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最可愛的人》教學反思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魏巍從朝鮮戰場歸來后所著報告文學,寫的是1950-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最艱苦階段,志愿軍戰士英勇反擊美國侵略軍的英雄事跡。以下教學反思由應屆畢業生教學反思網站為大家整理。
篇一
《誰是最可愛的人》講的是抗美援朝斗爭中著名的松骨峰戰斗的過程和作者與戰士的談話,體現了志愿軍戰士與敵人頑強搏斗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以及愛國主義精神。這篇通訊距今已經有四十多年了, 對于聾生來說:“抗美援朝”的這段歷史非常陌生。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充分利用課外資源,適當對學生作了背景介紹,并從網絡上尋找下載一些有關抗美援朝時期的戰爭視頻組織學生觀看。如《上甘嶺》、《英雄兒女》等,讓學生走近課文,從而激發學習興趣。通訊是以記敘為主的文章, 抒情是建立在敘事基礎之上。因些,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文章的這一特點,要求學生通讀課文之后,先引導學生重點理解“松骨峰戰斗”和“與戰士的談話”兩個具體事例,使學生從具體事例中獲得同作者同樣的感受--------“志愿軍戰士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后,再回過頭來讓學生細讀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理解其首尾呼應關系。而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涵時,我陷入沉思中,課文對學生所產生的教育意義難道僅限于了解志愿軍戰士與敵人頑強搏斗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愛國精神嗎?這顯然是行不通,因為它與學生的思想偏差太大了,根本形不成有效的思想教育。因些,我靈機一動,隨后問道:“在我們身邊,你們覺得還有哪些人是最可愛的人?”沒想到我的這一問,學生們有的說“老師”,有的說“爸爸、媽媽”,有的說“農民”,有的說“工人”等等,課堂頓時熱鬧起來,使教學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教材是死板的,但人卻是靈活的。雖然聾校的教材已經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但只要我們教師能夠用智慧去巧妙處理教材,從聾生的實際出發來改進教學方法,一定會使語聾校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朝氣、充滿智慧。
篇二
在導入《誰是最可愛的人》這一新課時,我播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讓學生在歌曲中體會到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的”激昂氣勢,一下子把學生的思緒拉回到那60年前硝煙彌漫的戰場。
為了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我置了能形成對立面的討論話題。播放了一段視頻后,我適時的拋出問題: “中國當時是否應該出兵?”這一問題讓學生形成正反雙方進行討論,激起學生辯論熱情,說明自己觀點同時也會達到讓學生真正掌握這一內容的目的,為了使效果更好,我選擇了注意力比較集中、學習積極性比較強的開元二班,但是由于抗美援朝的硝煙已經散去了半個多世紀,在戰爭中中國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學生不易理解,當時中國為什么要出兵,在辯論中不贊成出兵的同學說的理由非常充分,站了上風,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年輕教學經驗缺乏,我沒有適時的進行引導,多少有點遺憾。
為了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上課前我讓學生收集英雄事跡,上課時讓學生代表上來講述,學生收集到的抗美援朝的英雄主要有黃繼光、邱少云、毛岸英等;最使我驚喜的是學生表演的歷史劇《一個蘋果的故事》相當成功,真實的再現了抗美援朝戰場上戰士們團結一致無私奉獻的集體主義精神。這樣就激起學生的共鳴。我適時的拋出動腦筋:“在收集資料過程中同學們感受到英雄怎樣的精神,我們為什么要稱他們為最可愛的人” ?接著引用巍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來感染學生,營造氛圍,引起學生的思考。借此向同學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教學目的較為明確,效果較好。
今天是過去的歷史,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本課主題“最可愛的人”我播放了一段汶川地震中解放軍救災的視頻,學生眼眶濕潤的看完這段視頻,使學生深刻的理解無論是半個多世紀前的志愿軍還是當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他們都是最可愛的人,是他們用生命和熱血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在這節課的最后播放歌曲《英雄的贊歌》,再次把學生的思緒拉回到半個多世紀前硝煙彌漫的朝鮮戰場,師生共同唱響英雄的贊歌,緬懷先烈,激勵自己。
對于講課,我自身還存在這許多不足。我們一直都在說讓課堂真正的成為學生為主的課堂,雖然我一直在注意這個問題但是在我的課堂上學生說的還是少。經過歷史老師們的共同商討,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要隨時結合教學內容,不僅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還要通過具體的史料鍛煉學生自我設計問題,進而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的去成為課堂上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