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制裁違法犯罪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識記:①違法行為的類別。②犯罪的三個特征。③我國法律責任的種類。
⑵理解:①用法律保衛國家安全的實例,表明我國法律的性質。
②用法律打擊搶劫、盜竊、賭博、販毒等犯罪的實例,表明我國法律懲冶犯罪的作用。
③用事例說明禁毒的必要性。
⑶活動:收集幾個案例,說明違法犯罪具有社會危害性,要受法律的制裁。
2.能力目標
能結合違法與犯罪的有關案例,正確判斷什么是違法行為?什么是犯罪行為,違法與犯罪的要受到怎樣的制裁。
3.思想覺悟目標
通過學習違法與犯罪的問題的有關知識,知道違法與犯罪具有社會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從而增強法制觀念,防微杜漸,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的發生。
[教學重點]
1.一般違法與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基本特征;
3.危害國家安全罪的概念其作斗爭的重要意義;
4.引導學生認識違法犯罪的危害性,提高遵紀守法的自覺性。
[教學難點]
1.犯罪的基本特征;2.違法犯罪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課前準備]
安排一個游戲。
游戲規則:8—10人圍成一圈參加游戲。學生依次報數,要求聲音宏亮,但凡遇到有7或能被7整除的數字,就不能夠發出聲音,而是要把手舉起來。凡是到這些數字時發出聲音或者沒有做出規定動作的學生將表演一個小節目。
活動時間:安排在學習新課之前。
活動延伸:在活動結束后一定要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即有這么多的同學表演了節目,他們被“懲罰”的原因都一樣嗎?
活動結論:他們被“懲罰”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這些同學違反了游戲的規則。但具體來說,違反的情況又有區別,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做了規則不允許做的事(如發出了聲音),另一類是沒有做到規則要求做的事(如沒有舉手),簡單歸納是:或者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者是沒有做該做的事。
[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在剛才大家做的“報數字”游戲中,我們可以看到,同樣是出錯被“懲罰”,具體的原因一樣嗎?
學生:不一樣。有的同學是因為沒有做游戲規則要求做的事而被罰,有的同學則是做了游戲規則不允許做的事而被罰。
教師:對。那么,我們做的游戲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有什么關系呢?請大家想一想,如果不是在做游戲,而是在真正的社會生活中,違反大家都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會有什么后果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幾個例子。
組織學生觀看投影片:
(投影一):初中學生孫某,不懂法,看到本村常丟東西,居民意見很大,孫某認為是租房的外地菜販子所為,于是萌發了報復“老外地”的想法,曾多次結伙攔劫、打傷過往的外地菜販子,共搶人民幣幾千元。人民法院依據刑法第263條“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判處孫某有期徒刑8年。
(投影二):1998年1月20日,臨時工劉某下夜班后,到某歌廳玩,吃了水果,喝了一瓶洋酒,服務小姐催他結賬,劉某卻說“我沒錢!”被保安人員拖出歌廳。劉某對此不滿,早7時,他撥打110稱:“有4名男青年持刀搶走我人民幣7000元、手機一部。”公安機關查明事實后,以撥打110取樂,滋擾公安機關工作秩序,按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將其拘留。