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排泄(一)
1、 了解泌尿系統(tǒng)的組成。2、 了解腎臟的外部形態(tài)和內部結構。
3、 了解輸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和功能
教材
重點
難點 重點:腎臟的結構
難點:腎臟的結構 教具 新鮮豬腎標本,鑷子,解剖盤,ppt課件
教學
方法 講授、討論、活動
教 學 過 程
引入新課:回憶呼吸的全過程。
設疑:呼吸全過程的最后一步,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將血液中的氧供給了細胞,氧進入細胞去做什么?組織細胞里的二氧化碳總是比動脈血多,這些二氧化碳是從哪里來的?
解疑:原來,人體通過消化、吸收得到的營養(yǎng)物質,在細胞內被利用。其中,有機物的分解通常需要氧的參與。有機物分解消耗了氧,產(chǎn)生了二氧化碳。
引出課題:有機物的分解還產(chǎn)生水、尿素等其他廢物(當然,有些廢物能在體內“變廢為寶”,不宜稱為廢物)。這些物質通常被稱為代謝終產(chǎn)物。它們在人體內積聚多了。對人體有害,必須及時排出體外。這就是本節(jié)要學習的內容——人體的排泄。
探究新知
比較排泄與排遺的區(qū)別,理解排泄的概念。
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對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別是什么?分別在身體的什么部位產(chǎn)生的?排出的途徑務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徑是什么。
板書:一、泌尿系統(tǒng)的結構
觀察泌尿系統(tǒng)的模型或掛圖,認識泌尿系統(tǒng)的組成。
同桌兩個同學互相說一說,泌尿系統(tǒng)的組成。提醒學生想著自己身體泌尿系統(tǒng)的主要器官的功能。
板書:1、泌尿系統(tǒng)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組成。
二、腎臟的外形和內部結構
通過觀察與實驗活動,認識腎臟的結構:
活動(1),觀察腎臟的內部結構學生分組實驗.以小組為單位,便于學生觀察得更細致.討論得更充分。每個小組最好都有一個標本進行觀察。觀察后的腎臟可以用福爾馬林浸泡起來.制成浸制標本,供下一屆學本觀察。
備注
通過觀察與小組討論,認識腎臟的形態(tài)與結構
板書:1、腎臟的外形像一個大土豆。
2、腎臟是生成尿液的器官,位于腹后壁兩旁,左右個一個
3、腎臟的結構
(1)腎實質:外層顏色較深(皮質)內層顏色較淺(髓質)
有100多萬個腎單位構成
① 腎單位由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
② 腎小體由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
③ 腎小球實質上是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之間的,比較特殊的一個毛細血管球;腎小囊實質上是腎小管末端膨大的部分。
④ 腎單位各部分分布情況,從而可以得出腎臟皮質比髓質顏色深的原因。
(2)腎盂:與輸尿管相通
板書:三、泌尿系統(tǒng)的功能
1、 腎臟——腎單位——形成尿
2、 輸尿管——運輸尿
3、 膀胱——儲尿
4、 尿道——排尿
小結:請學生總結本課的知識,提示總結的范圍:排泄的概念、泌尿系統(tǒng)的組成和腎臟的結構。
為下堂課置疑: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腎臟的結構,那么,究竟尿液是怎樣形成的?我們下堂課再學習。
作業(yè): 備注
板書設計:
7.4人體的排泄
一、泌尿系統(tǒng)的結構
二、腎臟的外形和結構
1、腎小體
2、腎小管
三、泌尿系統(tǒng)的功能
教學
后記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