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土壤與植物
第二節 土壤與植物
教學目標:1.通過活動,了解土壤的哪些性狀會影響植物的生長。
2.通過活動,知道植物對土壤具有保護作用
3.知道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產生的原因,關注我國和當地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狀況和危害性,懂得保護土壤的重要性和主要的措施。
教學重點: 土壤對植物的影響和植物對土壤的保護作用
教學難點:土壤對植物的影響和植物對土壤的保護作用
教學過程:
土壤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基本的條件,土壤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
不同質地的土壤,對植物生長有什么影響呢?
不同土壤的滲水能力是不同的。
一、土壤支持植物生長
活動1:不同土壤的水分狀況p104
取相同質量的砂土、壤土、粘土中加入相同數量的水,觀察花盆中水流出的速度和數量。并討論哪種易失水?哪種易積水?水分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影響?
過程:1、感覺粘粒與砂粒的顆粒大小。
2、粘粒和砂粒的滲水實驗:能滲出更多水分的是裝砂粒的漏斗。
3、粉砂粒的滲水情況--介于砂粒和粘粒之間。
(取2只漏斗,在漏斗口放一些脫脂棉花,在漏斗a中放一些砂粒,在漏斗b中放一些粘粒。將漏斗分別擱在錐形瓶上,往漏斗中倒半燒杯水。5分鐘后觀察兩個漏斗中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小燒杯內。能滲出更多水分的是___漏斗。)
思考:
1、哪種土壤通氣性能最強?--砂土類土壤
2、哪種土壤透水性能最強?--砂土類土壤
3、哪種土壤保水性能最強?--粘土類土壤
4、哪種土壤通氣性能最差?--粘土類土壤
提問:1.植物為什么不直接長在巖石中?
2.陸地上的大多數植物為什么不能在水中生活呢?
3.土壤中除了有水、有氣,還能提供什么生長條件呢?
既什么樣的土壤最適合植物的生長呢?
土壤的粘性差,如砂土類土壤,表示土壤中空隙較大,較疏松,水易滲入流出,通氣性能好,但保水保肥性能差。
土壤粘性很強,如粘土類土壤,表示土壤空隙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氣性能較差。
所以,最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是粘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土壤。
實驗:土壤的性狀于植物生長關系
注意:
1、分別種一株大小相近、同一質量的植物,放在窗臺上,澆等量的水,不能被雨水淋到--這些做法的意義是:控制變量、防止干擾因素干擾。
2、選取“生長旺盛”、“能照到陽光”是希望植物能在最適宜的土壤中繼續旺盛生長。便于讓3株植物在以后的生長中生長狀況出現明顯的差異,保證實驗的成功。
結論:在壤土類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
土壤的性狀
土壤名稱 性狀
砂土類土壤 疏松,不易粘結,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有機質分解快,易流失。
粘土類土壤 質地粘重,濕時粘,干時硬。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透水性能差。
壤土類土壤 不太疏松,也不太粘。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種。
壤土類土壤是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
這種土壤固體部分(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占土壤總體積的50%,其中有機質占固體部分的1%-5%;水和空氣各占25%。這樣既通氣、透水,又保水,保肥,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氣和有機質。
(觀察“土壤性狀和植物生長的關系”的實驗中,應當注意變量控制,防止干擾因素的干擾。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應當:“分別種植一株大小相近”、“同一類植物”、“澆等量的水一次”、“放在窗臺上”、“不能被雨水淋到”。這樣做基本上能排除來自于因為植物種類不同、生長起始狀態不同,所外環境溫度不同、從環境中獲取水分量不同,從而使植物生長狀況不同而帶來的干擾,進行這樣的變量控制,基本上可以認為植物生長狀況的不同是因為土壤的不同性狀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