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教學反思
教師反思的過程經歷“具體經驗→觀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積極的驗證”四個過程。下面小編以八年級歷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教學反思為例,為大家介紹教學反思的寫作技巧。
八年級歷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教學反思一
本課重點講的是近代史上列強侵華的史實和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在教學過程中,從目前釣魚嶼問題引發的中日爭端這一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課文。再通過設置材料和圖表分析中日兩國不同表現,層層引導學生分析戰爭爆發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日本發動的甲午戰爭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謀已久的,而且通過分析面臨民族危機的情況下中日兩國表現的不同,為中國戰敗做鋪墊。展示甲午中日戰爭示意圖,簡要講解戰爭的過程,體會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殘忍;增強時代責任感,反對軍國主義,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
顯示中方失敗的材料,讓學生歸納出中國失敗的原因;;顯示《馬關條約》的內容,逐條分析各條內容給中國帶來的影響。體會清政府的賣國求榮的嘴臉和日本帝國主義的貪得無厭。通過史料引導學生分析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這是中華民族走向嚴重危機的一個重要標志,同時也是促成清王朝進行軍事改革和中國各界民眾奮起救亡圖存的一個重要轉折,為以后的課程做鋪墊。
學習義和團運動,理解特定時代里反抗斗爭的需要,領會反侵略斗爭曾起過的積極作用,增強愛國意識;但也體現了舊式階級的局限性,為分析失敗原因做埋伏,并通過與太平天國運動的對比,提高學生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對教材進行整合處理,提出問題后要適時加以引導,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甲午戰爭對今天中日關系的影響,及我們應如何自強不息,如何正確認識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在八國聯軍侵華的問題上,主要依據前幾次戰爭的分析模式簡要處理,主要分析《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帶來的社會影響,通過與前幾個條約作比較,認識中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的過程。最后讓學生課后自己列表比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戰爭,使學生整體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脈絡,加深印象。
總體說來,這一課要處理的問題較多,特別是對幾個條約的比較、兩次農民運動的比較、甲午戰爭的轉折意義的分析理解等問題上的處理,既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深入理解,而并不是流于表面,也是這堂課的精彩亮點所在,使得這堂課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這需要平時的積累,所以我們今后尤其要注意經驗的累積,做到厚積薄發。
八年級歷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教學反思二
我在設計本課時,希望通過情境的創設充分再現歷史,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破重點、化難點,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從而突破狹小的教室空間,讓學生真正做到感知歷史,立足現實,展望未來。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課程改革中著力倡導的新型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如何開展小組合作的探究學習存在著很多困難,首先是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如何體現面向全體,給每個學生以機會?再次,歷史問題的討論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討論不淪為空談,課堂上通過網絡提供大量的史料(文字、圖片或其他),勢必不能有充分時間讓學生閱讀分析。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1.充分挖掘歷史資料,引入課堂教學中,形象、生動、直觀,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使學生感受到“歷史就在我身邊”。
2.本節課在設計上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演講、討論,比較、歸納,動手設計圖表,搜集資料互相交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提出質疑,積極探究,特別是讓學生做小老師主講“八國聯軍的暴行”,親自動手設計“歷次侵華戰爭、簽訂的條約及影響”的知識結構圖,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體現了“活動、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效果。
3.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一切積極因素,讓他們多用眼看、多用耳聽,多動腦、多動手、多動嘴,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的錄像、圖表、地圖、圖片、資料等形式,多方位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在感知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4.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歷史情境進行學習。圖表展示歷史史料,配以音樂烘托氣氛等,增強了趣味性,使學生“樂學”“善學”,“會學”“巧學”。
5.注重歷史的德育功能,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
6、教學形式多種多樣,重視對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體現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但仍要注意突出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發揮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