。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30 分鐘 ) | 在多媒體的作用下,學生的視、聽、想等立體感官同時產生作用,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示學生在練習過程中, (1) 既抓住四季色彩的共性,同時也要有個性的發揮。如秋天,有的關注的是晴朗的天空、金色的大地、豐收的果實,畫面呈現明朗歡快的色調。有的則關注秋風、秋雨、落葉,畫面呈現出寂寥、悲涼的色調。 (2) 注意畫面筆觸的變化,筆觸與色彩的結合。 | ||||
5 .學生自評作業 并進行課堂總結。 作業 完成,通過實物投影儀,請兩三位同學對自己的作業 進行自我分析:說明四季給自己怎樣的感受,為什么采用這些顏色、筆觸來表現。并將自我評價形成的肯定意見,在下列評價項目中以“√”的形式呈現。 (5 分鐘 ) | 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業 進行自我評價。評價目的:鼓勵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因此評價是要關注學生的個性、感受,鼓勵學生,使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機會和希望。加深學生對色彩的心理效應的認識。并通過色彩、筆觸去體會中外優秀美術作品豐富的精神內涵。 | ||||
色調 | 色彩搭配 | 畫面結構 | 筆觸 | 個性 | |
√ | √ | √ | √ | √ | |
課后總結及改進計劃: 通過兩課時的學習、欣賞、練習,中國學習聯盟都能體會到不同的色彩筆、觸能表達不同的情感。但不足之處是在學習、練習過程中發現: (1) 學生腦海中形成的概念化的東西太多,如:春就是一片綠,夏就是一片紅,秋就是一片黃等。缺乏創造性。 (2) 練習過程中發現學生駕馭色彩的能力不強,因此不能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畫面色彩、筆觸都比較單調,缺少變化。針對以上情況,在今后的教學過程 中,將進一步鼓勵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多欣賞一些中外繪畫名作,從中汲取營養,拓寬視野,增長見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